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的三条。
萧度问道:&ldo;不知府君有何安排?&rdo;
王刺史道:&ldo;年轻人不要想得太多,将这三条逐次做到,已是不易啦。&rdo;
【府君你若是只有这点想法,也难怪之前要被贬到楣州做司马了。】萧度重振了精神之后,往昔的公子习气也回来了,忍不住点评一二。
他本是萧氏子弟,&ldo;官精&rdo;的血统纯得要命,跟随在帝国最老奸巨滑的身边,接触着政务、官场最精髓的部分。一旦振作,萧度便发现王刺史的回答有许多问题。
萧司空的秉性绝不像现在表现出来的那样慈祥,萧度的脾气也与常年见到萧司空斥责各级官员有关。能在萧司空那里得到优评的,是纪申这样的人,崔颖被评为&ldo;刻薄寡恩&rdo;,黄赞被认为&ldo;腹内藏奸&rdo;,宋奇也得到一个&ldo;谄媚乖柔&rdo;的考评,不可谓不毒舌。
似王刺史这样的官员,萧度在萧司空面前见得多了,是不可能得到好评的,如果好评,那是萧司空装的,一准是憋着什么大招不是下狱就是流放。
如果萧司空当时愿意诚实一点,这样的回答通常会换来一句不咸不淡的反应:&ldo;你就只知道背这三条?&rdo;转脸就把这人的官给撤了。
如果亲近一点,萧司空的心情不错、想指点,接下来就是劈头盖脸的骂:&ldo;泛泛而谈、空说大话,简直不知所谓!三岁孩童都会背这几句,你拿来答我?安抚怎么安抚?劝课农桑你要怎么劝?教化又要怎么教?谁去教?教的人自己明白事理吗?你道贴两张告示就算完了吗?那样要一个文书就行了,要刺史做什么?养来空费国帑吗?&rdo;
如果关系密切,比如自家子侄,骂得就更让人抬不起头了。萧度的二哥萧绩,外放当刺史头一次回京述职,被萧司空训得怀疑人生。&ldo;你怎么才能知道百姓心安了?你怎知是民风淳朴还是防民之口?你怎知满眼青苗是补种搪塞还是真能产粮?读书读出来是正人君子,还是诡谲小人?如何评判?你又怎么能不被蒙骗?你要是被骗了,下面的百姓因而家破人亡,你担得起吗?你说!说不出来就别吃饭了!傻子饿死算了!&rdo;
萧度偷过饭给萧绩。
以萧司空的要求来看,王刺史是不合格的。他既没有列出来楣州编下有多少户口、开荒多少田亩、赋税多少、产粮多少,也没有规划任期内要开设几所学校,都由什么样的人教授课业、又要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没有一个直观的、量化的评判标准。王刺史说的话虚的多实的少。
【明明朝廷有考核的数目的,】萧度腹诽,【难道是要考验我?】
萧度虚心地问:&ldo;府君,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三条做到了?譬如开荒多少,水利灌溉多少亩田地……之类。&rdo;
王刺史道:&ldo;这些数目正在清点,唔,说到这里,司马不妨与各县县令多多交往。&rdo;他并不像萧度怀疑的那样对楣州的事情完全没个数,他要政绩、想向朝廷证明自己干了什么,就得有数字报上去,这个道理王刺史还是明白的。
楣州现在的情况有点特殊,无论是开荒、修渠、清查户口、抓捕强人,都是下面各县在做,并且在不断地做,各项事业的数目也在不断地更新。让王刺史拿出一个确切的数字来,也是为难他。
萧度状似犹豫地道:&ldo;这……这原该是府君的权柄,我新来、资历又浅,如此考问他们,是否不妥?是否要亲自去看上一看?请教府君,您是如何施为的呢?&rdo;
王刺史道:&ldo;各县县令皆是公忠体国之人,萧郎不必有这样的担忧,只管询问他们就是。我也是这样做的。&rdo;
萧度捻了一下指尖,回忆一下王刺史的履历以及近来与王刺史接触的事件,下了一个结论‐‐王刺史虽不昏庸无能却也不精明强干。刺史虽是代天牧民,所辖的领地也不算小,还是个外臣,是个干实务的差使。似王刺史这般将要紧的事情交给下面的县令去做,被贬也不算冤,升了才是走了狗运。端坐等回报的,那是皇帝才有的待遇,大臣敢这么干,离滚蛋也就不远了。
【也好,你不去办,我去。】放到以往萧度并不会对王刺史有意见,他们是官不是吏,何须事事亲力亲为?下面的官员弄虚做假的毕竟是少数。现在不这样想了,就看王刺史不够踏实。转念一想,这也是他的机会,如果楣州从上到下,个个精明强干,还有他什么事呢?他不过是个副职。
萧度分析完了利弊,欣然同意去与各县的县令打交道去。王刺史捋须道:&ldo;每月将各项事务的账目理一理,拿来我看。&rdo;
【!!!你这是要坐享其成啊?】萧度不淡定了。他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司空的儿子、皇帝的表弟,谁会这么对他呢?只有捧着他,有好事捎带着他的。
王刺史还真不是故意的,他定了个大致方针,布置了任务,下属们去完成,定期给他做个汇报,有错吗?没毛病!
【行!我忍。】萧度拣起了父亲的教诲,对王刺史拱一拱手:&ldo;下官这便去寻袁县令。&rdo;
王刺史则认为自己又敦促了一个年轻人上进,觉得自己又干了一件好事。并不知道萧度这个人,自己还没干出什么了不得的政绩,但是见过的能吏委实不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一比,就掂出王刺史的斤两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