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崛起之第三帝国主角 > 第122章 市场换技术(第1页)

第122章 市场换技术(第1页)

赫斯曼乘坐的这架容克尔F13飞机,从柏林起飞,中途在但泽和里加两次降落加油,花了大约12个小时才抵达彼得格勒。降落在“儿童村”(就是原来的沙皇村)附近的一个军用机场。

在飞机场上迎接的是赫斯曼的老朋友柯伦泰夫人和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拉科夫斯基,娜塔莉。列辛斯卡雅也在机场上,身边站着一个有点秃头,身材不算高大,戴着小圆眼镜,穿着黄绿军装的中年男子。从F13飞机的机舱里面钻出来时,赫斯曼注意到这个秃头的中年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飞机在看。

他一定是个飞机设计师!赫斯曼心想,这个戴着眼镜家伙看上去也不像是飞行员。柯伦泰夫人的介绍很快证明了他的猜测。

“路德维希,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的图波列夫同志。”

竟然是图波列夫!赫斯曼如何没有听说过此人的大名,那可是苏联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师之一。

在赫斯曼这次访俄之前,就在里加和柯伦泰讨论过“考察苏俄航空工业”的问题——考察当然是为了进一步开展合作。所以图波列夫这样的苏俄航空专家出现在儿童村军用机场上,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这是设计飞机的吧?”赫斯曼明知故问。

“目前只能说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理论,还谈不上设计飞机。”图波列夫回答。

俄国在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上起步很早,莫斯科大学风洞是欧洲最早的风洞之一,早在19o2年就已经建成。而德国的第一座风洞是在1913年建成的(容克斯主持建造)。

而俄国在飞机设计和制造方面虽不能说领先,但也不算落后。在一战时期和之前至少比美国、日本强不少。著名的西科斯基就是俄国飞机设计师,在1913年底他就设计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重型轰炸机“伊里亚。穆罗梅茨”a型。

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当局也非常重视航空工业,不仅在1918年创立了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还接管了沙俄的飞机工厂。其中,著名的杜克斯工厂和彼得格勒工厂早就已经开工,现在已经开始生产飞机了。

而且,据赫斯曼所掌握的情报,苏俄航空工业还在192o年得到了25oo万卢布的研经费。

“图波列夫同志,我给您介绍两位同行。这是安东尼。福克,这是胡戈。容克斯。”赫斯曼满脸微笑,非常友好的将两位在眼下名声极大的飞机设计师介绍给了图波列夫。

“福克先生,哦,您真年轻啊!”图波列夫就像见到了心中的偶像一样,连忙上前去握手——这可是安东尼。福克啊!虽然只有3o岁,但是在航空界却已经是明星般的人物了。

然后图波列夫又上前去和容克斯握手,“容克斯先生,这架飞机就是您设计的容克尔F13吧?真是划时代的杰作啊。”

“过奖了,你们的西科夫斯基才是真正的天才。”容克斯的回答却让人有些尴尬。看来他并不知道西科夫斯基已经不在俄国了。

“西科夫斯基先生现在不是我们的,而是美国人的了。”副外交人民委员拉科夫斯基倒是足够坦率。“容克斯先生,我们的航空工业因为内战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

“没有留在俄国是西科夫斯基的损失!”赫斯曼说着话瞥了自己的未来妹夫福克一眼,“因为航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只有在国家的扶植和支持下,才能产生出伟大的飞机设计师。西科夫斯基如果留着俄国,他很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飞机设计师!但是在美国,他不会有辉煌的前途。”

赫斯曼说的其实是福克而不是西科夫斯基。

当威廉。爱德华。波音卖出第一架水上飞机的时候,安东尼。福克已经制造出了“福克灾难”。但是在波音公司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的时候,福克公司却已经辉煌不再了。

如果说福克有什么地方比不上波音,恐怕就是波音背后有一个美国。

不过在这个时空,在赫斯曼的干预下,安东尼。福克的飞机公司还背靠着德国这棵大树,又有机会搭上苏联的顺风车。未来必然有辉煌的前途!

……

到达苏俄的第一个晚上,赫斯曼等人就安排住在了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宫。还在一间昏暗而豪华的餐厅里备下了丰盛的晚宴——虽然苏俄国内的饥荒一天比一天严重,但是这并不妨碍苏俄人民的好客。同样,饥荒也不会影响苏俄对航空工业的投资。

“路德维希,我给你泄点密。”柯伦泰品着香槟酒,笑着对赫斯曼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正在编制十年计划,航空工业将会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十年计划?赫斯曼没有听说过,他知道苏联有五年计划什么的——不过柯伦泰并没有欺骗赫斯曼,苏俄的确在编制十年计划,准备从军事共产主义直接往共产主义过渡。具体的路子就是牺牲农业、轻工业,集中力量展重工业。和后来斯大林时代的两个五年计划差不多。不过2o年代初的苏俄刚刚经历内战,实在是满目疮痍,农村更是连着经历******,根本没有力量支持如后来两个五年计划那样对重工业的投入。

结果这个十年计划公布后招来了一片反对声音,连托洛茨基这样的大佬级人物也提出不同意见。虽然托洛茨基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但是苏俄各地却爆了反对这种无视俄国社会展情况的经济政策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最后还爆了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才让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们察觉到了危险,被迫中止了不切实际的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不过对航空工业这样的战略性产业,即便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政府还是保持着连年的高投入,并没有丝毫松懈。

“这实在太好了,”赫斯曼拍了拍手,笑道,“我就知道俄国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他指了指福克和容克斯,“而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航空工业……不仅是设计飞机,还有最先进的航空动机。要知道内燃机就是我们德国人明的,我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你们俄国有市场,而我们德国有技术,这就让我们之间可以展开密切合作。”

拉科夫斯基笑眯眯地点头,“对,我们应该合作。中校,您对此有什么想法吗?”

“当然有想法了,”赫斯曼说,“我的想法就是以市场换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拉科夫斯基没有听说过这个后世鼎鼎大名的政策。“怎么换?”

“就是你们出市场、土地和工人,我们出技术和设备,建立合作生产飞机和动机的公司,在俄国生产飞机以供应红军和民用。同时,我们还会帮助你们培训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让他们掌握德国标准的生产技术。”

————

求收藏,求推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