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电视剧杜拉拉的扮演者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前言: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一个杜拉拉

2007年9月,《杜拉拉升职记》出版;

2007年1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十万册;当当网、卓越网小说类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2008年5月,日本第二大报《产经新闻》专题报道,《参考消息》全文转载;

2008年6月,《杜拉拉升职记》当选当当网终身五星书;

2008年10月,繁体版《杜拉拉升职记》在金石堂文学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2008年12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60万册;

2009年1月,《杜拉拉2华年似水》出版;

2009年4月,话剧《杜拉拉》上海首演,完美谢幕;

2009年5月,《杜拉拉升职记》销量突破100万册;

当我将关于杜拉拉的成绩罗列出来的时候,此刻我几乎有点得意了,哼哼,这么了不起的书居然每本上都印着我的名字,也就是说,我的名字和作者一样,至少被印了一百多万次了。不过,这种得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我便又有些垂头丧气,我想大部分看这本书的人不会注意后勒口的小小的“蔡明菲”三个字,我还是老老实实低调做人吧。

闲话少说,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本书吧。

《杜拉拉升职记》是2007年9月出版的,做这本书之前就有个美好而忐忑的愿望:希望看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得到一点启发,本意是分享职场经验。注意哦,我这里用的是“分享”两个字,不是“灌输”。

大部分人是要谋生的,逃脱不了给人打工的命运,不论你的教育出身如何。我本人就是接受了七年的高等教育,本来对自己的学历颇有些没来由的优越感,但进入职场后我发现,学校的课本里并没有教给我更多的谋生的本领。也就是说,我的学历并没有让我有更多的优势,而且通常高学历的人会表现出EQ不太高的特点来。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是有缺失的,很多东西,是要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出来的。而职场小说的知识和技巧正是来自实践的总结,这些经验的分享,恰恰正是高等教育的有效

补充。

杜拉拉系列畅销以后,曾经有很多人问我,这本书为什么能卖得好?不同的人看了这本书会有不同的答案。在校大学生看了会觉得提前了解了职场是怎么回事,对于他们毕业后选择进入什么行业很有帮助;工作了一两年的职场新手会说杜拉拉教会他如何处理与同级、上级的关系;工作了三五年的人会说杜拉拉让他开始意识到了职场规划的重要性;中层管理者说,他们跟杜拉拉学习如何培养和激励下属;也有女孩子说,她们被杜拉拉和王伟的爱情感动

又要重复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杜拉拉。

在这里跟大家透漏一个秘密,我每天都会去网上看一看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豆瓣网、当当网、卓越网,一些blog,基本上每一篇评论我都会仔细地看过。一方面呢,是满足我的虚荣心(看看我做的书多么受人欢迎),另一方面,我发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在看这些真实的读者评论的时候,我自己也经常会深受启发,“我怎么没想到”这句话用在这里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我想,这也是分享经验的另一种方式。

既然《杜拉拉升职记》的出版初衷就是分享,那么把它延伸开去,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读杜拉拉后的感受、心得、感动,不是可以有第二次的收获吗?

这便是做这本书的缘起。

所以在这本书中,读者阅读“杜拉拉”后的经验分享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读者中间既包括柳传志、徐静蕾、姚晨,更多的是普通读者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在这里,我可以保证每一篇都真真实实由看过书的读者所写,而且让人读后有新的启发。

除了让喜欢杜拉拉的人能够一起“分享”感动与收获外,这本书还要与你分享作者李可的独家访谈和李可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而且,读者可以参加“票选杜拉拉活动”,你将有机会参加电影版杜拉拉的开机仪式,与徐静蕾零距离接触,并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探班。

精彩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杜拉拉3的出版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李可:我不愿打扰读者的想象(1)

编辑手记:有鸡蛋吃,为什么一定要知道

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自从《杜拉拉升职记》热销以来,杜拉拉的塑造者——李可,便引起了很多媒体和读者的关注。李可多大年纪?她是做什么?她所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吗?……这些问题常常不绝于耳。

接下来会有人猜测,她是不是××公司的?李可是不是有一个策划团队?她是不是故意搞神秘?……

在这里要跟读者分享作者所做过的为数不多的访谈,在这几篇访谈里,相信大家可以更多地理解作者的价值观,也会对她为何如此低调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实,有鸡蛋吃,为什么一定要知道下蛋的鸡是什么样的呢?

你的作品写了职场,写了年轻人的爱情,特别贴近当下的读者。尤其是写出了职场的细节,太真实了,而且很有趣。这些细节从何而来?有多少是你自己亲身经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