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红色制度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红色管理要则四:组织的启迪

1。纪律性催生战斗力

2。民主集中制强化组织能力

3。  组织的核心是制度建设

4。  组织形式随任务而变化

5。  组织程序不能忽视

6。  通过文化、制度和训练提高战斗力

7。  变革永葆组织活力

8。  精兵简政提升组织效率

1。纪律性催生战斗力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党的最高纲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党的最低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开始,经过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这支队伍迅速形成了严密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组织的“效率”管理和竞争,起始于现代工业文明出现之后。在此之前,早期传统商业或小作坊式的生产,所依赖的是商人个人的技巧。只有当组织出现以后,才出现了组织的协作观念,完美的协作所产生的合力要远远超出简单个体力量的加整。

当中国的封建王朝还在闭关自守、以帝王之治号令天下的时候,西方列强早已经完成了组织之间的合作。列强之所以“船坚而炮利”,归因于他们所构建的组织所产生的效率远远高于封建王朝手工作坊式的单打独斗。

封建王朝的军队由于还没有建立协作的组织体系,自然不会是列强的对手。但当中国共产党这一严密的组织成立以后,立刻就改变了中国的战争史,创造了战无不胜的军史神话。

共产党要优于国民党的地方,也在于组织效率上。国民党虽然也很强大,但由于初创时就由军阀队伍转化而来,因此单打独斗的场面较多,连蒋介石的调令有时也难以起到作用。这种各自为战的军阀组织,自然打不过组织严密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试以孟良崮战役为例来说明。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开始的战略战术上,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民党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民党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74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四五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9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第74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5个纵队即以10多万兵力对国民党军第74师实施围攻,以4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民党军第83师、25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74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74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民党军83师或25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两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74师了。更何况,国民党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用自已的74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10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国民党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民党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思想建设铸造组织之魂(14)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74师,就是被74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民党军的重创。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74师。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民党军呢?

直到16日下午74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民党军83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地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蔽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民党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民党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他也的确死守了近3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3天,不说远处的国民党军磨磨蹭蹭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83师与25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击孟良崮全歼74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74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最后,解放军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2。民主集中制强化组织能力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的本质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种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首先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积极性。毛泽东说:“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所谓发挥积极性,必须具体地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

有了民主,还要有集中,且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能够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毛泽东说:“一部分同志,只看见局部利益,不看见全体利益,他们总是不适当地特别强调他们自己所管的局部工作,总希望使全体利益去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他们不懂得党的民主集中制,他们不知道共产党不但要民主,尤其要集中。” 集中的重要体现就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党的利益,全局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要服从全局的利益,当个人的意见和党的、局部的意见与全局的意见发生冲突时,如果自己错了,就迅速改正,如果自己的意见对了,也应该服从党的决定,对自己的意见暂时保留,个人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组织决定了就要服从。

1930年,当时主持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的是李立三。共产主义运动流行“左”倾病,而李立三又是中###内“左”的代表。他以发烫的头脑,写出了发烫的文字,对当时的形势和政治任务作了这样的判断:“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我们面前”,“暴动的时候到了”,“在全国革命高潮之下,革命可以在一省或几个重要省区取得胜利。”在这种判断的前提下,李立三制定了一个让毛泽东攻南昌,彭德怀取长沙,然后会师武汉,在湖北一省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宏伟计划”。然而,毛泽东知道,以弱小的红军去攻打敌人力量强大的南昌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李立三是他的上级,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毛泽东必须执行来自中共中央的命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思想建设铸造组织之魂(15)

为了尽量减少攻打城市所带来的损失,在执行上级决议的前提下,毛泽东作了一些灵活性的变动。1930年7月11日,毛泽东摆出了向南昌进军的架势,24日毛泽东率部攻击清江县樟树镇,歼敌两个营,26日攻击离南昌不远的高安县。7月30日,毛泽东攻击南昌近郊新建县的西山,8月1日他派罗炳辉率两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