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山一乐:“那么说我上电视了?”
“是啊,你上电视了。很风光是吗?”路迪挖苦道。
上车后,陈小山还在独自乐乐,居然上电视了,他回想起自己提问题的样子,感觉电视上的记者就是这样,他情不自禁地用手比画了一下拿话筒的姿势。路迪看了他一眼,恨不得一脚把他踹下车去。农民!本想联系一个研究印巴问题的专家,看到陈小山的样子,她的兴致一下子全没了。下午临出门,白总说,这期做个反恐专题,由她带着陈小山把这个专题做下来。
路迪把车拐进了一个商场停车场,陈小山问:“你要买东西?”
在商场里的女装楼层,路迪一套套地试衣服,就是不买,赚足了导购小姐的溢美之词。偶尔问一句陈小山:“这件好看吗?”
陈小山看了看标签上的价格,吓了一跳,一件小衣服就2000多。
离开商场的时候,路迪只给陈小山买了一件衬衫,林宝坚尼。
………【第十六章 大使的女儿】………
路迪一路都在想,也许陈小山天生就是一块记者的料,第一次带他出来采访,两个不同的场合,他都不经意就成了主角。他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无畏,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个临时的工作,或许歪打正着。
回家后,她把下午新闻发布会的情形给路玫和乔乔描述了一番。
“你们快看,那不是我们的陈小山吗?”乔乔喊道。
电视上正在播放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难的新闻,路玫和路迪也凑过来,只有几秒种的镜头,没有他的原声。等陈小山从房间跑出来的时候,镜头已经切换了。
路迪幸灾乐祸地瞄了一眼陈小山,乔乔说:“弟弟,你在电视上的样子真酷也。”
陈小山刚才的一脸失望变成了腼腆,呵呵傻乐。这种可爱的表情让路迪又疼又爱,像是一只手触摸到了她心底的一根弦,不管弹出什么样的调,都令她欢喜。
接下来的两天,陈小山跟着路迪采访了很多人,有教授、外交官员,还有受难者家属。一圈跑下来,记者干的更像一份体力活,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再从另一个地方赶到另另一个地方,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难,采访就是找人聊天,然后把聊天的内容记下来。
路迪把文章写完的那天中午,突然接到巴国驻华使馆的贾卖德的电话,他说他们的大使想请她和陈小山吃晚饭,问是否有空。大使的宴请无论如何也算一份荣幸,即使再没空也应该参加,而且陈小山和老头还有共同语言。也许是老头想履行几天前的承诺吧。
“这就是牛街?我好像来过。”那天路迪没来得及回答陈小山的问题,快到的时候,陈小山问。
“这条街往前走就是西站,你就是从那进的北京。”
六点差5分,他们来到了餐厅门口。餐厅经理已经在门口等着他们了,看到他们,他有些纳闷,大使每次前来,都是别人请客,而今天大使请客,居然请的是这么年轻的两个人。他满脸堆笑地把他们带到二楼的一个豪华包间,大使已经到一会了,房间里还有两人,一位是贾卖德,另一位是个头披纱巾的女孩。
大使见他们来了,很高兴地走到陈小山身边,拥抱了陈小山一下,然后在他后背上拍了拍,这应该是他们见面的礼节,陈小山以为这样就算完了,大使又拥抱了他一下,只不过脑袋换到了右边,陈小山以为这样总该完了吧,大使接着拥抱第三下,这还没完,他拉着陈小山的手说:“艾萨拉玛来古姆”(真主保佑你平安),陈小山也跟了句:“瓦来古姆艾萨拉姆”(真主也保佑你平安),这才算完了。但他没对路迪做出同样的动作,甚至没和她握手,只说了句:“欢迎你,路小姐。”然后做了个请的手势。
大使给他们介绍:“贾卖德你们已经见过面了。”
贾卖德走了过来,陈小山用普通话说:“老贾,您好,我们就别那么复杂了吧。”
贾卖德哈哈一笑,说:“那是我们大使把你们当老朋友了,这是穆斯林餐厅,所以就像到家一样。”
大使继续介绍:“这是我的女儿,萨依拉。”
萨依拉微笑着,向他们鞠了一个躬。萨依拉一张标致的鹅蛋脸,皮肤细嫩,淡褐色的大眼睛,两片薄薄的嘴唇,圆挺可爱的鼻子,虽然头上披着纱巾,但难掩她的美丽本色。陈小山的第一眼,像被电到一样,惊艳得有点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被萨依拉的一个鞠躬,弄得没了主意。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地看一个外国女孩。
萨依拉的身材和路迪差不多,这也许就是巴国的美女。在路迪的印象中,巴国的女人都长得一张中国唐朝时期的脸,肥肥的腰。看到萨依拉,她也楞了一下。
就坐后,陈小山对大使说:“虽然我会说你们的乌尔都语,但我不懂你们的规矩。”
大使摆了摆手:“没关系,这是在你们中国,如果在我们国家,她们女性就不能和我们一桌了。”
陈小山回过头给路迪翻译。萨依拉依然保持着微笑,然后好奇地看陈小山说乌尔都语。
上的菜主要以羊肉为主,喝的是冰水,使用刀叉,陈小山没用过,她小声地问路迪,能不能给他一双筷子,路迪摇头说,不会使就用手抓。
路迪听不懂他们的语言,还好萨依拉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们正好挨着,两人可以小声地交谈。萨依拉今年18岁,上个月刚念完预科,准备要上大学了,她父亲本来想把她送到本国的一所大学读阿拉伯语,但来了北京后,她希望能在中国上大学,北京给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