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皇帝、文臣和太监 > 第17部分(第2页)

第17部分(第2页)

不独考秀才的县、府、院试,考举人的乡试也舞弊成风,这样的风气到了清顺治年间到了顶峰,刚刚在北京坐稳龙廷的清朝皇帝不能坐视下去,明亡的殷鉴不远。顺治丁酉江南乡试科场案案发后,两位主考官被腰斩,十六个分房考官被绞杀,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流放东北宁古塔。

经过新朝廷严刑峻法的惩治,到了康熙朝,科场风气才得以根本性好转。

黄宗羲的幸运落第(1)

黄宗羲是中国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学术家之一,这点应该无人质疑,可他的考运很差,终老都是一个“诸生”(秀才),连个举人都没有中,用科举时代一句话来形容,便是“久困场屋”。但正因为他科场的不得意,才使他能幸运地在明清交替那个天崩地裂的混乱年代,活到八十五岁,能有时间和精力专心学问,而成为比那些科场得意者更优秀的大家。

黄宗羲的科场失意有很多因素,首先是他因为有一个眼界开阔、思想超前的父亲黄尊素,黄尊素自己年轻时就注重经世之学问,而不太留意八股制艺这类专门用来敲开官场门槛的考试学。他自己虽然幸运地中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但对儿子的教育,以培育其独立思考能力为重点,并不要求黄宗羲必须将主要精力用在八股文上,黄宗羲少年时常在“完课之余,潜购诸小说观之”。他母亲知道后很生气,告诉父亲,他父亲却不生气,反而说这类杂书对儿子“亦足开其智慧”。黄宗羲一生中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和小时候的家教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就必然会占用他看各类“科考指南”、做各种模拟试卷的时间。

十七岁的时候,黄家遭受大难,黄尊素被魏忠贤害死在狱中,作为长子的黄宗羲四处奔波,又要照顾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弟弟,没有时间读书。崇祯帝登基后,将魏忠贤、客氏等一干人除掉,为黄尊素等冤死者平反,崇祯三年(庚午,公历1630年)他在南京碰到了一生中的知己沈寿民、沈寿国兄弟,沈寿民“为之开道理路,谆谆讲习,遂入场屋”。然而仓促进考场的黄宗羲落第了,辅导他的沈寿民这次科举也是同样的命运。

崇祯三年的南京乡试,是明末最有名的一次乡试,许多江南名士都在这次考试中中举,复社诸士通过这次考试集体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次乡试,杨廷枢中第一名解元,同时中举的复社人士有张溥、吴伟业、吴昌时、陈子龙,这些人又先后中进士,进入仕途。特别是第二年张溥、吴伟业师徒同时中进士,一起进入翰林院,吴会试是第一名会元,殿试为第三名探花,更是科场佳话。

这年乡试揭晓后,张溥为首的复社众名士在秦淮河的花船上举行金陵大会——那时候才子们喜欢在声色场所会友论文,极大地促进了青楼文化,使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这类名妓有机会脱颖而出。黄宗羲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他后来回忆,与会的除了他和沈寿民、寿国三人外,其他人都是刚刚考中的举人,可以想象江南名士相聚,科场得意再加美人在旁,张溥等人该是何等的兴高采烈,对黄宗羲而言,则是众士皆得意,斯人独憔悴。这次落第后,他在京口(今镇江)碰到了被温体仁排挤回乡的内阁大学士文震孟,文看了他落第的试卷,十分惋惜,安慰他“后日当以古文鸣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这句话对黄宗羲影响至深。

随后,黄宗羲又参加三次乡试,都落第。因为当时的秀才除了可以在本省参加乡试外,还可以去北京、南京参加顺天乡试和应天乡试,一些人在本省考不中,总愿意换个考场碰运气,黄宗羲的几次乡试分别在杭州、南京、北京参加。像黄宗羲这样的名士,有些考官愿意把他揽为弟子,可命运总和他黄氏兄弟开玩笑。他参加南闱考试时,北闱的考官到处搜罗他和弟弟的卷子;等他来年换成北闱应考时,又有考官在杭州搜他们的卷子想将其录取,总是失之交臂。1642年壬午乡试是他最后一次参加考试,是年三十三岁,两年后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他先参加鲁王的抗清部队,后隐居林下泉边,一心做学问,矢志不做清朝的官。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崇祯三年他和张溥等人同时中举,日后再顺利考中进士,那么按照一般的规律来说,他就会入仕做官,不但案牍劳形没时间做学问,仕途十来年他的官位不会太低,在官场上的名气会越来越大,这些在朝代鼎革之际加大了他的风险。尽管他也组织“世忠营”参与抗清,但是一介布衣,毕竟没有故明官员那样惹人注目,所以才有可能逃生。

黄宗羲的幸运落第(2)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秦淮河中聚会中那些得意者的最终命运。为首的张溥进翰林院后,得罪温体仁,干脆回家讲学,在明朝灭亡前生病郁郁不得志而逝;他的高徒吴伟业降清;吴昌时在崇祯十六年,明亡前一年做到吏部文选司署理郎中(吏部选拔文官的代理司长,文选司是六部中权力最大的司),卷入政治漩涡,被崇祯帝杀死;陈子龙参加抗清,兵败在太湖投水自杀;第一名杨廷枢在清朝下剃发令后,不愿意留清朝那样的大辫子而被杀死。

这些人在科场上比黄宗羲得意,因此能顺利进入仕途,官做到一定的时候,清兵南下后,他们是重点关注对象,不投降就死于节义,几乎没有别的结局。黄因为不是官员,风险更小,再加上这老先生自我保护能力更强,得以躲过清军南下初期的暴风骤雨。等康熙朝时,江南基本上平定了,朝廷对汉族知识分子以怀柔为主。黄宗羲经历了家国巨变,目睹了天翻地覆,本人好学深思,活得又足够地长,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才使他有成为大学问家的可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好制度为什么走样(1)

阉宦之如毒药猛兽,数千年以来,人尽知之矣;乃卒遭其裂肝碎首者,曷故哉?岂无法以制之与?则由于人主之多欲也。夫人主受命于天,原非得已;故许由、务光之流,实见其以天下为桎梏而掉臂去之。岂料后世之君,视天下为娱乐之具。崇其宫室,不得不以女谒充之;盛其女谒,不得不以奄寺守之;此相因之势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阉宦》

好制度为什么走样

《明史·宦官传》开篇就有这么一段话:“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内外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诸有司不得与文移往来。”

汉唐两代,算是中国国势非常强盛的朝代,可太监为害也很大,到了后期,已经直接干预皇帝的废立。朱元璋以史为鉴,提出这种防范制度不可谓不严密,不可谓没有针对性。但历史给太祖高皇帝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有明一代,阉祸之乱,甚于前代,一直伴随着皇朝覆灭。

为什么现实与理想差距这么大呢?也许有人说,经是好经,被后人念歪了;制度是好制度,被太祖的不肖子孙破坏了。果真如此否?细究起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