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小城旧事电影演员表 > 第9部分(第1页)

第9部分(第1页)

我所见到的陈老师对文物流失担忧以至痛苦的情形,最深刻的一次,是陪徐州电视台记者拍他的专题片时,大家爬到巨上顶上,陈老师手指着山坡上一个个若上甘岭战斗留下的炮弹坑一样的掘墓时留下的巨坑和远方被掏挖一空的二龙山汉墓群,声音有些哽咽地说:“眼睁睁看着一座座汉墓被盗挖,文物贩子猖獗到像赶大集一样来收文物,我的心在流血啊!”这时他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来。陈老师去世后,按遗愿埋葬在巨山之颠,我想,他是想日夜俯视着脚下这一片蕴藏丰厚历史文物的大地,担当着历史文物的保护神吧!

所感欣慰者,我与在徐州电视台外宣部工作的大学同*系拍摄陈老师的事宜,他都二话不说,欣然成行,并说邳州是他的福地,因为这两部关于陈老师的电视专题片都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一部还作为交流节目,在法国电视台播出呢!

陈老师退休后,开了一个古玩小店,成为收藏爱好者的乐园。他说挣不挣钱无所谓,一者可以传播文物考古和鉴赏收藏的知识,二者是为农民朋友挖到古墓时好找他联系。他说人虽然退休了,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却是任何时候也不可放弃的。

作为摄影家,陈永清老师一生只举办过一次个人影展,当时我也参与了筹办事宜。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应该是最有价值和看点的老照片陈列甚少,更多的是他近年来考古时顺便拍摄的城乡风光,而他使用的相机,竟然是“傻瓜”型的。对我的困惑,陈老师只是笑而不答,后来我问他的得意弟子跃进,跃进说陈老师存有大量老照片的底片,只是他觉得还没到整理展出的时候,只是如今那些老照片不知其踪,那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邳州最为难得的图像资料了。

最后一次见到陈老师,是参加在博物馆举办的一个书法展览,陈老师依然是那样笑容可掬,慈眉善目,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与他交谈甚欢,并约我去他小店聊聊,他还有一些有关写书的想法要与我说说,而我呢,一直想约陈老师写写自传,因为那不仅是一部生动的邳州考古史,而且也是一部难得的人生传奇。但没想到三天后,陈老师仙逝!

陈老师去世后,大家都以为他会有许多文物藏品,结果只发现了一枚半的五株钱。陈老师真正是两袖清风,一世清白,经手的文物不知有多少,却从不据为一己之有,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呢!是的,许多人都为他抱屈,说神不知、鬼不觉地随便留下一两件,也够他盖座小楼,过上很滋润的生活了。然而这就是陈老师,如他的名字一样——永清——为了考古事业,甘愿永远清贫,做到永远清廉!然而陈老师又是富有的,因为在他身后留下的,却是享誉全国考古界的几大史前遗址的发掘,还有那个全省最大的县级博物馆里的无数珍藏。更为值得欣慰的是,作为他一生痴爱的摄影与考古事业,也代有传人,这就是他的得意弟子、国家级摄影协会和国家级收藏协会会员董跃进,他在这两方面做出的成绩,足以让恩师九泉之下欣慰和满足了。陈老师多次对董跃进说:官可以不当,财可以不发,无论什么时候,摄影和收藏都不能丢!如此师恩和师训,令这位高徒没齿难忘,终生践行。

今年清明节,我与跃进来到陈永清老师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作为最得意弟子的跃进,此时跪拜在地,深情呼叫:陈老师,您在那边一定过得很好吧!他潸然泪下,我的眼中也早已湿润。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儒商周学典

最早知道糖业烟酒公司总经理周学典先生,是读了市报上的一篇总编写的言论。说他作为企业家,既精明,又能吃苦,在预测糖要涨价的信息后,让儿子开车,不远数千里,到新疆去进糖。几天几夜,中间还经过无人区,父子俩因为高原反应,几乎送了命。回来后,一下子给公司挣了三十万!三十万,对于一个小型公司来说,该是多大的一笔利润啊!也因此,周经理在我的眼里,俨然一位驰骋商场的传奇将军。

这事发生在1992年。不久,和周经理有了一次聚会。他既不善酒,也不善言辞,但只要喝酒,就实实在在地喝,只要说话,就一板一眼地说。当然,我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听了他许多商海故事,就向他约稿。他踌躇了一下,便欣然应约。

周经理给我的第一篇近两千字的稿子,竟然是《我与邳州馆藏圣旨》。我那时早知道邳州博物馆收藏有一幅珍贵的用五色彩缎制作的皇帝圣旨,已经复制出来,销量很大,没想到圣旨的无尝捐献者,竟然是周学典先生!而他之所以要写出圣旨收藏与捐献的经过,就是因为社会上传言他不仅卖圣旨得了一笔不小的奖金,而且还从卖圣旨的复制品中得到大量金钱。其实,周先生不仅无尝捐献出圣旨来,馆里留作纪念的复制品也只给他几幅,不久又让他送了朋友,再有朋友要,他只好去博物馆里买了。

