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二战风云人物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出生的房子坐落在村子中心,房屋破旧,房间的一角已经深深地陷在地里,墙壁长满了青苔,房顶长着野草,全家就一间房,两扇窗。”他自己的回忆录回忆他童年住的房子,很穷。

这个房子真正主人是个寡妇,无儿无女,后来领养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作为他的养子。这个养子——8岁的小男孩就是朱可夫的父亲。朱可夫的父亲在8岁的时候,就刚来不久,他的养母就去世了。所以为了生活,8岁的小男孩能干什么呢?但是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他没有爸爸,所以就到鞋匠,到鞋匠铺当学徒,混口饭吃吧。

朱可夫出生的时候,他家庭更加困难。他的母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每一年的农闲之时要到城里给人打工,给人背东西,一天只赚一个卢布。朱可夫后来说:“我母亲一天赚的一个卢布,少得很可怜——少得甚至有的讨饭都能讨过我母亲打零工赚的钱。”或许家庭太穷,使得朱可夫的父母认为,就是没书读,没文化所致。所以说,再穷也不要穷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个时候他们就有这么个理念了,这100年前的事情啊!就想方设法,节衣缩食地送孩子去读书。

朱可夫学习很用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应了这句话了。白天帮着爸爸、妈妈干活,晚上去做功课,成绩非常突出。可是尽管读书好,但是要想改变家庭的现状是不可能的,仍然穷。不过,富日子要过,穷日子也要过。这样,贫困的朱可夫为了生计,就来到了莫斯科打工赚钱糊口。到莫斯科之后,他要租房子,他一生中的初恋就是从这租房子开始,他爱上了这个房东的女儿玛丽亚,俩人相爱了,感情非常好,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正在这个时候,沙皇发布法令,凡1896年出生的青年男子必须从军作战。这一年是1915年8月。为什么呢?第一次大战已经爆发了,沙皇俄国是参战国之一,为了满足战场上的兵员需求,它开始大规模征兵。那么1915年它卡在了1896年出生的男子,朱可夫恰恰是这一年出生。所以说,刚刚尝到恋爱的滋味,不得不从军作战,当一名骑兵。可是后来朱可夫复员以后,已经“物是人非,事事休”了——他这个未婚妻已经择人再嫁了。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朱可夫回到了家乡。1918年8月,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参加了苏联红军,在莫斯科骑兵第1师第4团当一名士兵。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布琼尼!但是朱可夫真正地走上军事辉煌的,还是得益于伏龙芝的军事改革。伏龙芝是苏联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最高职务担任过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陆、海军人民委员,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他是苏联军委主席兼陆、海军总司令。这个人去世得很早,1925年10月31号就因病去世,只活了40岁。

但是伏龙芝临去世前,领导的苏联第一次军事改革,却造就了朱可夫,使得朱可夫有长期在军队工作的机会,奠定了朱可夫成为一代名将的基础。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下面讲一讲。朱可夫是在1919年6月第一次见到伏龙芝的,当时他正在伏龙芝的指挥下,在乌拉尔斯克抗击哥萨克骑兵。那么有一天,伏龙芝要去看望增援自己部队的第25师,第25师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夏伯阳!伏龙芝要看看夏伯阳,增援自己,援助自己。那么这时候就路过了朱可夫的连队,走到了战士的中间和大家聊天。朱可夫立刻被伏龙芝人格的魅力所折服,当时伏龙芝已经是位名将了,但是那么平易近人!朱可夫后来讲:“这次会面我是终身难忘。”然而,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竟和伏龙芝的名字分不开。

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统率的权利不再是一种像天赋那样,为天然遗传下来的特权;而是劳动的果实,是用勇敢换来的。”

朱可夫这个人打仗勇敢,他不怕死啊,这人平时说话不多,一会儿我再谈谈他个人的性格,他不怕死。1921年春天,他在坦波夫省与安东诺夫白匪军作战。这个时候他已经是第2骑兵连的连长,一连100多人,在坦波夫省这次战斗,他遇到2000余名哥萨克骑兵——100余人对2000余名作战,这是不成比例的作战!可是朱可夫毫不畏惧,连续坚守了7个小时,打退了对方6次进攻,守住了阵地。这个事情在当时成为全军的新闻,朱可夫因此获得了红旗奖章。

奖章有了,朱可夫也同时受到了苏联苏军高层的注意。其中,就有当时在北高加索作战的斯大林,开始注意朱可夫这个人,至少他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了。还有一个人记住——通过坦波夫省的战斗记住了朱可夫,就是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那么这样,朱可夫很快就从连长提升为团长——在作战年代是按军功行赏的,能打仗那就是你晋升的机会就多。

