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它还是挂在空中比较好!
古代的术士取月,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多。这个,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原文:
唐太和中,有周生者,庐于洞庭山,时以道术济吴楚,人多敬之。后将抵洛谷之间,途次广陵,舍佛寺中,会有三四客皆来。时方中秋,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ldo;吾辈尘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rdo;周生笑曰:&ldo;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月至之怀袂,子信乎?&rdo;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ldo;吾不为明,则妄矣。&rdo;因命虚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纤隙。又命以箸数百,呼其僮,绳而架之。且告客曰:&ldo;我将梯此取月去,闻呼可来观。&rdo;乃闭户久之,数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觉天地曛晦,仰而视之,即又无纤云。俄闻生呼曰:&ldo;某至矣。&rdo;因开其室,生曰:&ldo;月在某衣中耳,请客观焉。&rdo;因以举之。其衣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逼肌骨。生曰:&ldo;子不信我,今信乎?&rdo;客再拜谢之,愿收其光。因又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初。(出《宣室志》)
54永爱
永昌十三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泛舟于海上,途中经过一个梦幻一般的岛屿。
岛上青山巍巍,流水潺潺,山谷深幽,树木挺秀。干宝一见倾心,于是弃舟登岸,爬至峰顶。走着走着,偶遇一园,匾额上写着&ldo;聚仙园&rdo;三个大字。进得园中,迎面是一个玲珑的小亭,号曰:别仙亭。
凭着一个文人的敏感与直觉,他嗅到了一丝传奇的讯息,正好对面走来几个樵夫,干宝招呼这几个人在石头上歇息,顺便,也向他们打听这个园子的来历,从这些人的口中,他得知了一段哀婉缠绵的往事……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聚仙园还不叫聚仙园,而别仙亭,也仅仅是一个寻常的亭子而已。
有一个姓沈的书生,名叫休文,多年以来,独居于此处。
沈生同当时的大多数书生一样,雅好诗词,而且,闲时也会写上两句,住在这么个幽静的地方,就是为了避开人世的喧嚣,一心一意地攻读圣贤之书。
一日,雨疏风起。
傍晚的风,薄脆,微凉,驱走了白天的燠热。而雨丝,却是缠绵妥帖的,从淡白的天空中,一根一根地扯下来,仿佛晶亮的丝线,接天连地,无有已时。
沈生敞开窗户,一任满窗的风雨,扑入襟怀,便连心意,也是微凉的了。此时此刻,他什么也不想做,只愿伫立在窗前,闭上眼睛,听树叶上那淅沥的雨声,疏落有致地敲在心坎上,仔细体味时,心头便有满满的欢喜。
雨滴打在枝叶上,仿佛有着绵密的弹性,叶与叶相拂,刹那的交错,奏出难以察觉的鸣声,很快,又复归于宁静。
惊奇于造物的神秘幽微,听累了,他便睁开眼睛。
园子里,有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翩然而至。
那女子手持一枚精巧的纺络,不停地编制着什么。她款款移步,从容秀雅,一边走,一边伸出收手去,在虚空中抖动着,近了,近了,沈生终于发现,那女子素手抬起时,揽入络中的,不是纱线,而是天空中飘拂的雨丝。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揽雨成丝?
不待沈生细想,那女子已走到他的身边,她衣袂翩跹,飘若浮云,全身上下,仿佛笼罩于冰丝雾毂之中,有着说不出的寒淡清雅。
她看着沈生,目光澄澈,美丽的眼眸里没有任何尘世的颜色。
沈生也看着她,脸上带着些微迷惘惊慌,在看清那女子的刹那,他忽然胸口长鸣,耳边如有炸雷响起,惊得神魂俱失。暮色已经降临,可是,他分明觉得,眼前光华四射,如狂如瀑,要灼瞎他的双眼,更兼摄了心魂。
惊鸿一瞥,便可颠倒众生。
惊艳,却又如斯的熟稔,沈生调动残存的理智,将那女子,迎入户内。二人虽是初见,却恍若三生三世的旧相识,坐在一起,絮絮低语,仿佛嘴边的话,总也说不完。
已而夕阳在山,天色向晚。沈生与那女子,携手入亭。落日的余晖,斜斜地照在亭子上,空山新雨之后,万物苍翠欲滴。在这落日的时刻,在这柔软的黄昏,那身披白纱的女子,在沈生眼中,仿佛神仙中人。
执手相看,仿佛,永远也看不够。
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将她用雨丝纺成的轻纱,交到沈生手里。对他说:&ldo;时辰到了,此乃冰纨,送与有情人!&rdo;
话音刚落,便在沈生眼前消失了。
沈生做出个承接的手势,却感觉手中空若无物,低头看时,一团如烟如雾的布帛,正捧在掌心,轻薄,微凉,如同那女子手上的肌肤。
她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消失了,只有手里的冰纨,证明她曾经来过。
此后,沈生每每与人提起此事,对那女子,始终念念不忘。有时候,说着说着,便陷入沉思之中,怅然不知所云。
亲友们给他张罗娶妻的事,每次都被他断然拒绝。为了那园子里的惊鸿一瞥,这痴情的男子,终生未娶。女子走后,他更是从未离开那园子一步。
每天,除了吟诗作赋以外,就是对着那团冰纨,怔怔地发呆。直到双目之间,浸浸生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