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赵匡胤传奇片尾曲 > 第107部分(第1页)

第107部分(第1页)

给他们做了,这对赵光义是非常不利的。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赵德昭跟随太宗出征幽州,有一夜,突然不见了太宗的踪迹,于是,有人建议马上立赵德昭为帝。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十分恼火。回京后,因为北征不利,太宗没有奖赏部下,将领们颇有议论,德昭听了,便进宫向太宗反映,请太宗奖赏这些部下。太宗大怒道:“到你当皇帝的时候你再去奖赏他们吧。”(也许并不仅仅这一句话哪么简单。)

德昭听了,又是惊恐,又是愤怒,问身边的随从:“你们带了刀吗?”左右随从答道:“现在是进宫,不敢带刀。”

德昭见随从都没带刀,便走进茶水阁,倒叩上门,找了一把水果刀,自刎死了。今年三月,(太平兴国六年),赵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了。现在,三个能够格和自己争帝位的人,就剩下赵廷美了,既然有人密告他阴谋造反(也不知是真是假?),因此便找了赵普来商量对策。

原来太宗即位,有赖赵普出谋划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但是,赵普读书不多,却满肚诡计,而且知道的事也太多了,因此,赵光义也不太信任,现在也只给了他一个太子太保的空衔,没有用他为宰相,如今为了对付赵廷美,就又找他来出鬼点子。

赵普自从没了相位,屡屡受到现任宰相卢多逊的抨击,赵普的儿子赵承宗,虽然娶了太宗的女儿,但卢多逊却不让他留在京,要派他到潭州做知府,赵普十分恼火,如今见皇帝又来找上门来了,便对太宗说:“如今朝廷奸佞当道,对皇上不利,如果皇上能让我重入中枢(做宰相),我自当揭发这些奸佞小人,为皇上整顿朝纲……”,赵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编出“太后临终”遗嘱“兄终弟及” ,这一套“金匮预盟”来的,这一套东西正合着当前形势需要,太宗十分满意,于是,立即重新起用赵普为相,并把他的儿子赵承宗留在京里任职。

赵廷美见太宗起用赵普,知道是为了对付自己的,两个侄儿都先后死了,下一个肯定轮到自己了,彷徨无策,忧心忡忡,赵普也深知太宗起用自己的目的是为了对付赵廷美,于是也就毫不心慈手软,事无大小,都给廷美罗织罪名,《续资治通鉴》说:“凡廷美所以得罪,则普之为也。”《建隆遗事》也说到:“……廷美之阴谋,事无佐证……太宗已怀猜忌,普复从而媒孽之,故祸不旋踵耳。”

接着,赵普又捏造事端,奏报卢多逊私下构通赵廷美,太宗大怒,立即把卢多逊革职查办,下狱刑讯,结果是削夺官职,流放崖州。赵廷美也免去职务,全家遣送西京。但是,赵普更还要落井下石,指使开封府尹李符出面上奏:“廷美毫无悔改之心,请把他徙迁远郡,以防有变。”太宗听了,立即又把廷美降封为涪陵公,发放到房州安置,因为惊忧成病,不久就死了。但是,赵普觉得是自己教唆李符奏请太宗贬逐廷美的,惟恐他一但泄漏,于己不利,于是,借口说李符用刑不当,把他贬为宁国军司马,也逐出京都去了。

从此可见,太宗起用赵普,是为了把三个危及自己的政敌来个斩草除根。捏造“金匮预盟”,是赵普再次入阁的献礼,由此也可见赵普为人之卑劣。

第四个疑点:“烛影摇红”,赵匡胤是赵光义杀的。

赵匡胤被赵光义杀后,金坠儿悲愤难平,起兵要为太祖报仇。夜梦见了太祖,告知真情,说明这是天意如此,非人力可以抗争的,最后与她同返天府而去。不过,这段故事在这里就暂且不表,只能留待本书的结束时再说了。

而如今说的是建立赵宋皇朝十五年之后(公元976年),赵匡胤五十岁就暴死宫中。接着,赵德昭三十岁时(公元979年)就被逼自杀而死。(公元981年)赵德芳年仅二十三岁就不明不白地得暴病而死。(公元984年)赵廷美被贬房州,三十八岁便抑郁而死。这些赵氏皇室宗亲,都是相隔三年两载死一个的死光了,个中奥秘,不言自喻,都是杜太后这个老太太临死之前胡说八道惹下来的祸。别说是“红颜祸水”,就连老太婆胡说八道也是祸水呢。

正是:虽然天意早安排,妇人长舌也生灾。几个儿孙遭横死,都缘呓语惹祸胎。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第九十七回:宁死不屈张琼自尽  彻查究办范质判案

前回说到杜太后之死,又说到后来赵匡胤之死,赵德昭之死,赵德芳之死,赵廷美之死等等,这些原本都是后话,在本书大部份都不会涉及的,如今说出,只是论证他年赵光义弑兄夺位的史实罢了。

且说太祖虽然平息了李筠,李重进两处叛乱之后,天下略已安定,放下了心头一块大石,继续又对一些领兵在外的节度使陆续进行了调动,把安国节度使李继勋调任昭义节度使,保义节度使袁彦调任彰信军节度使,雄武节度使王景调任凤翔节度使,忠正节度使杨承信任护国军节度使,建雄节度使杨廷璋任静难节度使,他们都是遵命而行,并无抗逆。

