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青牛白马七香车读音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发脾气时,容不得人喘息,骤起的风暴,打断了王勃的畅想。他在途中许下的“愿承欢而卒岁”的愿望成了泡影,他在文中提到的“长接席而寡仇”的理念,还有“才有用兮用有时”的奋斗目标,连同他那瘦弱的身躯,被巨浪无情地吞噬。船沉,不幸溺水惊悸而亡。诗稿飘零,落入大海。

。←虫工←木桥 书←吧←

第8节:王勃:海内存知己(3)

可怜一代诗才,魂归大海。魄散珠胎淹没,芳销玉树沉沦。

毛泽东在读到清人所著王勃的史料时,加了很长的批语,“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才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

才长命短,令人扼腕叹息。一代才子,留给后世无穷的念想。当年的唐高宗,也是在事隔多年之后,发出关于王勃的沉重感叹。

高宗虽以斗鸡檄斥勃,然心奇其文,欲召用而勃已死矣,喟然曰:朕读《滕王阁序》至落霞联及诗阁中帝子句,辄为掩卷者久之曰:真奇才也!

——《青箱杂记》

唐高宗的后悔,已经并不重要。倒是王勃死后,素不相识的越南当地民众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建立庙宇,可惜在20世纪的一场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只剩残垣断壁,所幸塑像仍被保存了下来。这些,年轻的王勃一定没有想到,也许应了他的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吧?而这句诗,在今日中国的外事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由当初王勃的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更为丰厚的邦交内涵。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大观园。阅读唐诗,我们往往颠倒顺序,喜欢从盛唐再到初唐,这也很好,仿佛从百花齐放的大花园,回到她含苞欲放的早春时节。寻寻觅觅,但见春叶葳蕤,细看,一朵,一朵,又一朵……我将目光移向王勃。可是面对这样早逝的青年才俊,迟迟落不下笔来。而且,在翻书查文期间,脑子里总是在一个劲地回想着他短暂而光华的一生。人生、生命、命运,真是欲说还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用青春证明了热血,以短暂通向了永恒。

▲虹▲桥▲书▲吧▲。

第9节:杨炯: 春气绕兰心(1)

杨炯:春气绕兰心

有关“初唐四杰”的排名,一直以来就是很热门的话题。靠文章写字为生的这四位诗人,历来就不乏人们对他们的座次评价:

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王勃)其最杰乎?

——陆时雍《诗镜总论》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

排行榜历来是百姓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排行榜,隔一阵就会由媒体发布出最新的结果来。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排得清清楚楚。富人排行尤其受到关注,由此人们会联想到堆积如山的财富,日行千里的宝马,豪华宽大的住所,以及千枝百挂的工厂店铺。这样的联想,是对于成名过程的好奇,也对榜单之后所附的文字里得到更多的信息的渴望。当然,面对各式各样的最新排名,不少受众也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心中的那杆秤拿出来,掂量一番。

杜甫所谈论的,其实非关座次,而是针对当时文学界轻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议论,半开玩笑半认真的一次文学发怒:人家四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自成一体,虽有人说他们轻薄,但那些自以为是、不识珠玉的妄加评论者,很快便会身名俱灭,而四杰的光华,还会传之久远。杜甫不虚言,尽管四人的排名后来在顺序上稍有变动,但却犹如一团蓬勃盛开的花簇,四位一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开启一代新风的代表性人物。

王、杨、卢、骆四人以文章著称于时,慢慢地影响越来越大。据《唐诗记事》载,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颇为欣赏,推荐给典选大员裴行俭。不料裴老先生略一沉思,便给四人预测前程,语出惊人。大意是,才名是有的,但官爵福禄很少。原因是什么呢?裴老先生以为,这几个人性情浮躁,喜出风头,怎能安享爵禄?不过,他倒是对杨炯格外垂青一些,说“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一面之交,三言两语,就说定了四个人的终生?

这位精于阴阳、算术的裴行俭先生,自执掌吏部,先后向朝廷荐举了若干官员。有一个例子,当时苏味道和王勮还不知名,在调选之时,裴先生一见,“深礼异之”,还说了一番违背组织原则的话,我晚年膝下有一子,担心不能对他的成长有所帮助,据老夫观察,你们两位十多年后便会出人头地,希望把我的小儿子裴息托付给你们,将来请记得多多关照啊。后来,两人果然都做了大官,苏味道还做了宰相,位极人臣。

于人未飞黄腾达之时,先下预言,裴先生可谓相面有术,看人很准,识人之道可谓出神入化。此话不幸言中,四杰之中的三个,真的没有好结局。王勃早年历经人命案,二十几岁便溺水早逝;卢照邻一病十数载,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随徐敬业起事,兵败之后,生死不明。只有杨炯倒是真的做了县令,直至最后病死任上。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身世比起来,杨炯的生活似乎要相对平静得多。就像一株兰花,暗香浮动,孤芳自赏。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小小的年纪就考上了神童举。后来又考中进士。本来为东宫太子服务,曾经呈献过一篇很有影响的《公卿以下冕服议》,也有过诸如《从军行》《战城南》《紫骝马》等慷慨激昂、风骨遒劲的诗歌作品,声名响于当世。当朝的大儒薛元超很是赏识其人文字,在杨炯三十出头的年纪时,就将他聘调为崇文馆学士。

正在春风得意之时,倒霉的事情如霜陡降,如雪骤下,还是找上门来了。

杨炯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于是杨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武则天执政初期,是一个血流成河的殷红时代。徐敬业起兵的原因,是对李氏皇权的殊死保卫。武氏采取的手法也很简单,迎头击打,不使扩展。扬州兵团的临时策划十分仓促,历时数月,旋即宣告兵败。这时,武则天便腾出手来,开始系统清理威胁新皇权的力量。举国清查,查到杨炯头上了。你的堂弟在扬州犯事了,你也有责任!还算好,武则天大约知道这个年轻人的才名,又没什么前科,抬抬笔就过去了。没有杀头之虞,但也是贬离京城,放到遥远的梓州地方任职。

搁下笔来,放下经典,摇摇晃晃惊悸莫名。杨炯就这样与京城挥手作别,有些朋友,甚至不敢招呼,不敢来送行的。

途中景色甚是迷人,途经三峡时,杨炯还作了好几首诗。虽然文章还是气势如虹,精美华章,可是杨炯的心里,却怎么也不是滋味: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