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后汉书·志五行
谶纬之说,自董仲舒始,至今日仍旧绵延不绝,人们总会将天象与皇帝百官联系在一起,即便这事与天子百官毛关系都没有。
中平元年六月,雒阳男子刘仓居上西门外,妻生男,两头共身,不详。
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为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钗,及见,犹在其首,等等等等。。。。。。
自天子即位以来,蔓延雒阳的疫病消失,八月,太白犯心前星,戊辰犯心中大星。其日未冥四刻,朝中太史抠了一天脑袋也没想到这兵祸会出自哪里。
皇帝个人对于这种状态是极其反感的。
皇帝两位先辈的谥号,有一半功劳也是被天灾所拖累了。
桓帝在位时期,天象大约是三十八次,到了灵帝,天象示警不断,也有二十余次。
至于自然地理方面的灾害,更是不计其数,正如昨岁一场大雨,孝灵皇帝的梓宫停在宫廷的时间都超过了八十天,若非皇帝先下手一步,孝灵皇帝下葬的时候,何进的人头也该在宫门挂着了。
但,如今谶纬天命的说法又不得不加在皇帝身上,否则刘氏天命丧尽,群雄不服,难免生出异心。
宫廷里,因为孝灵皇帝好胡服、胡床、胡坐、胡饭、胡舞等,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嘉德殿里如今也引入了许多同样式的家具,看着顺眼多了。
皇帝也终于不用天天吃那些麦饭,吃饭都得跪坐着了。
总的来说,光熹元年算是格外宁静的一年,天灾不重,下无人祸,而今的吏治在皇帝的平衡下也归于平静,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
河东
建宁四年,河东地裂十二处,裂合长十里百七十步,广者三十余步,深不见底!
这些裂隙的存在,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去抹平,因为从宗周到汉以来,过于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无度的破坏了森林、草原等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使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次灾害愈益加剧。
这种天灾不仅是天灾,还是人为灾害产生的。
前汉对于木材的采伐无度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地步,这种无度的采伐持续到王莽之后,甚至光武之后,才有所缓解。
长安有座高的宫殿,名为宣室,从此望去,四面可见一片光秃秃,林木稀疏的比中年男人的头顶还要离谱。
朱儁马匹停驻在此,眺望着前方,前方就是那条黄色的大河,自陶唐虞舜始,它便奔流不息。
它绵延万里,从古老的赐支河首流下,途中灌溉了汉家天下的百兆生民,经过凉州,分出一部分大爱,灌溉了张掖居延武威北地等郡县,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
在河东又转,向渤海而去,生生不息。
而这条大河,在七十年前却并不是如今就这副温柔可人的模样。
早在汉武帝元光三年时,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向东泛滥,南侵淮河流域,十六郡受灾。
这次堵口武帝亲帅群臣参加,沉白马、玉璧祭祀河神,官员自将军以下背柴草参加施工。为了堵口,淇园的竹子也被砍光以应急需。
瓠子堵口后不久,黄河在下游北岸馆陶决口,向北分流,称屯氏河。屯氏河与黄河平行,起到了分流减水的作用。屯氏河分流七十年以后,黄河在清河郡境内再次决口,其后决口不断,到西汉末东汉时,黄河终于弃旧道走新河,主河道再偏东南。
汉代第二次修治黄河,即王景治河。
此前,即王莽始建国三年,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决。
汉书王莽传记载:“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家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