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跳跃等性质与形式的动作势式。华拳基本功法包括打桩功、打沙包、摘星换月、梅花桩等,主要是在腰、腿、鼎、裆、桩五个部分。 基本理论
华拳,它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古代哲为拳法的理论基础,为此唤作华拳。华拳的基本理论,简而言之可为十说。 一、五体匀称说华拳把人体的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唤作“五体”,亦称“五骨”或“五筋”。认为拳法的每个动作和势式,无不由这五条线所组成。如果这五条线的组合结架不匀称、不工整,就不能算是具备了拳法的形体。《华拳谱》载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因之主张“其形”必须“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每个动作和势式都要顾及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势正招圆,形体工整。 二、筋骨道劲说 华拳认为拳法仅仅做到了五体匀称、形体工整,这还不够,还应该有“质”的要求。《华举谱》里说:“筋骨遒,乃可谓之质善又有把组成拳法动作和势式的“五体”充实道劲,使形体的筋骨强劲有力,才算达到“质”的要求。否则,便是“精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也”。即使是绵柔体势的拳法,同样也需要筋骨道劲。拳谱说:“绵拳非无骨也者,乃风骨内敛而已”。为此,华拳非常强调“骨法”,主张“贯其力于股肱之中”,使四肢躯干经处于张力状况之下。“精者,形也质也”。“刚健中正,精之纯粹也”。五体匀称工整,筋骨充实遒劲,“体称劲够得上拳法的“形质完善”。 三、心为主宰说 《华拳谱》载说:“心统性情,一身之主宰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心正而后身正。”指出形体的任何运动,都是受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仅有外在的形体动作,而没有内在的心志活动,拳法还够不上质的高度。“心坚则精劲”,“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这就强调了“体称劲遭”的内在因素还在于“心力”的主导作用。“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心志活动主宰着拳法的一切。所以华拳主张“动形随”。 四、动迅静定说 《华拳谱》载说:“势为守,用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其意是防守的招势主静,进攻的招势主动,并非防守唤势,进攻唤招。然而“静非不动,动非不静”,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果“应动而静,则养敌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于是强调拳法要“静如潜鱼”,“动如奔獭”,“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定,有节有序。 五、不柔不刚说 华拳主张拳法既不可纯柔,也不可纯刚。主张不过柔、不过刚,刚柔直取“中和”、所以在《华拳谱》里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六、虚实相生说华拳把拳法的有形看作是实,无形看作是虚。《华拳谱》载说;“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在角抵相搏时,“虚则难攻,实则易破”。因为“无形,其情难见”,动静强弱深谲莫测,有形方可辨其情。此,主张“搏贵无形”,使自己常处于藏形匿迹的地位。“虚”字也作假象讲。为了使对方从“无形”暴露为“有形”,就须“示之以虚,迎之以实”,给对方以种种假象,利诱对方;而当对方的形迹暴露时,则须以真实的力量予以迎击。“虚”和‘“实”又作强弱刚柔讲。在迎击对方的有形进攻时,还须“避其之实,击其之虚”,要善于避开对方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然而,虚实又是“因势制宜”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实可变虚,虚可变实,“无不虚,无不实”,“虚实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使对方难测其终始。 七、气机时势说 华拳在角抵相搏时,非常重视“得气”“得机”“得时”“得势”,认为这是胜负的关键,谓之。四德”。《华拳谱》说:“善搏者以勇为先,以气为决。”“气以实志”,“志,气之帅也”。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认为“怒发气生,目无锋刃;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搏而胜者,搏其勇者也”。如果在相搏屯“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不能兴其功”。因为“胜在得气,败在失气”。故华拳主张角抵相搏先要“得气”。 所谓“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也”。华拳认为角抵相搏莫“神于得机”,要善于察看对方的动向,乘其欲动禾动、动而未定之机,迅速击之。