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大臣和太监有什么区别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始就是打工仔,他没有资格要股份,因而太宗此言一出,他心里乖乖地明白了。而朱元璋和那些老兄弟不一样,他们都是在乱世中为了混口饭吃,以性命博前程,投入的都是相同的“血本”。无非在经营的过程中,朱元璋业绩更加突出,成了这一帮人的老大。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份产业名义上的董事长是小明王。突然有一天脱离了与小明王的君臣关系,朱元璋自己成了董事长,别的兄弟一下子成了他的高级打工仔。原来兄弟们拼死拼活把产业做大,都以为有自己的一份股,突然全姓朱了。朱元璋能不担心这些老兄弟有“非分之想”吗?

解读“狗烹定律”(2)

朱元璋创立明朝和刘邦与丰沛一带的兄弟创立汉朝非常相似。刘邦刚刚得江山后,还没有天下全姓刘的自觉,在宫殿里和老兄弟如在老家似地喝酒谈笑,叔孙通创建礼仪后,让他感觉到皇帝的威风。但大汉公司的产权还没有完全清晰,直到杀白马为盟,非刘姓不得为王的“铁律”出来后,公司才完全成了刘姓家族公司。《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可以反映历史上王朝的产权关系。刘备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开始合伙做买卖。割据西南成立王朝后,关、张依然把朝廷当成自家的,所以让他们远离成都镇守边州。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建国方针下,蜀汉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产权问题被搁置了。如果刘备能北伐成功,光复汉室,该如何处置这两位兄弟?诸葛亮才智比关、张强百倍,但他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职业经理人,蜀汉没有他的股份,刘备可以向他托孤。如果刘备死在关、张之前,他能向两位有蜀汉股权的弟弟托孤吗?

秦朝之前,周朝是封建诸姓的,诸侯王有周王同族,也有异族功臣。这倒像个大公司,分了很多子公司,在子公司里面诸侯王自己说了算,周王无非是总公司的法人代表而已。汉代消除异姓王以后,历代王朝基本上是独资公司,由皇帝说了算。即使是皇子封王,也是名义上的“独立董事”,很少有让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养自己的军队、设自己的官吏。汉代初期的“七国之乱”便是因为同姓的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股份,认为可以把自己那份做大,最后控股,自己当董事长。明朝从朱棣以诸侯王的身份控股后,便让同姓的王只享有董事的名义,而不给实际股份,更不让他们参与公司经营,避免靖难之变重演。清朝以一个跨国公司吞并本土公司后,开始让大功臣吴三桂等人享受股份,吴被封平西王并能养兵选官。但这个股份只能给吴三桂本人,算是个新旧公司交替的过渡性措施,如果想将股权传给子孙继承,董事长是不会同意的。“削藩”是必然的,大清朝只能是爱新觉罗氏的独资公司。所以袁世凯以小站练兵起家,手下有一帮如冯国璋、段祺瑞、曹锟这些小兄弟帮忙,能耍了大清,当了民国大总统。理论上民国是一个国有大公司,大家有份,所以手下的旧部愿意给这个大总统即民国的CEO效力,可是他一旦要复辟帝制,当洪宪皇帝,把江山传给袁克定这样的残疾人,冯国璋等老兄弟想法就不一样了。好不容易有了民国,和老大哥袁项城之间有总经理和其他高管的等级之分,可以接受,而将民国变成袁家的独资公司,继续伺候你家儿子,给小袁当臣子,这些老兄弟就有想法了。袁世凯复辟后,蔡锷西南举兵,只是个反袁的引子,真正给他致命一击的,是那些北洋系众大将的反对。

北洋系众将领的反对在情理之中,已经有比独资的家族公司更好的选择,如上市的股份公司,谁愿意把股份都交回去,再变成一家某个人控股的独资公司?这样的话,众功臣的安全更没有保证,很难说不会得到朱元璋手下的那些元勋的下场。

。。

叫花子的胃口越来越大(1)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这点老百姓都知道。叫花子当皇帝没什么稀奇的,在胜王败寇的中国古代,谁坐上金銮殿那把龙椅,就是受命于天,没谁不服气。比朱元璋早一千五百年的另一个和乞丐差不多的人——戍卒陈胜早就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凡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大富大贵后,就会有很多传说,证明他生来就不是等闲之物。比如汉高祖刘邦,《史记》说他妈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就是说刘邦不是他爹刘太公生的,难怪项羽要烹太公,他还说能否分一杯羹。《明史·太祖本纪》说朱元璋出身没有刘邦那样邪乎,至少不是人兽相交生出的真命天子,而确是他父亲朱世珍的儿子,但也有神迹,说元璋的母亲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在他少年时,就显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在小伙伴中很有威望,似乎他天生就能当领袖。据说他当了和尚后,云游天下,途中得病,有两个紫衣神仙跟着照顾,等他病好后就消失了。这类忽悠人的把戏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某些中国人还在玩,洪秀全大病一场就成了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

