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玥很快理解了燕绝的意思,“你是说,焦彰的商队之所以没有受牵连,可能是因为他们常年在边关走商,在军中有人脉?”
燕绝点头,“有这个可能。”
沈玥微微皱眉。
边军常年驻守在苦寒的北境,远离繁华之地,条件也艰苦。
朝廷的军粮物资虽然没有太克扣,但拖延晚发是常有的事,毕竟路途遥远,中间难免有耽误的时候。
但士兵们总要吃饭穿衣,受了伤也需要治疗。
所以被逼无奈下,边军必须和商队打交道,在缺粮缺物资的时候就找民间商队收购,暂时缓解燃眉之急。
朝廷对此也是默许的,每年还会拨一笔银钱作为调用补充,甚至有时遇到粮草物资不足,就干脆折成银两送过来,让边军自己想办法。
不止是边军,大燕其他军队也常有这样的事,毕竟更方便。
但凡事有利有弊,这样做也伴随着很多问题。
军粮物资都被折算成银两,直接送到军中,一旦上层将领动了歪心,就很容易出现贪污挪用,导致士兵的军饷食粮被克扣。
而即便是将领不贪,麻烦也依旧存在。
因为朝廷折算的银钱往往会偏少,不足以按民间价格购买军粮和物资,就需要边军派人去寻找民间商队,跟他们商量议价。
有些商队愿意薄利多销,但更多的商队都是为了赚钱而来,往往不愿意降价。
有时候碰到军中急需,甚至还有商人坐地起价。
为了避免被商队挟制,边军也会进行筛选,与一些民间商队保持长期合作,只从他们手里收购物资,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供一些便利。
比如说,这次嘉南关封城,普通百姓都出不去,商队却不受影响。
这些事情不会摆在明面上,但军中的将领士兵都知道,算是某种不成文的规矩。
沈玥就在父兄留下的军中公文里,看到过边军和商队合作交易的内容。
她甚至知道,朝廷这些年拨给边军的粮饷一年比一年少,还经常拖延短缺,将士们日子难过,武器军备也没钱维修。
父亲沈观山为此没少头疼,沈家几乎年年都往军中贴钱。
冬季的棉袄,夏季的解暑汤,甚至维修城池和兵器的钱,都是她父亲自掏腰包。
如果不是沈家祖辈为了收容残疾的退伍士兵,到处买铺子置办产业,无心插柳地建造了一张庞大的生意网,源源不断在赚钱,这么补贴早就把家底掏空了。
宣明帝只知道沈家在边关威望高,忌惮边军只知沈家不知朝廷,却从来没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朝廷愿意厚待将士,给足粮饷和补贴,也愿意给伤残退伍的士兵一条活路,哪里轮得到沈家来“收买人心”
呢?
这本来就应该是朝廷做的事。
朝廷不做,沈家被逼自掏腰包,因此积累了军中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