1924年,苏联国内战争结束,伏龙芝这时候就想,利用和平时期进行苏军第一次改革。当时苏军军事改革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把战争时期优秀的军官选拔,提拔起来,来取代那些保守的军官。1924年底,苏军从550万人裁减为56万人,10个里面裁掉9个。因为和平时期已经到来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了,550人剩下56万——朱可夫是剩下的人之一。留下的这些青年军官干什么呢?上学。

当时苏联军官入学深造,必须高级将领提名,像美国西点军校,你到美国西点军校读书,不是你想考就考进去,必须议员提名,推荐你,你才能去考。据说,朱可夫上学深造就是伏龙芝提名的。那么这样,1924年底,朱可夫第一次来到了列宁格勒,走进了高级骑兵学校。这批入校的学生在苏联红军的历史上个个是精英,在朱可夫这个班,你几乎可以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所有高级将领的名字。换句话说,他这个班后来在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都是高级将帅。比如,苏联元帅巴格拉米扬,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叶廖缅科,都是朱可夫的同学。那么这样,伏龙芝军事改革把朱可夫送到了走上军事生涯辉煌的起点。

从那以后,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朱可夫仅用10余年的时间就从骑兵团的团长一直升到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就是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塞科特,他提出了一个小型军队的建设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建立一支精而不是多的军队。塞科特的思想很快地引起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当时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图哈切夫斯基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军训部的部长,是苏军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不幸的是,1937年他被错杀。图哈切夫斯基他十分重视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建设国家的军队,所以他敏锐地从塞科特小型军队这种思想中,他看到的它精髓的部分——质量建军。所以他决定在苏军也建立机械化部队。当时斯大林非常支持图哈切夫斯基的这个想法。在斯大林的支持下,图哈切夫斯基就选定,在布琼尼指挥下的骑兵部队,进行机械化改革,先拿两个团进行试点,就先成立两个坦克团。当时朱可夫正在这个部队第39团当团长。由于这次改革具有试验性的,所以苏军很重视,要求坦克团的团长必须是最优秀的军官。朱可夫就在首选名单之列。最后图哈切夫斯基就把这个名单放到了斯大林的办公桌上,斯大林打开名单,他一眼就看到朱可夫的名字——他看到朱可夫的名字,就想到几年前坦波夫省,一个连与2000名哥萨克白匪军战斗这件事。他对朱可夫的名字记得很深,所以说毫不犹豫在朱可夫的名字下打了个钩。这样,斯大林下了一道命令,朱可夫就成为苏军装甲部队的奠基人之一。

坦克部队初创时间,全军就盯着它——那宝贝蛋啊!朱可夫肩上的压力大,然而朱可夫有办法将压力变成绩效。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勤跑路,讲养成,常示范”。

我具体阐释一下。“勤跑路”,就是朱可夫很少在司令部机关呆着,他不是简单依靠参谋,下面的军官,听汇报来了解情况,他自己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坦克是一个复杂的装备,它和马不一样,又是刚刚组建,这对善于起马作战的官兵,难度很大——后勤保障,作战协同,油料补给等等。这些问题对骑兵军官都是新问题。这样,很多官兵就有畏难情绪,说,还不如回去骑马打仗呢!

有一次,朱可夫在一个连队视察,他发现几个士兵在一辆坦克旁边聊天,他就过去,这个是训练时间,不是休息时间,你们在这儿干嘛呢?士兵们说,坦克发动不起来了,我们没有办法。朱可夫没有说话,就叫机械师过来,让那几个士兵看着机械师修,油路,修。这时坦克已经修好了,他把士兵叫来,我跟你们讲一句话:“如果你们不会,我们教你;如果你们不想学,我们强迫你学。总之,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坦克手。”那么朱可夫这句话,很快成为全团官兵的训练理念。

朱可夫讲:“军官只有走到士兵的中间,才能发现在司令部发现不到的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长跑路”——搞调查研究。

“讲养成”是说,朱可夫认为,武器装备越复杂,就要越讲“养成教育”,否则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给复杂的武器装备带来极大的问题,最后影响整个作战效能。朱可夫这个人为人比较随和,说话声音也不高,很少有人看他发过脾气或者像巴顿那样暴跳如雷,满口脏话,在朱可夫身上找不到;他治军靠的是制度,而不是靠脾气。为了搞好养成,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格的制度。比如,他规定,进入炮场,进入车场,作训的时候,必须穿作训服。但是你离开炮场,离开车场,离开作训,不在作训的时间之内,你必须脱下作训服,你不能回到宿舍你还在穿着作训服,不允许。

还有,坦克训练回来,必须清洗干净,否则不得进入车场。全团官兵必须把皮靴擦得铮明瓦亮,等等,包括牙刷的摆放,鞋的摆放——他就讲“养成教育”。如果有人违反规定的话,并且不听劝告、警戒,他会毫不犹豫把你送到军事法庭。

