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知行合一王阳明电子书 > 第38部分(第2页)

第38部分(第2页)

1528年农历七月,王阳明制订了对付他们的计划后,开始放出消息:他要在五日内对断藤峡和八寨采取军事行动。盗贼们又恢复紧张,五日过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们去打探王阳明的情况时得知,王阳明正在养病,而且已得到可靠的情报:王阳明正准备回浙江休养。盗贼们大都一根筋,马上就相信这是真的。而即使稍有头脑的人也会相信,王阳明已是个卧床不起的病夫,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对付他们。

几天后,盗贼们又得到消息说,王阳明来广西的确就是对付田州贼的,他的任务栏里根本就没有断藤峡和八寨。盗贼们彻底放下心来,为了犒劳自己多日以来绷紧的神经,他们大肆庆祝,守卫松懈到了平时水平线以下。

王阳明向早已部署完毕的两路指挥官发出了总攻令,这两路部队都在八千人以下,悄无声息地摸到了断藤峡和八寨的边缘。第一路指挥官林富,攻八寨,王受和卢苏担任主攻。第二路指挥官汪必东,攻断藤峡,王大用担任主攻。

八寨战役第一个打响。王受和卢苏率领一大批敢死队猛攻八寨的前哨石门。石门不仅是八寨的前哨阵地,还是八寨的门户。拿下石门,八寨的防御指数就会急速下降。所以,石门是个很难啃的骨头。由此可以知道,王阳明安排王受和卢苏主攻石门的意图:二人刚归顺,急需立功献上投名状,所以必然倾尽全力。尤为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王阳明剿匪智慧的体现:以贼攻贼,因为贼最了解贼。

王受和卢苏果然不负众望,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敲开了石门。指挥官林富把部队推进到八寨的第一个寨子前。王受和卢苏依然担任主攻,但对手的抵抗很有质量。林富按王阳明事先的指示,一面命王受和卢苏继续进攻,吸住敌人的兵力,一面分兵从侧面进攻。八寨的第一个寨子很快被攻陷,如同起了连锁反应,八寨的其他寨子虽然进行了有效抵抗,可由于神兵突降的震慑力把他们吓傻了,只是抵抗了一会儿,就纷纷缴械投降。

八寨战场进入尾声时,断藤峡战场刚刚开始。汪必东完全按王阳明的指示指挥战斗,实际上这次战斗方略王阳明模仿了韩雍,首先是用人猛攻,然后是放火烧山。当时是七月,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如你所知,一旦放起火来,就是浓烟滚滚,断藤峡如陷于烟雾迷茫的妖魔世界,伸手不见五指。

作为主攻,王大用并未发挥超绝的能力。他本是文人,没有在战场上历练过。王阳明用他作为主攻,原因不明,大概是想让他在“事上练”。可一个从没有经历过刀光剑影的人,突然把他扔到战场上磨炼,显然高估了人心的力量。王大用的主攻迟迟不能产生效果,但攻击部队的偏师却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很快就攻破断藤峡的前哨,并且用火箭和长矛开路。战斗进行到一半时,王阳明派人送来口信,说八寨方面已结束战斗,并且要嗓门大的士兵齐声高喊。

这是心理战,立竿见影。断藤峡盗贼一听八寨的同志们已经被全歼,原本就并不坚强的抵抗意志瞬间瓦解,他们一直向山顶溃逃,哭爹喊娘。然而他们是幸运的,王阳明不是韩雍,没有用残酷的方式对付他们。王阳明同意他们的投降,只要放下武器,王阳明的部队都会优待俘虏。

断藤峡战役虽然不是最先开始,却是最先结束的。当断藤峡战役结束时,八寨最后的据点仍在顽强抵抗,尤其是他们看到断藤峡方向浓烟滚滚直冲霄汉时,更坚定了困兽犹斗的决心。他们以为王阳明放火烧山,像是烧荒一样把他们的同志都烧死了。他们也知道自己罪大恶极,不可能得到宽恕,于是在临死前发挥全部力量,抱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格言玩命搏斗。

人在绝境之中的奋力一搏会产生奇迹。林富发现在他们改守为攻的情况下,他的攻击部队先是停滞不前,接着就是后退,即使是王受和卢苏带领的敢死队也只能被迫转攻为守。

林富虽然没有慌,可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突变。王受和卢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们扯起震天动地的嗓门喊道:“杀啊!”“冲啊!”“完事回去吃肉啊!”在这种充满激情的口号煽动下,政府军先是顶住压力,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最终,完全把敌人的气势压垮。

王阳明继续扩大成果,命令所有部队全力扫荡各处巢穴的盗贼。决战只用了一天,而扫荡却用了一个多月。1528年农历八月,王阳明宣布,断藤峡和八寨盗贼已全部消灭。这是两场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役,虽然纯粹从军事上的战果来看,王阳明的部队只消灭了三千人,成果可怜兮兮,但如果我们对断藤峡和八寨,以及对王阳明这次用兵的成本稍作了解后,就会发现王阳明不是进行了两场战役,而是进行了一次奇迹的创造。

