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一点头,“不就是这个道理?行了,这儿也没啥事儿了,我看着就行了,你去瞧瞧隔壁那几位怎么样了。”
夏安茹应了一声好,把自己收来的钱袋子塞给了老母亲,然后站起身,就往隔壁去了。
元娘的生意倒是不错,这会儿门口还蹲了几个彪形大汉,正等着元娘给他们修补鞋子和外衣。
虽然这地方地处边境,民风比较豪放,但是毕竟还是属于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观念,再豪放的地方也都是有的。
像元娘这样出来帮别家男人修补鞋子和衣服的,就已经算是出格的了。像男子的裤子中衣袜子之类的东西,是连元娘也不能接的,所以她这个修补衣物的经营范围其实也很有限。
不过虽然经营范围有限,但是北营的官兵选择范围更有限,衣服鞋子小坏一点儿倒是没什么关系,他们自己胡乱缝补一下就行了。
但是像什么演习对战的时候棉甲袖子被扯掉,鞋子窟窿大得恨不能整个脚背都露出来之类的大问题,还得来找元娘修补。
不然,他们军中八百年发一次衣物鞋袜,坏了就扔的话,军饷别说买啥买啥了,光买衣裤都不够。
姚蓉摆放在铺子里的一些简单的头巾和钱袋子之类的,也卖掉了好几个,二三十文一个虽然不贵,不过反正这铺面空着也是空着,就当是摆个热闹呗。
三白那儿今日生意也不错,算命的倒是没有,毕竟于大夫那儿今日来的没啥特别重症或者有疑难杂症的,所以暂时用不上三白出马。
不过让三白代写家书的,居然也蹲门口排上了队。
倒也不是三白家书写的有多好,而是因为八方县第一次有了驿站,这一般的信件,就有地方递了。
肃北军的军报,一般都是由肃北军自己送去泰平城的,而重要的军情,则由陈将军的专用信使,亲自送往都城。
所以这八方县驿站,因为陈大将军看不上,所以也没什么军报需要传递。曹驿丞便说驿站每月会去一次泰平城送收普通信件。
以前这儿没有驿站,想寄送家书得去泰平城,但是来去骑马就得一整天,一点儿不方便,所以很多官兵从到北营之后,就跟家中毫无联系了。
所以让驿站把信件物品送回去,虽然奇慢无比,丢失率也很高,但是这也阻止不了肃北军官兵往家里送信的热情。
特别是新婚不久就被征兵派往北营的年轻人,三白真的很符合他们的需求:瞎,看不到猛男害羞的表情和热忱的泪水,一封信十文钱,收费便宜,字迹又大,很是划算。
夏安茹还想到了个点子,她在三白边上放了个匣子,里头是她做的缠花。
东西虽然不贵,头花耳环都是一个价,三十文一朵或者一对,但是胜在样子好看,而且不占地方,信封里随便塞都能塞得下,所以买的人还真不少。
有小媳妇的买给小媳妇,有老相好的买给老相好,有女儿的买给女儿,反正都是一番心意,男人们买东西,基本不会怎么太挑剔,都是见到啥就买啥的。
就大半日的功夫,夏安茹那小首饰匣子里的花啊朵啊的,就去了大半。
另外于大夫那儿,虽然丹姐儿是第一次做徒弟,但是却机灵的很,抓药什么的,她暂且还不会,但是推销膏药起来,那叫一个专业。
当兵之人,身上难免有伤,丹姐儿是来一个推销一个,这膏药的作用,反正从镇痛止痒,到明目清火,简直无所不能。
没半日功夫,于大夫的三大罐于氏宝膏,就被卖了个精光,最后连带罐子口上的残留物,都被一个婶子花了五文钱买下。
丹姐儿给她找了两张膏药纸,刮上了膏药,往婶子太阳穴上一贴,婶子顿时就觉得精神了。
直说果然是正经大夫卖的宝藏膏药,不同凡响,一用就知道是好东西。
这八方县,此前别说医馆了,连个正经大夫都没有。
以前谁家有人受伤了,直接门背后刮点儿墙灰,往伤口上一糊就行了。
有发烧呕吐跑肚拉稀的,就烧两张去外头批发来的符纸,喝了就是。
至于有没有效果反正好了就是有效,没好就是那人命太硬呗,莫得办法。
泰平城里头虽然有大夫有医馆,可一来普通老百姓看不起,二则来去一趟就得三四天功夫,这没病的都能折腾出些病来,更何况有病的呢?
至于隔壁临县啥的反正哪怕有大夫,基本也是看好了说明你自己本来就能扛得住,看死了就是你命不好的水平,去不去的,没啥大区别。
所以大家对县城突然出现个医馆,显得非常的兴奋,除了军爷之外,普通百姓也不少,于大夫这儿的队伍,一直从桌边排到了门外。
虽然于大夫看诊很便宜,也就收个三十文,但是的确也有穷苦的百姓,还想讨价还价。毣趣阅
可这会儿有了丹姐儿在,于大夫却也吃不了亏了,就听丹姐儿喊着你们最好饿死了大夫,这样以后看病便也不用花钱了。
大多数人,还是要脸的,被这孩子这么一说,再怎么不舍的,还是都掏了钱。
夏安茹一圈转悠完,便知道了大伙儿今日粗略的收成。
她跟她娘算是赚的最多,不过她们投入也大些,项目也比较多,反正最后七七八八扣下来,赚了差不多能有十两左右。hr
()
span传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