有一次,一个坦克连的连长,带领自己的本连训练回来,回到车库,这时候已经是凌晨了,战士们累啊!他能不累吗?都是小伙子。这个连长就把坦克草草地清洗了一下,然后就开到车场,车场有值日军官,站着一看,跟军官说,我们太累了,简单地擦了擦,明天早上我们起早,我们把它擦干净,行不行?这个让值日军官为难,因为按照朱可夫规定,不允许进车场,他不能让它进车场;可是又想到士兵那么疲惫,同情,都是当过兵走过来的,于是最后就同意了。连长就把坦克开到车场,连长就带着战士就回去睡觉了。他睡觉了,有一个人没睡觉——这个人就是朱可夫。下半夜了,1点钟,朱可夫起来了,查岗。他知道他这个连没回来,他去了,一看车场,一看就知道发现问题了,没擦车就进来了。朱可夫当时就把值日军官叫来:“怎么回事?”值日军官把这个事一说,然后朱可夫说了下面一段话,他说:“乐意帮助同志是件非常好的品质,但是你瞧,你不是在帮助他们;恰恰相反,你不执行规定,反而促使他们违反了军纪、军令。大家疲劳,我也知道,但是他们应征入伍就要使他们受到训练,能够适应未来战争的艰辛和严峻的考验。现在的演习的疲劳,与战时我们将要遇到的困难相比,只不过是娃娃们的游戏罢了。你将因此受到党的审查。”

得!把值日军官严厉地斥责了一番。然后朱可夫把那个连的连长,又把那个连所在的营的营长叫来了,命令他们必须擦车。这连长、营长一看,团长急了,赶紧把战士们叫起来。刚刚躺下,又叫起来。两个小时以后,擦干净了,坦克重新入库。朱可夫说,士兵回去睡觉,连长、营长留下来。朱可夫严厉地批评,他说:“这次你给我的印象是,你当连长还不够成熟;下次你再这样干,就不会这么便宜了,我警告你!”

下面就是“常示范”。朱可夫治军强调军官自身的榜样力量。

有一次,朱可夫检查全团的军容风纪,他发现全团官兵皮鞋擦得铮明瓦亮,只有一名士兵皮鞋不干净。所以他当时就问值日军官:“怎么回事?你有什么感想?”值日军官当时并没有回答朱可夫的问话,反而问那个士兵:“你怎么搞的?”朱可夫当即就打断他的话:“我问的是你,而不是他!我不需要听他的回答,我听你的回答!”所以那个军官脸一下红了,非常尴尬。这时候的朱可夫说:“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靴子没有擦干净,而是你对这件事不重视,他可能是忘记擦靴子了,可是你应当在士兵出勤前就要求他们擦好靴子。事情糟糕就糟糕在除了团长以外,全团显然没有人帮助他擦靴子。”所以朱可夫说,你给我找个擦鞋工具,找把凳子来。拿来了以后,他让士兵把右脚放在凳子上,然后朱可夫坐下来给他擦这个鞋,很认真,擦完了,擦干干净净,把刷子递给这个士兵:“左脚你自己擦,擦完之后跟值日军官到我办公室来。”朱可夫走了。这就是朱可夫给士兵擦皮靴的事情。

这个事情很快在全团引起不小的轰动,从此没有人敢违反军纪了,全团官兵十分重视“养成教育”,自觉地用条令规范自己的行动。这样,在全团就逐步建立井井有条的秩序,全团官兵对朱可夫并不惧怕,但是都感觉朱可夫力量的存在,他们依赖他,又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依赖他,变成自觉的行为了。所以工夫不负有心人,朱可夫很快把这个坦克试验团训练成为全军军政素质最高的部队。当时全军没有不知道朱可夫这个坦克团的。

(下)

内容简介:苏联大文学家肖洛霍夫曾经这样评价朱可夫:“朱可夫是苏沃洛夫式的伟大统帅。”他把朱可夫和苏沃洛夫相提并论,的确是对朱可夫的极高评价。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发动了代号“巴巴罗萨”的作战,也就是进攻苏联的作战行动。由于苏联对战争准备不够充分,战争初期,苏联红军接连失利,形势万分危急。1941年7月29日,当时担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打电话给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请求接见,说有紧急情况向他报告。

但由于用兵方略的不同,朱可夫竟敢于和斯大林争吵,被盛怒之下的斯大林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然而当事实证明朱可夫的意见正确时,斯大林以特有的方式承认了错误。从此,斯大林把朱可夫看作自己最信赖的人,哪里有危机,哪里就有朱可夫,朱可夫成为斯大林的“救火队员”——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一直到最后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挥了几乎所有的卫国战争的重大战役。

“人民是我们的母亲,作为军人,最大的痛苦与失职就是不能保护好人民,使他们受到战争的苦难。”这是朱可夫政治理念之一。当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饥饿、痛苦与死亡的惨景,他的心在颤抖,“为了他们不再这样,一定要打败希特勒匪徒。”这是朱可夫能征善战的根本动力。

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一生写的最后一封信,却是写给朱可夫的。斯大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