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弟,这一次,我来找你,也是有求于你。”
“师兄,咱们师兄弟,还说什么求不求的,有事儿你尽管说,只要我能做到的,我绝对不眨一下眼睛。”意思是,做不到的,你就别难为我了。
“老刘,那我就直说了,你家光齐考上高中了,你手里那个子弟学校的推荐名额是不是就没用了。我家老二,平时成绩也说的过去,但是这次考试生病了,没考上,你开个价,我绝不皱一下眉头。”
“师兄,你说这话就远了,咱们师兄弟谁跟谁啊,光齐考上高中这东西在我手里也就没用了,你家老二那跟我亲儿子有多大区别,行了,别说钱不钱的了,明天我就去厂里给你报名,以后好好学习。”但是刘海中没有想到,他还有两个儿子呢。
“老刘,你这,我还是给你两个……”
“师兄,当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但凡今天你要再说钱的事儿,你怎么进来的怎么出去,就当师弟刚刚说的话都是放屁。”
“行,好吧,来老二,给你师叔磕头,以后见了你师叔就跟亲爹一样。”这话也是客气客气,但是这个恩情确实是不小,因为这个学生后面居然考上了大学,他对于自己因为生病没考上高中或中专很自责,要是他的成绩够好,别说生病了,就是缺考,学校也会破格录取他的。所以中专三年,他成了学校里的异类,最终成功考上了大学。
(我姐妹分析过,刘海中早年资助的大学生,能在价格双轨制刚刚实行的时候,就能给他弄到计划外物资,这级别一定不低。要么是当时已经身居高位,然后重新考大学的人,要么就得是64年之前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人。前者不需要他的资助,后者应该是五十年代读的高中,但是这个时候,大学发工资,高中发补贴,上学不在话下,这个时候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只是锦上添花,不值当的冒这种风险,所以一定是其他方向的资助,比如困难时期给了粮食,或者说是给他钱让他给家人看病,另外就是这种情况了,56年之前中考只允许应届生才能参加,初三复读只是为了拿毕业证。除此之外只能走函授高中的路线了,但是这条路太难走了,而且很耽误时间。)
刘海中送出的这份大礼有多重呢,看看闫阜贵把这个机会卖了多少钱就行了。
第二天闫阜贵继续去西海钓鱼,别的地方去不了了,除非去护城河钓鱼,但是,那边太热闹了,根本没法钓鱼。
拆城墙的对错,并不应该交给所谓的历史来评判,因为这个历史就是精英史,少数的精英阶层,掌握了话语权,引导了舆论,导致后世之人对拆城墙的误会很深。而应该交给当下的老百姓来判断。
首先一点,并不是只有建国后才开始拆城墙的,而是从大清亡了之后一直都在拆,甚至大清自己都拆,只是现在大家才有这个精力毕其功于一役。第二一点,国家一开始并不想拆,而且还专门组织过修缮城墙和城门楼,但是修城墙引起了一波非常不好的讨论,所以被紧急叫停了。第三,拆城墙也不是国家主导的,而是老百姓自发的,最先就是住在城墙根儿的老百姓偷着动手,没人管,然后吸引了周边的农民和工人一起动手。后来国家看着这已经是民心所向了,索性,市里就直接发了一个倡议书。
这一倡议不要紧,什么昌平,延庆,三河的老百姓自发的,连夜来,带上吃的,不用带水,因为有城里人自发的在工地上烧水。干一天,连夜走,甚至有外地的人,开了介绍信组团来,带着干粮一连干上十几天,晚上就在城里老百姓家借宿。甚至你要是吃不上饭了,到这里干上一天,能混饱了。
(这些东西是我姐妹为了写本科论文实际走访调查的,调查结果很乱,支持的反对的都有,但是复述的当时的情况都差不多。)
喜欢五零见闻录()五零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