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澈摇了摇头,再次看向第二个选项。
他不由得一愣。
嗯??
这也行?
这是故意的吗?
这第二个选项,是第一个选项王猛的君主,苻坚!
这位老兄虽是戎狄,却是乱世里的一道光。
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算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治世”。
不过。
他虽然是一个好君主,但并不是一个好将军。
当王猛死后,他亲征东晋,直接上演了三个著名的成语,一个是“投鞭断流”,一个是“草木皆兵”,还有一个叫“风声鹤唳”。
这几个成语,将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的豪迈、在战斗中的惊慌和失败之后的狼狈,描述得玲离尽致,将其直接定为一个冒失、胆怯和庸劣的人。
但实际上,在五胡十六国、以及魏晋南北朝,这段无比混乱,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中,苻坚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英明君主了。
即便是苏澈,对这个时代的了解,依旧是知之甚少。
不过,对于这段时间的名人,他还是知道一些的。
比如刘裕,比如王猛,比如苻坚……
苻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过于的仁义。
他笃信儒家德治,不断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把忠孝恩信理念渗透到“仁义德治”的治国之术中。
甚至对自己的敌人也是如此。
不论是对待投降者还是战败者。
都免罪封官,比如前燕的慕容氏家族,比如投降的羌族姚氏家族。
苻坚都对其一视同仁的重用。
即便王猛屡次劝谏,苻坚依然不为所动,坚持以信义为重,但是这些举动无异于玩火自焚。
小人畏威不畏德,苻坚对这些人的一味宽纵,不仅没有换来他们的忠心,反而,在淝水之战后,这些人立刻群起而叛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君主算是被儒家的那些学说给忽悠傻了。
作为胡人的他,只知道儒家学说,却不知道,作为一个帝王,需要“儒法并用,以霸王道杂之。”
如果在一个盛世的话,这样的君主,多半算是开明圣君。
但可惜的是,他处于的时间是最乱的乱世,在这样的时代,用这样的治国方式,根本无法成就大业……
一个最混乱最血腥的时代,出现一个最圣明最仁慈的君主。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算是历史所开的一个玩笑了。
随后。
苏澈看向了第三个选择。
描述中说,如同霸王在世,江东霸王?这不是孙策,还能是谁?
这位同样有意思。
如果孙策还在的话,那东吴根本不可能是所谓的“江东鼠辈”,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仅仅二十六岁便一命呜呼。
孙策不死的话,或许三国这段的历史故事,就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这天下最终的结局,可能会换一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