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小芳,今年十三岁。我有一个比我只小一岁的弟弟,他叫林建光。我们家很穷,爸爸和妈妈种地。要养活我们俩个,还要养活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的奶奶。
爸爸妈妈都没有念过书,不识字,有一次,他们种了好多菜。放到板车上,走了很远很远的路,进城去卖,因为算错账,最后只剩下一点钱,刨去买种子农药和化肥的钱,还倒赔了钱。所以,妈妈希望我们姐弟俩个都读书,学文化,不要像他们一样。我喜欢上学。我学习很用功,可家里太穷了,妈妈哭着对我说:没有办法。实在供不起两个孩子,让你弟弟念书吧,你帮着家里干活。
弟弟学习很好,他很懂事,每天放学回来,就把老师教他地东西教给我。每天早晨,我和弟弟一起走,他背着书包去上学。我背着背篓去打猪草。我每天都摘很多新鲜地青草,希望猪宝宝快点长大。妈妈说,长大了卖了钱。弟弟就不用缀学了。
前几天,弟弟因为学习好,成为被资助的对象,他高兴极了,我和妈妈我们全家都高兴极了。比过年还高兴。
可是。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好心的叔叔阿姨,可不可以,请你们也帮助我读书啊?我将来一定把读书的钱都还给你们,一分不少,真地,我保证。
我想读书……”
最后几个字“我想读书”端端正正写了好几遍。
“这个女孩子很有心,她一家家打听,打听了很长时间,才打听到我们家,然后问我妈要我的地址。她知道这钱不是我出的,但她猜我一定认识出钱的人。哎,她天天跑我们家,帮我妈干活,什么活都抢着干,拦都拦不住。我妈没办法,只好帮她把这封信给我寄来了。”
于大伟问他,“你看……”
大山很欣赏她积极为自己争取的行为,没有犹豫的点头道:“很聪明,也很有毅力的女孩子,好,我们资助她读书。”十三岁,和董洁一样大。吃过苦的孩子,最明白机会得来不易,所以会加倍珍惜,这个女孩子,将来会有出息。
“这事,我早就想跟你说了,大伟,你头前不是说,想不出来能做什么兼职工作吗?我替你想了一个。”大山拉着于大伟坐下,“说实话,我也知道中国贫困的地方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也很多,不错,我现在算是有钱人,可我能帮得了多少孩子?真正地帮助,不是一次两次,一年半载,应该当做长期的事做下去,从小到中学再到大学,哪个环节出了岔子,从前的投入都付之东流。我想,这事不做便罢,做了,就要做地彻底。我不管别人做不做,怎么做,我会按照我的方法来做事。资助一个孩子,月月资助,只要他是读书的料,能考上大学,我就资助他到大学毕业。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我的能力有限,只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挑一些比较有希望的孩子来资助。现在,你的家乡已经有五十个了,不,加上林小芳,是五十一个。下一步,我打算再增加五十个名额,这次,我想换个地方,再挑一个贫困县或者贫困地山区来做。以后按照这个方式,逐年增加受助名额。”
他一边想一边说:“这是我的初步想法,真正操做起来,肯定有许多麻烦事。你知道,我很忙,没有那么多时间专门来做这些。你看,每个月需要逐个把钱汇过去,要偶尔家访,或者通个信,关心一下他们的心理成长,我不希望我帮助地孩子,最后长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所以,我需要一个做事认真负责又有耐心的人帮我,我觉得你是很适合的人选,用学习之外的时间来做就行。当然,做这个工作,会很辛苦。”
于大伟摇头,“我不怕辛苦,可以做这么有意义地事,再辛苦我都没关系。这事,你出钱,我出力,咱们各司其职,别提兼职不兼职地话。”
想到自己能为更多的孩子带来美好地希望,他心情非常愉悦,“太好了,那五十个名额,等我放寒假就去落实。寒假前的时间,正好用来考虑挑哪个地方。大山,你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肯定会改变很多孩子的一生,我想,那些受帮助的孩子,等他们长大成才后,一定会报答你的。”
“我不需要报答,有机会的话,你就把这样一个想法传达给他们:如果他们真的对这份资助心存感恩,等他们长大了,就把自己感受到的这份幸运传递下去,用同样的方式,依着能力大小,选择一个或几个帮助对象,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方式了。”
大山笑道:“资助孩子读书,已经列为公司的正事,当然要请专门的人负责做。你认真尽责工作了,就理所当然要拿报酬,大伟,平时咱们是同学也是好朋友,可工作不是人情,该怎么样就得怎么样。康康他们也要来公司做兼职,大家都有工资拿,你可不要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奴役苛待员工的黑心企业主。”
