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一梦三百年 > 第18章工业革命亦需同18(第1页)

第18章工业革命亦需同18(第1页)

毛延庆回来汇报完商业情况后和办纸厂思路后,董事会决定为保证利润暂不扩大产能,但可设计一些新产品,以保证市场的新鲜度和争取更多的消费人群。对办纸厂大家意见一致,晚办不如早办,现在应该有足够的资金办纸厂,没必要被人卡脖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和黄汝桂约定去看铁矿和煤矿的日子,由于这次还要去普安州拜访知州,所以李国庆、毛延庆、陈博、沈玉飞都要去,而且离开的时间还不短,家里只剩下两个女人和王成效,李国庆要求最近喜欢带着他的华夏护卫军去山上组织生存训练的王成效不得离开基地,陈博对各个厂都安排了临时主管,炼金厂还是那个一般人见不到的老金,玻璃厂是老许,砖窑是老实人老温,对于这些人,众人倒也放心,还都算是工人中有点威信的人。这次带上的人包括炉窑专家李天雄,建筑公司黄汝枫,毛延庆助理黄运,一个班的护卫军,就是陆永平那个班,几个脚夫,还有几匹马,众人在一个清冷的早晨悄悄上路了。

众人在午饭前抵达了黄草坝营,黄汝桂和安南所的不千总都已营中等候。不千总约模30多岁,名应留,长得很粗犷,他祖先是蒙古人,随军征南时留在普安当了个千总,明朝的卫所军官都是世袭的,这个千总职位传到不应留这里已经是第十二代了,现在脸上已经没有一点蒙古人的特征了,就身体矮粗还保留着一点点特色。

不应留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上头的盘剥越来越利害,下面的军户逃亡也不少,还有一些乡绅来侵走了一些地,鼠场营、楼下营、狗场营的土司也是越来越难管,而不应留却不象他的列祖列宗一样不要脸,去盘剥手下那些已经被他的祖先弄得一无所有的军户,有时候还接济一些,现在只靠着历代的积蓄勉强在维持着,眼看就要撑不下了,听黄汝桂说要开发他辖地内的那个小煤矿,并在钢铁厂占10%的股份,特别是在黄汝桂说了一些那些道士的神奇手段和信誉后,立即决定无条件答应华夏公司的所有要求,不过他也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招一些他所里的军户到厂矿里当工人,当然这跟公司的战略相符合,所以对公司说根本不是什么要求。

用过午饭众人就匆匆赶去本次考察的第一站马岭口村,马岭口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不过它和这里所有的村寨一样都很穷,村子修在山脚边,小河从村前流过,河对岸是村里的水田,村子沿河而上是旱田,旱田的尽头就是村民所说的铁矿。众人首先来到铁矿处,果然明显就是黄铁矿,虽不知矿脉多深多宽,但不管怎么说办个小钢铁厂还是没有问题的。

众人放了心,又回来考察整个村的地势情况,陈博表示基本满意,虽然地势有点局促,但有水还有平地,这就已经占了两个最重要的办厂条件了,只不过这个钢铁厂规模不可能大,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目前也并不需要那么大的规模,如果要大规模发展只能以后向攀枝花、昆明发展,现在去想这个还为时尚早。

众人又马不停蹄的向安南所的煤矿出发,沿着小河一路向上,经过了黄树坝村,就到了不应留所说的煤矿了,却也是在河边不远的山上,众人看了之后,发觉煤的质量只能说一般,但也勉强能用。

回到黄汝桂家,众人边吃晚饭边谈着钢铁厂的规划,对于钢铁厂放在马岭口村大家都没意见,但炼焦厂放在哪里李国庆和陈博却意见不一,李国庆认为应该把炼焦厂放在煤矿那边,这样可以减少运输量,虽然煤矿距铁矿只有7里左右,但没有稍为大一点的路,而修路又很耗时间。但陈博却认为应该把炼焦厂同钢铁厂放在一块,这是后世的一般做法,他接着说道:“而且煤焦油可是个好东西,里面有很多的有意思的东西,我想还是可以建一个化工厂,本身黄铁矿又可以制硫酸,当然这有很多技术难题要去克服。但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化学家,否则没办法实现很多材料的突破。这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一个最大的限制。”

黄汝桂兄弟和李天雄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讨论,很多名词他们都听不懂,不过路太差难运煤却是听得懂的,黄汝桂这时说道:“那是不是可以考虑用水运?”

