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最后在大河前停住,麦曲村小就在对面的草原上。
根本没有路能过去,司机狂按喇叭,招来了对面村里的摩托车来接我们。
开摩托车的,多是一些外表粗犷、性格直率的藏族小伙。他们载着我们在只有轮胎宽的小路上翻过两个山头,跨过架在麦曲河上摇摇晃晃的小桥,贴着悬崖峭壁边的小路,下面就是急流翻滚的澜沧江水。
直到傍晚七点,才到达了学校。
村里的人们对我们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我们是谁,来干什么。他们小声议论和猜测着我们。由于闭塞的交通条件,几乎没有外人进入过,我们三个汉族人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他们不知道啥叫义工,只是知道我们三个从很远的地方来的,知道我们叫“高原红”。
学校是1999年村里自建的,现有学生一百二十多个,只有一个代课老师和一个从寺院借来的喇嘛老师。
非常简陋的教室,桌椅似乎随时都会散开。这里的孩子们也都是睡在冰凉的地上。很多孩子因为天冷,没有足够的衣服穿,长年累月手上都长着冻疮。
离开学校时,心情非常沉重。可是你猜我看见了什么?
操场上折断了的旗杆上,还飘扬着的国旗。
也许就是这样的国旗吧,每一次,都能让我从压抑的悲哀中,振作起来。我想到我身后有那么多人,惦记着这些孩子,想到每天,我都能收到的汇款和物资,我的心,就能从寒凉的痛楚中,温暖起来。 。。
第三章 诺华:我爱高原红(4)
早上9:30,整理完昨天剩下的工作。出门,去邮局和银行。
邮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和我像朋友一样熟悉了。他们一边懒懒散散地开门,收拾柜台,一边从包里拿出早点来,多是大饼或羊肉包子之类的。我们都不急着进入工作,有时候,我还会自告奋勇地提出帮他们提壶开水来喝呢。
是的,这就是西北小城的生活写照。节奏缓慢,内心安详。我们开着玩笑,偶尔会讲讲县城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因为我是从北京来的,所以他们常会问我最新的电影是什么。我发现藏族人很爱看电影,比看电视的热情高多了。而且,对美国的西部片和警匪片情有独钟。
每次从北京回来,我都会带大包的盗版碟,送给这些藏族朋友。
早上11:00,我离开了邮局,去银行。
银行有教育局的一个账户,我们很多汇款会寄到那里。因为国家对公益组织管理严格,所以我们一直没有能以自己组织的名义设立的账户。这个银行账户,还是教育局一个专门配合我们工作的同志的私人账户呢。他有时会跟我开玩笑:“要是我起了坏心眼,就将这些钱,全都卷走了。”
我笑笑,知道他不会的。他曾经做过很多年的乡村教师,他只会比我更爱那些孩子。
中午12:30,吃饭。我在州政府的食堂办了一张卡。这里的人,我几乎已经全都认识。每天吃饭的时候,他们会跟我开玩笑:今天赚了多少啊?
西红柿炒鸡蛋,一坨硬硬的牛肉,包子是洋葱的,主食是葱花面,一份土豆要四块钱,是的,这里海拔太高,几乎什么也种不了。所有的食物,都要从外面运进来。路况那么差,成本自然高。
吃完,回“家”睡觉。
小城就那么大,走路十分钟就可以到,当然要回去睡啦。
中午2:30,醒来,再去办公室。
和路上随便碰到的什么人说说话,站到暖暖的太阳下面聊天的感觉真是好。时而能看见藏族妇女弯着背领着孩子走过,她们身条细高,眼神温和。我常常会一愣,心里在想,她们这是去哪里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开始特别认真地观察我周围的这些藏人了。虽然口口声声为他们在做什么,可是我并没有什么藏族朋友,也不喜欢吃藏族食物。我和他们,一直以来,都似乎在两个世界生活。
下午5:30,一天的事务,基本结束了。
我从办公室的角落中,将颜色鲜艳的自行车推出来。我要去百货大楼买点东西。路并不远,但是你知道吗,当浓热的太阳有那么一点点收敛时,就到了青藏高原上一天最美的时候。
凉风习习,红圆的太阳,停靠在西边,照得整个小城流光溢彩。这个时候,非得骑着自行车,才能尝到在大街小巷游走的快乐。
转转商店,买管润唇膏也蛮好啊。然后,找个地方,吃点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