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厚待降王,乃是应变之策:似刘鋹者人多痛恨,杀之正可顺应民心。”
赵普一声叹息,说:
“既是应变之策,就当一力执行。刘鋹已无法为恶,为大局计陛下不要感情用事,过于善恶分明了。”
赵匡胤思虑多时,他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成见,任命刘鋹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思赦侯,俸外别给钱五万,米麦五十斛。
刘鋹被封,时人皆感意外。南汉故地那些妄想复国的人,一时也失去了煽动民众造反的借口,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正月,南唐国灭,南唐主李煜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其子弟宗属都授予了官职。
吴越国国王钱俶曾到宋朝拜见赵匡胤,群臣纷纷上书请求把钱俶扣留,以此要挟他归顺宋朝,夺其土地。赵匡胤自度这不失为一个良机,但他反复考虑之下,还是违心地决定放钱俶回去,他向群臣说:
“朕也想将钱俶留下,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此事纵然有成,也会让世人人心不服,骂朕不义。征服天下不能急于一时,朕只能这样劝自己了。”
赵匡胤把群臣的章疏送给钱俶,让他在回去的途中观看。钱俶一待看过那些建议宋太祖扣留自己的章疏,脸色骤变,心中害怕,又禁不住对赵匡胤十分感激。宋朝平定江南后,钱俶便主动献土臣服了。
【原文】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译文】
被人欺骗不要发怒,愤怒只能让人失去的更多。
【释评】
在受骗上当面前,保持理智和良好的心态,就不会意气用事,从而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也就可能了。受骗上当并不是特别难堪的事,难堪的是一再被人欺骗而不觉。愤怒是对自己的惩罚,它对改变现状毫无用处。一旦因为愤怒让自己思雉混乱,行为偏激,这第二次伤害就只能算在自己的头上。不愠不怒,才能沉着冷静,反击有力。
【事典】嬴政的改过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亲政之后,重视农业生产,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使国家的粮草储备十分充足,国力更见雄厚。
韩、赵、魏、燕、齐、楚六国担心秦国过于强大,自己势将不保,于是千方百计地谋划削弱秦国。
韩国苦思冥想,终想出一计。韩国派水利专家郑国前去秦国,名义上是帮助秦国兴修水利,其本意却是想借着水利建设来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
嬴政不知其计,他亲自召见郑国,十分高兴地说:
“你能为秦国造福,寡人一定重重有赏。你但有所求,只管向寡人提出好了,寡人一定会设法满足。”
嬴政派人随郑国到全国考察。郑国为使计划实现,表现得十分认真和不辞劳苦,他设计了全长三百多里的引水渠,并为此极端夸耀欺骗说:
“此渠一旦建成,足有大半秦国可受其惠,增产的粮食更不可计数了。大王信任在下建此大功,近可保秦国丰衣足食,远可使大王青史留名,实可喜可贺也。”
嬴政听了十分受用,马上批准开工兴建。鉴于这项工程开支浩大,一位大臣犹豫再三,终忍不住上奏说:
“秦国虽强,也用不着把国力全都耗费在修渠一事上。修渠固然重要,但若使秦国由强变弱,便不可取了。如今敌国在侧,虎视眈眈,大王当以兴兵为要。”
赢政为郑国骗言所惑,兴奋之情正在高涨,他不假思索便拒绝了大臣的劝谏,让郑国全权负责修渠之事。
水渠修到一半之时,有人向赢政密报,说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他的目的只是要削弱秦国的实力。赢政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查证此事。真相大白后,嬴政愤怒异常,秦国的大臣也感到被骗受辱,怒不可遏,于是他们联合上书对蠃政说:
“敌国不可信任,敌国之民更不可信赖。现在秦国旅居着各国的客卿很多,他们假意侍秦,必是心怀歹意,图谋秦国,大王应该把他们一律驱逐出境。”
赢政见书遂表赞同,立即下令驱逐各国客卿。
“逐客令”颁行后,身为楚国人的客卿李斯写下《谏逐客书》,上奏给羸政,劝他收回成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
“先前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争取了由余,从楚国宛地赎得了百里奚,又派人从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聘来丕豹、公孙支。五位大贤,都不是秦国人,穆公重用他们吞并了二十多个国家,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新法治国,获得千里土地。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拆散六国的合纵。昭王任用范雎,强大了王权,杜塞了权贵私门。以上四位君王依靠客卿而建功,假如他们驱逐客卿,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成就了,大王也不该疏远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