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赞赏的目光中,踌躇满志的六小王爷再次如孔雀般开屏。
景泰帝看着李泓暄斗志满满的样子,心下暗暗吃了一惊,显然做了不少功课啊。
这小子开窍后进步也太快了吧?
末了,李泓暄看向李泓晔,毫不掩饰目光中的讽刺:“听闻石炭矿脉多在北地,不知八弟是否留意过?”
【为爱发电之学习笔记】
【延续之前对宋代寒冷期燃料危机的研究,我发现了宋代的能源革命。
华夏文明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树木的大量砍伐。
当然,咱也不能苛责古人,没有人能料想百年,甚至千年后的事情。
比如当年森林茂密的黄土高坡,后来真的只剩下黄土与高坡。有史学研究说,盛极一时的长安失去都城地位除了战乱与边防威胁,也有北方地区生态恶化的影响。
前代的卖炭翁伐尽了南山的树木,倒霉的宋代又遇到了大寒潮。
据说仅宋仁宗在位期间,就遇到多次寒潮。嘉佑三年(1058年)“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倍增”,据说当年元宵灯会也被取消。
煤炭最晚在汉朝已开始被用做燃料,当时称之为“石炭”,也写作碳,但并未广泛推广。
到了宋代,为了解决燃料危机,几位皇帝接力推广煤炭在民间的使用,尤其是宋神宗在熙宁元年(1068年)出台重大利好政策:从产煤区(怀州)进京的石炭不征收商税。
与此同时,宋神宗还大搞水利工程,利于煤炭运输。
一场能源革命从此拉开。
据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全部烧煤显然有那么一丢丢夸张,但至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仅解决了开封的柴荒,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促进了宋代冶铁、铸钱、瓷器制造等行业的兴盛,为宋代经济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在《中国的铁》一文中所指出:“从唐末到宋初,中国发生了可以称为燃料革命的一大事件,燃烧煤炭取得高热,并利用煤炭炼铁,使铁已有大量生产的可能。这就在世界史上出现了远东的优越地位。”
历史的进步就是跨过一个又一个坎,不断出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话说,我这是写小说,还是在写论文,亲们怎么看?
】
最后附上苏轼记录徐州开采煤矿的《石炭歌》: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盘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