第二百一十一章 赶海
青岛和苏州的开业典礼,中间只间隔了两天。好处是,大山跟学校请假的时间不必太长,唯一的顾虑:短短几天,从北京到青岛再到苏州,整一个大三角,这般疲于奔命,是件很累人的事,尤其对于董洁来说。
不过,大山没有试图劝说她独自留下。青岛是个很美丽的海滨城市,对于山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大海是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梦。他上中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学生们写的铅字文章,许多人的愿望就是:亲眼看一看一望无际的大海。
这些年从北到南,国内国外跑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真正圆这个梦,最多不过坐车经过时车窗外浮光掠影的瞬间印象。赤足踩在沙滩,戏水为乐,看海浪一朵朵,或者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山认为,这才算得上看海。而且,自从知道要去青岛参加新工厂的开业礼,董洁就常常走神,一个人坐在窗边,或者歪在床头,或者靠在抄手游廊的扶手上发呆,忽喜忽忧。“哥,大海很美,海边有漂亮的贝壳和鹅卵石,海鸥浮在水面,跟着水波一起起起伏伏……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海,一下子会觉得豁然开朗。”
“嗯,咱们看海去,看真正的大海。”大山拿过她摆在书案上,从古董市场淘来的海螺状的小物件,“就是时间有点仓促,没办法在青岛多玩几天。”他有些遗憾。事情都挤在一块,参加婚宴、接待朋友、同学会……八号前又要赶去苏州。留给他们从容看海的时间非常有限。
四号出发,自己开车。刘晨、姜红叶、赵杰、大山和董洁俩个,加上刘大同、田志祥、王凯,八个人。两辆车。
陈群一直留在青岛,忙于新厂筹建地工作,他与姜红叶因为工作关系,经年聚少离多。趁着秋高气爽好季节,大山和董洁商量着,让他们在开业礼后休假,留在海边好好玩些日子,散散心。赵杰把老婆孩子托付给常亮夫妻俩。自己跟着来青岛,为的是考察市场,他有意在当地开酒店。
除去姜红叶和董洁,余下的六个男人都会开车,——刘晨只是没有驾照。父亲有政府配的专车,他跟着司机学过。几个人轮流开车,一路说说笑笑,当天下午就到了青岛。
今时今日地青岛,对董洁来说,和陌生的城市也差不了多少。
她的家乡,一个离青岛市不足百里的海边小镇,靠海,富裕又宁静。小学时,她常常在作文里这样写:我的家乡位于渤海湾边。四季分明……
她小的时候,家里还要种地,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变为城镇,土地都收归国有。她的父母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厂上班,后来父亲自己做了个小型加工厂,效益还不错,虽然不曾真地大富大贵过。但家里早早过上了小康生活。始终不曾为缺钱犯过愁。
董洁第一次踏进青岛市区,是九十年代后期的事。而现在。历史提前了数年,车子一路行来,她趴在窗口往外打量,外面的风景,很陌生,记忆中熟悉的街景,现在都没有出现。新起的高楼大厦有,鹤立鸡群只那么几座,很分散,全然不是印象里处处新楼林立地繁华。
物已如此,人呢?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董洁一直用类似的道理安抚自己,如今她已经是一个新的生命体,似乎不应纠缠于前世。所有的往事,只是她一个人的记忆,就像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再没有第二个人,会认同她的记忆。那么,她有什么权利,去打扰曾经的亲人安静的生活?今天的她,不错,的确做出了一番傲人的成绩,那又怎么样呢,她的家人,一直过地很开心很幸福,弟弟在这里长大,然后娶了本地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后来又有了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儿,他们完全不需要仰仗她的照顾。
在外这些年,哭过笑过,经历了太多事,认识了太多人,从前的记忆压在心底,鲜少拿出来咀嚼,但,她没有真地忘记过,从来没有。可是,这里还是她地家乡吗?又有谁,记得她?
更像一个突然闯进别人生活的外人,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