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年,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伯阳父等人谏阻而无效。伯阳父大呼:“三纲已绝,祸成,周亡矣,无可奈何!”当日便告老退位,之后就发生了烽火戏诸侯。
当时,宣王时的诸位重臣均已离开人世,朝廷内外,小人当道,只有郑伯友是个正人,也只有他最了解伯阳父。他见到幽王无可救药,便思长远之计,早做退路。
一日,郑伯找到伯阳父,问:“王室灾难深重,我怎么才能死里逃生呢?”
伯阳父答:“只有洛水东、黄河南可以安居。”
郑伯问:“为什么呢?”
伯阳父答:“那一带邻近虢国、郐国,虢国、郐国的国君既贪婪又喜好占小便宜,百姓不顺从他们。现在,您是司徒,百姓都热爱您,您如真的请求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国君看到您正当权,会很容易地分给您土地。您如真的住在那一带,虢国、郐国的百姓都是您的百姓了。”
郑伯又说:“我想到南边的长江流域住,怎么样?”
伯阳父回答说:“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甚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也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王室衰弱,楚国一定兴盛。楚国如果兴盛,对郑国绝对没有好处。”
郑伯说;“我想住在西方,怎么样?”
伯阳父回答说:“那里的百姓既贪婪又好利,难以久居。”
郑伯说:“周王室衰弱,哪国将兴盛呢?”
伯阳父回答说:“齐、秦、晋、楚吧?齐国,姓姜,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助尧掌管礼仪制度。秦国,姓嬴,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助舜使很多部落顺服。至于楚国祖先,也都曾为天下人建立了功业。周武王战胜纣王后,成王把唐封给叔虞,那里山川险阻,凭这些有德的后代与衰弱的周室并存,晋国也一定能兴盛了。”
郑伯说:“好吧。”于是急速向幽王请示,把他的百姓迁移到洛水东部,虢、郐国国君果然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他终于建立了郑国。
可以看出,伯阳父对天下大势分析得很透彻,他的预见全部变成了现实。
伯阳父擅长占卜、占星和解梦,他经常拿这个说事,但那只是他的职责,他本人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唯心主义者,恰恰相反,他的大部分论断是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他常常和郑伯友议论朝政,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论断,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告诫后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就是说:一样的声音没有听的价值,一样的物品一文不值,一样的味道食如嚼蜡,一样的事物没有谈论的必要。言外之意就是,天下万物要在变化中获得进步,暗含着和谐的味道,这是多大伟大的定论。
完全可以说:中国古典哲学,从伯阳父开始;换句话来说:伯阳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
伯阳父卒年不详,应在西周灭亡之后。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十五 文武司徒勤王身死——郑桓公
郑桓公,名姬友,是周厉王少子,宣王的小弟弟。宣王十分喜爱这个小弟,便在宣王二十二年将其封到了郑,即今山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为伯爵,故郑桓公时称郑伯友。这是西周最后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郑桓公在郑国时治国有方,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
之后的事情隔过不提(想提也没记载),我们从宣王四十六年说起,这一年,宣王打猎遇到了“厉鬼”,恍惚间被射了一箭,不省人事。宣王回去后合眼就看到杜伯和左儒,自知活不长了,不肯吃药。
宣王病情是越来越重了,他开始考虑后事,此时老太师周定公早就告老了,太保兼太宰仲山甫已经逝世,于是他找来太傅兼太宗召穆公姬虎和现任太师尹吉甫托以后事。他勉强支撑起身体,对二公说:“本王依赖诸位帮忙,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战,使得四海安宁,不想一病不起。太子宫湦,性格有些暗昧,你们要竭力辅佐,不要败了先王祖业。”二公不敢怠慢,稽首受命。
二公出宫,在宫门口遇到了太史伯阳父。召虎对他说:“以前有童谣之语,我曾经说过恐有弓矢之变。现在大王果然亲眼看到厉鬼拿着朱弓赤矢射向自己,以致病得这么重。其兆已经应验,大王一定是好不了了。”
伯阳父说:“我夜观天象,见妖星隐伏于紫微星之垣,国家应该还有其他变故,大王自己不足以当之。”
尹吉甫生气地说:“天定胜人,人也一定胜天。二位只说天道而废弃人事,把三公六卿放到什么位置?”所谓三公六卿,在西周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和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这六卿,当时太保和太宰都空缺。
尹吉甫说完就走了,大家不欢而散。
没多久,百官集聚宫门侯问,听说宣王病重,不敢回家。当天夜里,宣王崩。姜后下达懿旨,召顾命大臣召虎和尹吉甫率百官扶立姬宫湦,是为幽王。诏书以次年为元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立宜臼为太子,进申伯为申侯。之后姜后悲伤过度于不久后辞世。
幽王本人,脾气暴躁,不通人情,喜怒无常,自姜后去世后更加恣无忌惮,宠信小人,沉溺酒色,不理国事。召公患病,于不久后去世;尹吉甫年老,力不从心,告老归卫,留下儿子尹球辅佐幽王,可惜他教子无方,尹球是个喜欢阿谀奉承、贪得无厌的小人。同时,幽王将尹球、虢公和祭公列为三公,这三位都是一个德行。此时朝中也只有伯阳父一人是先王老臣,心系天下,但独臂难撑。堪称忠良者只有赵叔带和郑伯友二人。
幽王二年(《国语》为三年),岐山传来急报,奏泾、渭、洛三川地震。幽王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知本王。”置之不理。
伯阳父对赵叔带叹道:“三川发源自岐山,怎么可以震呢!当初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三川地震,河源的水流将被阻塞,河流被阻塞,高山就一定会崩塌。岐山是太王发迹的地方,此山一崩,周怎么会没有事呢?”
赵叔带问道:“如果国家有变,会在什么时候?”
伯阳父答:“不出十年。”
赵叔带说:“天子不恤国政,任用佞臣,我辈官居要职,一定要尽臣节前去进谏。”
伯阳父说:“恐怕说了也不会有用。”
二人正在交谈,哪知早有虢公石父安插的亲信将此事报给了虢公。石父怕赵叔带进谏对他不利,便先行一步跑到幽王那里去告状,说赵叔带和伯阳父诽谤朝廷,妖言惑众。幽王不以为然,说:“愚人妄谈国政,就像山野村夫一样发泄怨气,理他们做什么。”于是赵叔带屡次想进谏却没有机会。
几天后,岐山又来急报,说三条河流都已枯竭,岐山崩塌,砸坏的房屋不计其数。幽王听后不但依然漠不关心,反而嫌后宫美女太少,下令让人往天下各处寻找美色填充后宫。赵叔带上表进谏,说山崩地裂,河水枯竭,此事非同小可,大王应该体恤国政,安抚百姓,现在怎么不访贤才却访美女呢?
幽王最不喜欢直言进谏了,他更喜欢阿谀奉承的人,虢公石父投其所好,连忙奏说:“如今国家定都丰镐,太平兴盛,已经很久了,那岐山就像人们丢弃的鞋子,有什么关系?叔带从来不把大王放在眼里,借故诽谤,制造谣言,大王不可不察。”
幽王道:“石父你说的话太对了。”于是下令免去了赵叔带的官职,驱逐到乡野田间。赵叔带悲叹:“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不愿看到周有‘麦秀’之歌!”所谓麦秀之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