收藏圣旨也是周先生的人生得意之笔。*初期他在农村当工作队员,发现正要拿去焚烧的“四旧”物品中,这幅圣旨五彩缤纷,实在好看,就偷偷留了下来。*结束后,他常拿出来晾晒,消息传了出去,就有广东的文物贩子开价80万元收买。周先生不为巨款所动时,又想到这么贵重的文物应该属国家所有,于是无偿捐献给了市博物馆。

他的这篇文章在我办的“生活”副刊发表后,又立刻引起轰动。这一次是把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上一次是冒着生命危险为集体挣了大笔钱,作为一个在外人看来,浑身闪着金钱光辉的商界老板,在对待金钱上,又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啊?为此,我写了一篇新闻小特写:《周学典的三个人生得意之笔》,文中除了记述上面的两事外,还增加了一条:用很短的时间,将亏损的烟酒糖业公司变成了赢利大户,而公司旗下的运河酒家,更是成为邳州餐饮业的最大亮点,最值得称道的,是开办了第一家副食品夜超市,给邳州城的夜生活,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时的烟酒公司,在周经理的精心打造下,成了邳州商界的一艘令人瞩目的领航旗舰。

周先生不仅因此在社会上颇有口碑,而且在文友中,也享有了“儒商”的称号。自从发了那一篇散文后,一发不可收,几乎每周都有他的文章见报。他的文笔,沉稳,流畅,雅训,简练,就像他本人一样的温和、敦厚、和善、实在,让人感到特别亲切。而所写的内容,不是旧事回忆,就是记述身边平凡的人和事。比如公司的门卫,比如村邻四叔,在他的笔下,一方面展示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善良和美好,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慈悲善良、关爱他人的情怀。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几乎篇篇都真挚感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他的公司是邳州商界的骄子一样,他的文章,也成了市报副刊的“当家花旦”。

以文会友,此后接触便多。周经理经常通过我,举办文友聚会,最大型的一次,竟有三十多人,先是座谈,然后是聚餐,再后是合影。他还邀来著名的诗人王辽生与邳州文友见面,畅谈,一时成为当地文坛佳话。这样的活动,几乎每周都要举行。有时我也有顾虑,怕给企业增添负但。他说这算什么,我一分钱不占公家的,平时极少公款招待吃喝,现在就是吃一点喝一点,也是为了对当地文化事业做点贡献,给你们文化人提供点活动的机会,也算是企业对社会的回报吧?我个人和周经理的友情,也日渐深厚,只要他闲着了,就拉我去聊聊,话题总是离不开读书与写作。记像最深的,是他说每天都要看点书才睡,到外地出发,一定要逛书店。上学时,作文最好,内心一直存着作家梦,一生最佩服的就是作家。而他所谈的深埋在记忆中的往事,也大都变成了我所办的副刊上的文字。

“近朱者赤”。周经理对喜欢读书和写作的员工,都大加鼓励和表彰,并以文友待之。一时间,烟酒公司读书写作的空气浓厚起来,凡出差回来的业务员,向周经理汇报工作时,也要顺带说一下自己又买了本什么好书。又因周经理的爱好写作,员工们有不少人开始向报社投稿,凡发表的,周经理都给予奖励。记得有个叫海子的业务员,刚出校门不久,好学上进,苦钻业务,周经理放手让他一搏,让他代理王子啤酒业务,短短时间,就为公司创下了几十万元的利润,自己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市局青年学习的标兵。海子工作之余,还写诗作文,时有文章发于我所办的副刊,也得到读者的特别喜欢。这一老一少,一经理一员工,文章时而轮番出现于报端,偶尔同时发表于一个版面上,犹如百花园中两株奇葩,竞相怒放,一时成为小城里商界和文坛的佳话。

因为业绩,周经理被称为邳州商界的健将;因为年龄,周经理被称为邳州商界老将。但体制就是如此,管你健将不健将,一旦成了老将,二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尽管局领导一再挽留,也确实挽留了几年,但在周经理多次的坚辞之下,终于离开了他曾投入无数心血的烟酒公司。退二线的周经理深居简出,但还是时有文章送来,文友有聚会,也一定叫上他,他已成为本地的核心文友之一了。我见他闲了下来,就劝他把旧文整理一下,出本书,一则利于保存,二则文章的质量也属上乘,结集出版是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但他总是很谦虚地说,他写的又少又没水平,等以后写得有水平了,写得多了,再考虑出书的事。这在我,一直是个憾事,因为邳州的许多老年作者,都在我的“激将”下出了书,唯独文章上乘的周经理没能说动。

一年后,突然与周经理失去了联系。后来才知他去台儿庄开了一家大型超市,很成功。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些酸酸的感觉,因为自从周经理去职后,许多大型超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而烟酒公司又没能与时俱进,经营江河日下,名气日渐衰微,周经理在时的商界大哥大的地位,很快就湮没无存了。我想,若是周经理在位,烟酒公司绝对不会身处城区黄金地段,却如此受挤受压,处境艰难的。而他去外省开超市,绝不是为了一个“钱”字,而是要证明什么。在他开超市一年后获得巨大成功时,别人看到的是满足的笑,我看到的,却是他内心英雄壮志难酬的饮恨之痛。因为他爱商业,因为他是真正的商业家,经商,在他的心里,一定和妙手著文章一样的美妙。