李国庆一愣,然后回过神来,是啊,河不是刚好流经两地,可以在下面筑坝或都挖深河道,水运可比陆运便宜多了,

他激动的拍了一下桌子,“还是黄大人说得有理,我们就想办法用水运,以后黄草坝内部我们也要想办法多利用水运。”

确定了以后的运输方案后,众人各自安歇。

第二天,陈博、黄汝枫、黄汝桂留下勘测地形、选址、基建及动员铁矿开采,毛延庆、沈玉飞、李国庆则跟不应留去安南所。

毛延庆去跟不应留主要是去动员铁矿开采,李国庆则是受邀考察安南所的农业情况,而沈玉飞则是去他名义上的‘家’,沈玉飞入籍的军户也是姓沈,原有一儿一女,也就是说沈玉飞除了名义上的‘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哥’一个‘妹’,由于以后万一中举都是要到原籍报喜,所以得先去‘家’里打好招呼以免穿帮。

路上不应留介绍了安南所的基本情况,安南所是普安卫下的一个千户所,明代千户所一般编制1200户,但由于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安南所编制为1800户,经过十几代之后,有绝户也有分户也有逃户,户数一直在减少,但人口却在增多,现在安南所有1670户,人口7000余人,原有军田5000余亩,当然经过不千户家族十二代的‘经营’,现在已经全部变成不千户的私田,目前安南所所有军户都已变成佃户。不过不千户还没有盘剥得太厉害,军户开荒出来的3000亩旱田还是归各自军户所有,但仅凭旱田里的产出也就勉强够军户们活下去。

不千户听黄汝桂谈过李国庆有种田秘技,特别是看了黄草坝营地里小麦的长势之后,非要请李国庆去他们那里指导种田,还在那里大叹苦水,近两代军户人口增加,卫里的盘剥却更加厉害,还有一些徭役也多了起来,最近他已经入不敷出,再下去可能连十几代人的老本都要折进去了。

其实到明代中期卫所制度已基本衰退了,一般的卫所官员都是利用少量的金钱养少量的专业士兵,不过这些专业士兵是私有的,也就是所谓的家丁。其他的军户都是佃户,很多军户已经几代人都没拿过武器,更不用说操练了。

李国庆走了几家老军户,巡视了军田之后基本了解了安南所的农业生产情况,对不应留说道,“我看你这里田也不少,要不我们成立一个农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当然以后还会提供良种和化肥农药,所有的赋税由合作社承担,最后得到的利润一部分做为储备,一部分作为两家分红。”

“不知道分红能有多少?”不应留笑嘻嘻的问道。李国庆算了一下,以每亩收成稻、麦合计4石,5000亩能产20000石,3000亩旱地按每亩收成1石,那就是3000石,合计出产23000石,按上年共交卫里粮3000石,例银100两计,折粮约3200石,那么合作社收入约19800石。计划留军户3000人,其余人分流到煤矿等工厂工作,那么留下来的人需口粮9000石,储备粮留半年4500石。

“大概能分红的部分是6300石左右,折银大约3200两。不千总大约能分到1600两,当然这只是土地上的产出,我们还会有一些副业,不过前期投入大,要到明年底才能保本,后年应该才有分红,具体要看到时的情况。不过到明年底你最少能分到1600两。”李国庆对不应留说道,看到不应留脸上止不住的笑容,李国庆接着说:“不过所里的人一部分要成为产业工人,比如采煤工、钢铁厂、纺织工等,这个由我们安排,但需要不千总配合说服工作。还有一部分13-17岁的小孩去参加华夏护卫队,再小一点的小孩去上学,暂时这里没有条件,就先到董谷那边上好了,到时候这边学校建起来再转回来。”不应留思考了几分钟,提出了一个问题;“华夏护卫队就是陆永平他们那样的吧?”见李国庆点点头,他接着说:“他们看起来比我的家丁还象军队,不知道李董是有何打算的?”

李国庆想了一下,应该是作为大明的军官,对治下出现一只比自己的军队还要强悍的存在,本能上有种危机感,思考了片刻,李国庆说道:“这只护卫队是保卫我们华夏公司的,有点类似于一些豪强人家的家勇。不知不大人觉得现在我们周边还安全吗?”

不应留想了想,回答到:“目前还算安全,不过有些营没有以前安份了。”李国庆说道:“古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你看现在有些营已经不安分了,当我们慢慢的富起来以后,他们还是那么穷,你说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不应留“啪”的一声拍了一下大腿,说道:“还是李董考虑得全面,那帮罗罗不事生产,只会好勇斗狠,看到我们有钱有粮了,是有可能起了坏心思。行,不管是护卫队还是护卫军,我老不支持。不过我们所的人都抽走了,上司要来点卯,你这护卫队可得给我用用。”李国庆笑哈哈的说,“那是当然,不大人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对我们合作伙伴有利的事情我们肯定全力支持,哈哈哈!”两人相视大笑,基本谈定了合作条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