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佳人倩影,雪掩龌龊,这一夜,皇帝夜宿暖阁。
是日,大雪初停,皇帝在唐姬的侍奉下起了个大早,早早的用了早膳,二人正好无事,一同去太后寝宫请了安,随即准备出宫。
郭胜拿了一卷简牍来,交到了皇帝手中,郭胜身后还跟着两个小黄门。
将唐姬送入马车,皇帝才接过简牍,不解的询问道:“这是何物?”
郭胜道:“这是永平年佛法传入我中国时,孝明皇帝令黄门记载的佛陀名称,以及生平等等。。。。。。后来贵人薨了也兴于此事,因此也录了佛名在白马寺,奴婢想来,应该能对国家有所助益。”
郭胜不会在别人有雅兴的时候去在人耳边多言语什么,但防备不住他无微不至的妥帖,怪不到能把灵帝也服侍的妥妥当当的,皇帝也对郭胜越来越满意,他知道这句话肯定跟别人学了很久才能学会,因为这句话里的很多东西郭胜并不知道,他没读过书。
皇帝翻看了一下,其他的名字都不太熟悉,接着翻看,倒是找到了一个叫善的名字,但与贵人说不上什么关系,也就是个郡国的公主早亡,被她老爹捐钱给明帝,这才被录了名册,进白马寺受供奉。
这当然跟所谓的高祖时期的西峪国妙庄王没有丝毫关系,西峪国也有,在凉并一带,算是找到了这位妙善公主的出处。
依稀记得后世似乎有过这个名字的影视剧,好看不好看的皇帝是记不住了,但剧情无所谓,反正只要是所谓的观世音菩萨的历劫身就行了,她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她说了不算,要皇帝说了才算。
好在皇帝前世看过的佛道典籍不少,别说忽悠两个僧侣了,就是把太平道的中黄太乙归进三洞四辅也只是一句话,加几个人当编撰的事情,你把读书人当免费劳力使唤,他还得屁颠颠向你谢恩。
皇帝收起简牍,“有心了。”
郭胜连道不敢,但心里无疑是欣喜的,到今天为止,他的生命才算是有了保障。
“国家今日出宫,奴婢怕奉车郎羽林那些粗人侍奉不妥,因此为国家找了两个小黄门,贴身侍奉。”
皇帝皱了眉头,让观察皇帝神色的郭胜不禁一惊,但是皇帝也并不曾拒绝。
二人坐马车,身后五六十人跟随着安车,一看就非同凡响。
一路行去,皇帝粗略看了一下,在朝廷的维稳下,民生并没有多少乱象,自中平年来,关于黄巾冲击的余波也在缓缓退去,人们都敢走上街道了,
街道上甚至没看见什么流民,也不知道是有人告知了京兆尹,京兆尹提前让人清理了街道的流民还是如何,既出雍门,也就告别了如今尚可见繁华的金市,虽然不见流民,但也能见到一丝荒凉,当年黄巾差点打到八关来,加之十常侍的乱政,百姓逃跑也是常事。
当年,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至今百余年里,翻译的经文足足一百九十多卷,虽然还是皇家寺院,但如今素来是达官贵人们求心安,养良心的好去处。
而现在,距离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的出现,还有几十年的时间。
皇帝拍着膝盖,轻声吟诵着另外一个名人的诗句: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唐姬眨着眼睛,看着皇帝,不明白他为什么生出这种感叹,在她看来,雒阳情景,已经算是极为繁华了。
皇帝放下帷帘,拿起简牍翻阅起来。
说起来,在历史上的第一次西天取经还要追溯到东汉明帝时期,当年明帝听说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前往天竺,但是在大月氏国碰到了正在传道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感觉这玩意儿确实不错,于是就将高僧和佛经一起打包带回了雒阳。
开辟中华释源的起源。
到曹魏甘露年的时候,安息,印度及周边各国,白马寺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佛统祖地,各国僧人,纷纷来白马寺请求译经。
至于第二个所谓取经的故事?抛开神话因素,你会发现比神话更神话的是,玄奘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