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臻气冲冲的去找黄林算账,虽然中间的过程不得而知,但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秦衡还留在项目组里,并且还在继续霸占着高方的电脑。
项目组开内部会议时张培臻还阴阳怪气了秦衡两句,说他年纪轻轻就那么讨上司欢心,人情世故方面一定做的相当不错。
然而秦衡对此却充耳不闻,只是死死的盯着屏幕中的三十万组地震数据,陷入到了自己的数学世界当中,对外界一无所察。
当然到秦衡该休息的时候五姨是会直接喊醒他的,有这么一个顶尖高科技智脑存在,秦衡倒也不用担心会过劳猝死。
而张培臻几次之后就放弃针对秦衡了,索性和对方一样,两相无视。
现在张培臻的主要目的还是将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从理论发展到现实,至于数学模型的理论支持一时半会倒也不急。
等真需要的时候张培臻再出手清退秦衡,然后亲自请一位数学分析的大拿过来。
这么点时间他耗的起,同时也算是给黄林黄所长一个面子。
…………
从太空对华夏及周边区域开展实时的动态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的想法是张培臻先提出的。
就像张培臻厌恶秦衡一样,秦衡同样讨厌这个上来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家伙。
不过看完整个项目计划书之后,秦衡还是不得不对张培臻赞叹一声:卫星动态监测这个想法看似天马行空,但确实具有前瞻性以及一定的可行性!
最关键的是这种卫星的动态监测一旦完成,将来受益的可不仅仅只是华夏一国,往大了说这就是造福全人类。
当然,某些不会同意华夏用卫星监测的国家肯定是没这个福分了。
所以秦衡对于张培臻的计划书是非常看好的,不过计划书里的内容可能与他本人的想法有些出入。
比如张培臻认为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根源,在地震发生前,地壳板块相互作用会导致地表产生微小的变形,而卫星可以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InSAR)来监测这些地表形变。
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间获取的雷达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能够检测出地表的位移、沉降、隆起等变化,能挺好识别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以及应力积累的情况。
这个想法是对的,秦衡表示赞同。
但这个路子有局限性而且能预测的上限秦衡觉得不高。
比如InSAR这个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获取地表毫米级形变信息的探测仪。
而欧洲在方面处于垄断式的领先,全球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主要厂商trealtamira(cLSGroup)、cGG、Groundprobe(orica)等全部都在欧洲。
次一级的技术则是在美利坚。
而华夏的InSAR技术对比之下精度确实尚显不足。
如此就有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出现了,张培臻准备要如何去和欧洲那群白老爷商谈用他们最先进的监测技术装在华夏的监测卫星上呢?
还是说张培臻只提出方案,至于能否解决要全靠国家?
如果做项目负责人都是这么做的话,那国家商务部和外交部第二天就能掀翻整个研究所就为了揍这个没脑子的负责人。
做项目负责人要明白差距正视差距然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拉进甚至越过这种技术壁垒,这才是一个好的项目负责人不是吗。
谁还不会天天哭,但哭就有奶喝的有且只能是孩子。
所以秦衡才会觉得InSAR这个路子有局限性。
但……卫星监测的想法本身没错,技术壁垒也客观存在,所以如何能打破这种局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