然而这种机会,在空间与时间上是“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大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间不容息”,须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胜。 所谓“得时”,“见利不失也”。角抵相搏,当对方有隙,于我有利时,不能狐疑不决。“时难得而失”,犹豫则迟缓,迟缓则失时,失时则不胜。因此,华拳强调“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认为胜负关键“得在时,不在争”,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 所谓“得势”,“顺其势也”。“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角抵相搏,华拳主张‘因势而利导之”,不相违阻。因为“逆阻则失势”,失势则不胜。气、机、时、势,有了这“四得”方能操相搏之胜券。 八、提托聚沉说 华拳重视呼吸的调节,拳谱载有“提、托、聚、沉”等调节呼吸的方法。主张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势动作进入到高势动作或跳起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势或低势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势动作进入到低势动作时,运用“沉法”这四种方法,又须“体生气,气养体”,随着动作势式的变化自然运行,不能强作吞吐。在总体上还须“气贯丹田”,时刻注意“平心静气”。 九、连绵相属说 《华拳谱》载说:“拳法各势,须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认为“气通乃生”,最忌一个“断”字。然而所谓“连”,并不是各势之间不允许有间歇的空隙,而是强调在各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接连起来,使拳法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十、二而为功说 《华拳谱》载说:“一物气也。”“拳法之阴阳、刚柔、顺逆、向背、奇偶………皆二也,非一也“二而为功”。认为“二不立则一不见,一不见则二之用息”,有了阴与阳“二”的对立统一,才会有运动、有变化,才会产生功用来。“双重则滞”,如果一事物中的两方,都是阴或都是阳,以阴对阴,以阳对阳,这都唤作“双重”。犯了“阴阴”或“阳阳”的双重,一切均将滞息。因为“阳不独立,得阴雨后成;阴不自专,因阳而后行”。“阴阴”总是“阴”,“阳总是“阳”,它只有一气,而没有二气。“阳遇阴则通,遇附则阻”,所以就不可能产生运动、产生变化、产生功用。为此,华拳强调“神于形,由心而发,二而为功”。“神”看作是“功也用也,是附于形体的,受心支配的,有了“的对立统一,才产生功用。非常重视“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因素。 主要特点
华拳有下列7个特点①形体工整。势式要求齐正、匀称、严整。 ②遒劲有力。动作势式讲究运用“撑、拔、张、展、钩、扣、翘、相、蹦、顶、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体”(躯干、上肢、下肢)要骨梗强壮,雄健浑厚。 ③心动形随。强调心志的内在作用,认为内外合才能劲力遒健,动有意向,因之运动时总是“心在势前,势居心后”。 ④阴阳分清。强调矛盾的双方要相辅相成,认为只有使“阴阳二气”协调起来,才能产生“神”的功用,因之对动静、虚实、刚柔、快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轻重、起伏、内外、上下、正偏、左右等对立因素,在运动中十分注意掌握。 ⑤势势连贯。练法上强调“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连”,是在一招一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和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之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⑥动迅静定。华拳有招有势,“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拳法要“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定,有节有序。 ⑦善调气息。重视呼吸调节,其法有“提、托、聚、沉”4种。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或做腾空跳跃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进入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这些调节呼吸的方法,随着动作的变化自然地运用,而不是故意做作。
红拳
