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整理连测,计算出,牛公山最高的电塔到观察所的距离。”
学习理论之后就是运用到实践中。
想想这个是不是特别简单。
无非就是四个点。
一个观察所,主观分划。
一个测观察所,测观分划。
还有一个辅助基线长。
通过这三个点,确定电塔的角度。
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知道两脚一边,自然就能算出所有想要的数据。
郑凯迅速在纸上,画出原理示意图。
在脑海中迅速酝酿出了,各种要操作的数据。
“开始!”
训练就是这么直接,没有什么各种鼓舞加油。
大家立马行动。
轮到郑凯的时候,郑凯迅速跑到观察所,记录主观分划的各种数据。
首先是基线长。
在然后就是侧观察所的磁方位角。
以及目标的磁方位角,和目标与测观察所的夹角。
记录好之后,迅速跑到百米之外的测观察所。
开始操作仪器。
记录主观察所的角度,以及目标点的磁方位夹角。
但是!
不对!
不对,不对!
如果是这样思考的。
虽然逻辑上是对的。
但是缺少一点东西!
缺少一项很重要的数据。
往下看!
郑凯迅速移动测观察所的方向盘。
将方向盘向东一侧移动了五十米。
“郑凯在干什么啊?”
“你们猜猜。”
“那之前的观测数据,估计全部要作废。”
“不一定,看就好了。”
至于郑凯为什么要移动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