自明帝国以来,两广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安南和八寨、断藤峡是否平静。尤其是广西,由于多山多洞的复杂地理,一旦有盗贼作乱,必然就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明帝国政治清明时,政府是有力使不出,政治不清明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断藤峡和八寨的叛乱一直隐隐约约地存在,两广所以能局势表面上稳定,全是因为他们力量不足,尤其是没有和安南联合,一旦他们内外联合,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八寨是两广心腹之患。

八寨之贼也曾被明军反复征剿过,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唯一的一次成功发生在朱见深时代,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岑瑛带领他的本族部队和政府派遣的雇佣军联手攻寨,而成绩也很寒酸:斩杀二百余人,仍未斩草除根。

如果对明帝国中后期的军事制度不了解,就会认为无论是韩雍还是岑瑛,所耗费的钱财只是单纯的军费开支,其实绝不是这样的。

明帝国在军事上的“卫所制”在朱棣后期已经失效,原因很简单:卫所制是朱元璋指望军队能自给自足,不必靠帝国的财政过活。所以,身在卫所制的士兵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务农,训练时间非常少,再加上卫所长官们对士兵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卫所士兵逃亡的情况非常严重。有数据表明,很多卫的规定人数是5600人,但实际上真正的士兵不足此数的一半。

1449年,朱祁镇(明英宗)带领从卫所抽调出来的帝国主力四十万人去迎击蒙古兵团,最终在土木堡被全歼,这件事证明了一点:卫所制培养出来的士兵已不能打仗。朱祁镇之后的朱祁钰(景泰帝)在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的建议下,改革军事制度,但收效甚微。于是,政府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让军队更富有战斗力,那就是雇佣制。各地方组织民兵,一旦有战事,就雇佣他们上战场,当然,政府雇佣他们不是给他们现钱,而是抵消他们本该缴纳的赋税。还有一种雇佣军则是少数民族武装,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有人建议使用的广东狼兵就是少数民族武装。先前韩雍剿匪动用的十几万兵力除了卫所提供的少得可怜的兵力外,其他都属于雇佣军,比如河南的精于使用匕首的爬山高手,各地强悍善战的矿兵,善于使用长棍把人当成狗打的山东兵,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佛教寺庙的和尚,福建泉州的拳师。很明显,这个成本相当大。

再看王阳明。王阳明所动用的兵力共为一万五千人,这里还有王受和卢苏的几千人。而这一万人是他用来平定田州和思恩的,也就是说,纵然这一万人是雇佣军,他们已经领了工资,而且田州和思恩的战役并没有打响,王阳明是顺水推舟,二次利用,除了必需的军费供应外,王阳明没有费国家一文钱。与韩雍相比,王阳明就是在创造奇迹。

几个月后,当王阳明的报捷书传到北京时,高级官员霍韬用对比的方式对朱厚熜说,王阳明在断藤峡与八寨之战中为朝廷省了数十万的人力、银米。他的前任(姚镆)调三省兵若干万,梧州军门支出军费若干万,又从广东布政司支用银米若干万,战死、得瘟疫而死的官兵若干万,可如此巨大成本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田州不到两个月的安宁。王阳明的作战成本已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把八寨、断藤峡这样的积年鬼树连根拔起,纵然是神仙下凡,恐怕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吧。

王阳明在广西没有考虑作战成本的问题,他病怏怏地投入到善后工作中。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同意他所提出的处置八寨、断藤峡的意见。第一、把广西的一处叫南丹的卫所迁到八寨,震慑当地的刁民;第二、把思恩府城迁到轩豁秀丽、便于贸易的荒田,这是希望当地百姓从闭塞的环境中走出来,不封闭,就不会乱想;第三、调整基层布局,要各地的县长深入乡村。这个办法和朱元璋的政策是抵触的。朱元璋对基层的政策是:乡村可以完全自治,县长和县长的吏员们不许下乡村。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不允许地方官员骚扰百姓。可问题是,广西这地方的百姓受到的教化不多,朱元璋希望全靠乡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教化百姓而高度自治显然不适用于广西乡村,所以王阳明认为应该让县长的权威抵达乡村,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让王阳明死不瞑目的是,他的这三条建议都未被中央政府采纳。实际上,他对广西地方行政管理层面的建议根本没有人关心。王阳明在和广西官员接触了几个月后,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官员集体素质不高,无论是道德还是行政能力,都难以在广西这个复杂的地方担任要职。他希望中央政府能把各种人才派到广西来,而中央政府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王阳明离开广西前,让林富和王大用暂时分别代理军事长官(都指挥司)和行政长官(布政使),可他也知道,这二人是道德有余能力不足。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一方面,广西再无可用之才;一方面,他已没有气力再培养人才。他必须离开广西,回浙江,最好能去趟北京,见见他从未谋面的那个神秘的皇上。

追忆祖先

1528年农历九月,王阳明已决心离开广西。一方面,他认为在八寨、断藤峡的善后工作已经做到位了;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他的生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