真正的商业家,应该是商场上的常青树。果不其然,就在周经理从台儿庄归来后不长时间,人民广场西边的金陵人家大酒店和家乐福超市高调开业,并且迅即为广大顾客所认可,一直红红火火,生意兴隆。这一酒家一超市,都出自周经理的大手笔,其中金陵人家的老板就是他的儿子——当年最鼎盛时期的运河酒家的老总。而周经理家的老老少少,也多参与其中。记得有一次,问起为何退了后,还要经商时,周经理说,家里的孩子,下岗的下岗,待业的待业,效益不好的效益不好,总得给他们找个生活出路吧。不过,我倒不作仅仅是找出路看,我想,在周经理的心灵深处,对商业的感情,可能更是其动因。如今当年国营的体制已不复存,民营商业成为主流,周经理审时度势,老将出马,带领“周家军”的子弟兵,驰骋商界,再数*,着实令人感佩。而如今周经理旗下的一超市一酒店,恰和当年烟酒公司领导邳州商界潮流时的副食品商场和运河酒家,再现了当年的盛景,其中况味,可能只有周经理心里体会最深了。

很长时间没见周经理了,很想念。我想,他现在不仅继续在商海里书写他的人生大块文章,而且,他也一定拿着笔,在稿纸上书写着朋友们喜欢读的文字,因为,他始终是位儒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运中的“王者之师”

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运河中学有三位在各自学科称王的老师,他们是物理常永山老师、化学王桂君老师、数学罗德安老师,学校内外,人们以“物理王”、“化学王”、“数学王”美誉之。他们不仅是运中和邳州教育界的明星人物,也是邳州的明星人物。我们那时对他们,既觉得非常崇高,又觉得非常可亲,是真正意义的师者。

最早认识的是常老师。那是七十年代初,我们上初中时,他任连长,也就是年级组长。时值*中期,虽然复课了,但政治活动占了一半时间,其他时间大都是学工学农,所以,常老师常常充当这些活动的总指挥。他激情、机敏,显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我们连和他当班主任的班级,次次活动,都是全校第一。记得学农时,他总是身先士卒,稻地拔草,或者割麦运麦,都是最快最好。遇到抢收抢种时,他还多次主动延长支农时间,赢得当地农民的赞扬,累得我们暗暗叫苦。

那时他应该三十岁左右,正是英姿勃发的年代,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给人以亲切感和幽默感。他谈吐率真,嗓门老高,和谁都有开不尽的玩笑,走起路来风风火火,都是大步急步朝前迈。无论谁和他在一起,总能被他的活力强烈感染着。而一个南方人,能如此融入当地生活,并且无论教书还是其他活动,都全身心投入,并且做到最好,实在难能可贵,显示的是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和人生价值的张扬,应该是那个特定年代纯真与激情的典型表现吧?

上初中时,常老师没教过我们的课,而王老师和罗老师,都教高中,只是耳闻他们教学如何神奇,仰慕钦佩之情,一直如绵绵长江之水。

上了高中,三位“王者之师”全数给我们上课,着实令我们兴奋不已。此时恰值教育回潮时期,教和学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在三位老师的倡议下,甚至连晚自习都恢复了呢!

果然名不虚传,听他们三位“王者之师”讲课,真是享受。而这三位老师讲课,虽然都是一样的吸引人,但又各有特色。

常老师是激情型的。他嗓门高,底气足,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仿佛从他嘴里吐出的任何一个字,都极其重要。而他那略显尖利的南方口音,极具穿透力和旋律感,正是“他说到哪里,你听到哪里”,想分一秒钟的神都不可能。而他那无法自抑的高嗓音,常使他的讲课声回旋于整个校园,所以那时流传一句话:“常老师讲课,全校人听”。我们总感觉,常老师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火车头,带着大家在知识的轨道上,呼啸前行。

罗老师是严谨型的。他的语调不高不低,语速不疾不徐,语言干净利索,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就像“1+1=2”一样。在他营构的数学王国里,世界是透明的,完全是由抽象的数字搭起的一座座美丽的迷宫。他讲课时,教室里似乎掉根针都能听得见。他板书一丝不苟,改作业干干净净,似乎不苟言笑,却又几乎从未批评过人。而罗老师的更令人称奇之处,是他竟然还是学校排球队的教练!

王老师是温情型的。他说话慢声细语,温柔和善,简直有些婆婆妈妈,以至于不少学生把他当父亲待,他也亲切的叫他们孩子,常把学生带到他的宿舍里闲侃,还会给他们做好吃的。王老师的课,特生动,语言极具幽默感,讲起化学反应,像演小品一样,绘声绘色,拟人比喻歇后语,用得出人意料又恰到好处,有时兴头来了,还会手舞足蹈,跳将起来。他的课,总是欢声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