红拳的起源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据传,陈传(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陈传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一日他碰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陈传上前行礼,询问此地风俗情况,老樵夫简略告知。以后又经常碰面,两人也就熟悉了。有一天碰面后老樵夫对陈抟说:“深山中常有狼豹出入,看你很善良,但文弱体单,我愿将当地先辈祖传下的一套拳术招法传授于你;一则防身,二则对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也很有益处,你我有缘,不知你意如何?” 陈传听后甚喜,将老樵夫请到他隐居之处,以师礼相拜,请予传授。老樵夫也很高兴,从这天开始规定每晨向陈传传授拳法与练功于华山东峰上。 时间过的很快,陈传学武习拳已数月有余,他已基本掌握和熟练了。一天他向老樵夫说:“师父,你传授我的拳术叫什么名称?”老樵夫听后哈哈大笑的说:“先辈祖传未说拳名。今先生问及,我看你要立志修道成仙,说明已看破了红尘,但老夫乃是一凡夫俗子,红尘中一介百姓,也不想修道成仙,我给你教的拳路招法,实际上在我们当地就流行着。你问的好,此拳应叫何名?我看,既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民间还传为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红拳拳法 一要功夫二要拳,三要足手紧相连,手起脚不挪,止注打不着,脚起手不动,必定是大病。侧身换膀学的精,就是神仙也不中。打人如闪电,拔步如放箭。手去不显身形,显身形何为能。势势要亮,脚脚见将。身势如闪电,脚底如鱼窜。拔步如风,站步如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拳打势样招架。打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进步如鸡窜,出捶如放箭。高棚低压,里勾外挂,撑斩勾挎,高低上下。双手不离腔,你忙我不慌。扁身身法最为奇,脚眼手尖不可离。打拳不离三尖,脚尖、手尖、鼻尖。出捶先看肩膀动,眼尖手快耳听风。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得步忙进脚,打人如捏火。撑来换撑,斩来换斩。撑不动不撑,斩不动不斩。高如泰山,低如鸟雀。有膀却无膀,无膀却有膀。丁膀不见膀,手去复探膀。你斩我绽,你绽(注:绽陕西方言读can解开的意思)我闪。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腿要屈,后腿要直,步步着力,天下无敌。撑手带云手,打得天下无敌手,打如玄黄,小如猫。五法合一家,打人焉不发。眼与心合,项与肩合,肘与膝合,腰与腿合,脚与手和,气与力合。肩探捶攒,吸喉贯顶,翻臀折腰。一呼一吸,气如细丝,习气养身,穿肠过肚。五脏六腑,气串经络。行于丹田,左传右转。拧腰捩胯,通关利窍。挖心出捶,搓磨括打。下针为本,惜气养身。吸气之法,缩骨欠肩,搜肩探膀。顺人之劲,借人之力。撑捶不利离腔口,前手如推泰山,后手如拔虎尾。手法容易劲口难,离人一寸,打上有劲,离人远必定闪。前顶后挺,上不离胸膈,下不离带口,高不过眉,低不过肩。捶到临身躲,迅雷不及掩耳。转劲最为高,身法要逍遥。眼硬打的眼软,手快打的手慢。拳不离脚棍不离搠,拳打手指,枪扎步眼,眼观手脚定存亡。一要准,二要稳,三要欺心,四要狠。拳有千变万化,闪身脱化滑如鱼。一搬二扣三丁拐。 红拳十六字决意解 第一,“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乃是技击变化之源。要求习练者要明白“撑中有补,补中有撑”,“以撑换补,以补换撑;以补换补,以撑换撑”。“撑来换斩”总之是“撑”与“补”变化随情,紧密关联。何况在“撑补”中还带藏着巧妙的“劈斩”。仅就“撑”而言就有“单撑”、“双撑”、“紧撑”、“翻撑”以及“却地撑”、“转身撑”等之区别。红拳中的“撑”不是一般的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撑”,确实“撑”法之特令人钦佩,“撑”法之妙、意深无穷。 第二,“化身为奇”。 武林界均知,“拳家的身,贵如金”。红拳,特别重视“化身”的练习。讲究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在化身方面强调这两条:“身是一条线,不是一个面;侧变肩要活,肩活步为先”。拳法讲:“侧身换膀练得精,就是神仙也不中”讲究:“左非左,右非右,退又进,进有退,”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化身不仅使拳脚变化,进退相联,尤为可贵的是削弱对方之力,借力趁势取胜。故练红拳的主导思想不是以力拼力,以猛对猛,而讲究:“拳技功夫真,一巧破千斤”,要巧破千斤没有化身的本事就根本不行。要“化身”必须注重身法锻炼,以盘功练架的“弓步冲捶”而论要求是“侧身一条线,胸腹不全显”。红拳”中的套路“通臂拳”、“六合手”、“闪绽腾挪”等都是练身法而体现“化身为奇”的重要体现。 第三,“勾挂为能”。 “勾挂”也就是红拳里的“云手”,在红拳诸多套路中连接招式拳谱讲,“练好云手和抹手,打的天下无敌手”红拳突现出的特点是“轻”字,因而“勾挂”的手法才能表现出“轻”功的优势。在红拳的初级阶段,师传教导是要掌握:“高棚低压,里勾外挂”的技能。但到了高级训练中特别要求是:“高不棚,低不压;里不勾,外不挂,制敌取胜只一下。”这个秘诀是:“有影无影,见形变形,一势三翻,连环妙用。”什么是“勾”?什么是“挂”?“勾”中变招,“挂”必带卸,“勾挂”有高势低势之分,亦有单势、双势之分,但都在变化中应用。其能无穷。“红拳”中《子拳》套路“勾挂”之招最多,是体现“勾挂为能”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