又撤去殿前都检点一职,把原任殿前都检点的慕容彦钊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原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韩令坤调任成德节度使,这样一来,前朝留下的带兵将领也都调离了京师。

接着,更对禁军进行了一次整顿,命殿前侍卫二司的石守信,王审琦二人各检阅所掌之兵, 重新简选士卒,骁勇者升为上军,更在骁勇中选其高手作为教习,而命天下诸州把部下精壮士兵选送入京,补入禁军,经过一番筛选,于是,各州镇精兵尽都集中到禁军中来了。

又鉴于自唐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弊病,接着又立了“更戍法”,派遣禁军参与到边关节度的部队中,轮换戍守边城,令他们常常来往于道路,经受磨练,不致疲塌懒怠。

这样一来,朝廷集中了天下的精兵,各地方守将的士兵经常轮换,朝廷的禁军经常插入地方军队里值勤,这无异是朝廷派来的耳目,监视着地方部队和官员的行动,这样,太祖就放心得多了。

可是,五代以来政权频繁的更迭,缘由都起自将领拥军,怎样能够根治这一弊端?太祖正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

赵普看出了太祖的心思,正好赵普也对这些皇帝身边的将领们十分反感,他们虽然对皇上毕恭毕敬,可对这位身居兵部侍郎兼副相的赵普却从不卖账,因而十分恼火,趁着这个机会,常劝太祖把仍旧统领禁军的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也一并调离京师。

太祖笑道:“卿可休矣,二人与朕乃聪角之交,现正委以心腹,拱卫京畿,岂可使之离去?”

过了些时候,赵普看到一些宋帝昔日旧将,多已位列朝堂,往往时有争功傲上,桀傲不羁,轻视文臣的行为,心中常怀耿介,屡屡向皇上进言,但太祖却殊不以为意。

正在这时,朝廷却出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这事发生在张琼的身上。

张琼是谁?他是当年砸樊楼的时候就跟着太祖出来闯荡江湖的一员小将,后来一直跟着太祖南征北战,勇猛善战,屡立战功,现任殿前都虞候,嘉州防御使。但张琼性情急躁,率直鲁莽,由于现任殿前都虞候,常在太祖身边,由于口不择言,致招太祖生厌。

太祖身边有两个内监,一个名唤史圭,一个叫做石汉卿,不但机灵狡诈,且又极会阿谀奉承,深得太祖宠信。张琼见了,十分鄙贱,往往当众对之轻侮羞辱,石,史二人亦对张琼切恨入骨,双方结下仇隙。

这一日,正逢三月初三上巳辰,朝廷向百官颁赏新酿,二人趁着太祖酒后,谮告张琼在家中私养了敢死勇士数百名,又私下说了二王爷(赵光义)的坏话,这时太祖已喝了个*分的醉,听了这话,勃然大怒,立即召了张琼前来对质。这时张琼也是醉了,大骂石汉卿,史圭两个都是小人,一把把他楸了过来。挥拳便打。太祖见了,更是怒不可遏,喝道:“大胆张琼,朕现在是叫你与他们对质,你竟敢开口就骂,动手就打,你眼里有朕没有?有王法没有?”

张琼听了,无话对答,只好俯伏在地。太祖仍是怒气难消,回头向石汉卿道:“他既打得你,你也打得他,你尽管狠狠打他一顿,看他敢怎么样?”

石汉卿听了,正中下怀,平日张琼对自己诸多挑剔,早已恨之入骨,如今皇上开了金口,正好趁机报复,一把夺过卫兵手中的金瓜锤向张琼迎头打去,正中前额,即时头破血流,昏倒地上。太祖也正余怒未息,酒醉未醒,下令把张琼押送御史府究办。

张琼被押天牢,苏醒过来后,见自己身处狱中,从狱卒口中得知缘由,回想自随太祖以来,与一班弟兄们转战四方,叱咤风云,何等风光,何曾受过这等屈辱。如今皇上听信谗言,竟使自己遭此等小人毒手,一腔忠义无处申诉,一时气愤难平,趁着夜深人静,解下腰间绦带,自缢死了。

次日,太祖酒醒之后,想起昨日张琼受了重创,随又押入天牢。也实未料到石汉卿出手竟如此凶狠,不免心生悔意,便命人提讯张琼,准备略施大戒小惩,训斥一番,以戒骄纵也就是了。不料御史来报:张琼昨夜已在狱中自缢身亡了。

太祖听了,懊恼不已,深悔昨夜醉酒,一时不察,伤害了一员忠心耿耿的勇将,便即下旨厚葬,并厚恤其家属。

当年跟随太祖出身的将领们听了,尽皆惊骇不已,但都不敢造次,只有那受封为唐静宫主的陶三春不管天高地厚,大叫大嚷道:“这还得了!让这些阉狗糊弄皇上,滥杀功臣,这大宋江山还保得住么?”于是,邀集了晋平宫主徐银英,辽安宫主曾秀英,西平宫主王月露,各领数十名女兵,戎装执械,直奔后宫找太祖论理,高喊要:“杀阉狗,平君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