他小时候比别的孩子更调皮、更有主意应当不假,可非得说他从小就多么非同寻常,那是扯淡。所谓“贱时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一个人发达了,总能找出他少年时许多不平凡的事迹来,连一个从草根层走出来的富商,也会在自己的传记中,吹嘘青少年时种种比别人更高明更能吃苦的往事,何况一个得了天下的皇帝。

朱元璋在元末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年代,决定脱下袈裟穿战衣,冒着杀头的危险去投奔造反的部队,其实很偶然,取决于一卦。《明通鉴》记载,朱元璋二十五岁那年,正在皇觉寺当一个小沙弥,思量去他乡躲避战乱,在菩萨像面前占卜,决定去留的卦相都不吉利。留,留不得;躲,看来也无处躲。那么第三条道路是什么呢?朱元璋自言自语:“难道让我参加造反这样的大事吗?”再卜一卦,大吉。当晚,他便投奔了濠州郭子兴的义军。

老朱本来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可这一卦,促使他把身家性命拿出来做一场豪赌,结果赌出来国祚延续近三百年的大明朝。他买的彩票,中了大奖。

陈胜和一帮戍卒因为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服役地,按秦律只有死路一条,这些被逼上绝路的汉子只有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刘邦也差不多,亭长这样的基层官员当了多年,也就盼着混吃混活,揩点油养活老婆儿子。可秦朝末年,暴政对下层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逼得普通老百姓没法活了,连大多数小官吏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上峰命令刘邦押送一些人去外地服役,那时没有火车更没有高速公路,靠两条腿走路,误期是经常的,他面临和陈胜一样的命运,于是便带领这些人躲进芒砀山,瞅个机会造反了。

在古代中国,科场不得意的落第秀才很多,逼到悬崖上的百姓更多,但大多数可能像羊羔一样逆来顺受,要么死填沟壑,要么成了孔乙己。可其中有那么一小部分的人豁出去赌一下,就不得了,天下可能为之动荡。

这些人本来是为了活命,哪能想到自己成为帝王,成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然而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一个人的胃口是越撑越大的。就如一个乞丐,开始只想乞讨几个窝窝头,等到衣食不愁后,便自然想到盖个大宅院,娶个媳妇,过上仆从如云的生活。朱元璋当年去投奔郭子兴的心思大约也是这样,可后来觉得自己不比人差,举目一看,张士诚、陈友谅这些人不过如此,胃口也就大了,想鲸吞天下了。一则野史说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刚修好的宫殿里自言自语说:我朱重八原来只想乱世中有碗饭吃,没想到打下了这一片花花世界。说完抬头看见一个工匠正在梁上刷油漆,觉得失言的皇帝决定把工匠叫下来灭口,可怎样叫工匠就是不理睬,最后让人把他拽了下来。——原来那个工匠急中生智,假装自己是个聋哑人,逃过了一劫。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叫花子的胃口越来越大(2)

后来的人只看到刘邦、朱元璋这种绝处逢生而且得了江山的人,他们的成功和个人的本事、眼光息息相关,也有许多偶然的因素。而大部分拿身家性命去赌的,多是血本无归,这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和现在买彩票一样,大伙儿只注意那个中头奖的人,可多数人买了彩票,连个末奖也没捞着。

打江山也好,做企业也好,这种因为绝地反击而成功的,会带来不小的副作用。他们是赌成功的,那种穷人乍富的心理往往决定他们时刻担心到手的财富丢失掉,也决定他们更依赖于赌一把的路径,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政权和企业的运作非理性的程度更大,很难走上健康的循环。

皇帝为什么善待厨师

洪武帝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凤阳祖陵后,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知道了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二十三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

这番话颇值得玩味。不是太祖仁义,杀功臣毫不手软的皇帝哪有什么仁义?只是手下的将帅所图者大,要封妻荫子,要开府建衙,用现在的话来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所图者大,必须要忍人所不能忍。而且跟着老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帅,没有谁是省油的灯,都是些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主,当然要恩威并施。而厨师独掌自己的饮食,就是个手艺人,虽然也有君臣之分,但更多的是资方和雇佣的工人关系,图的是一份丰厚的薪水,以及额外的赏赐,顶多是告老还乡时给一个虚衔。厨师只管做菜不觊觎实际权力,作为帝王没必要对人家那样严酷。

大部分开国帝王没有成功前,能和战友一起称兄道弟,彼此间有友谊。可一得天下只有君臣之分了,安能和文臣武将有友谊?因为友谊意味着平等,一旦成为君臣,只有“宠幸”和“疏远”的不平等关系,严子陵不应光武之召当一个高官,而是回家垂钓,他便可以和皇帝同榻而卧,保留一份较为独立的尊严。李泌对唐肃宗,方苞对康熙,都是布衣出相,不要编制内的宰相名分,他们这样做能最大限度避免体制内君臣的尊卑关系,说白了,这是给皇帝帮忙而非臣子对帝王尽本分。

历代帝王为了驾驭手下的大臣,琢磨出很多办法,有明太祖这样找个理由诛杀的,也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 一句话,软办法也好硬办法也好,都是为了提防那些替自己打江山的能臣有二心。而对身边的仆人,大多和洪武一样,恩宠有加。这就是帝王之术。项羽有妇人之仁,对普通士兵的伤痛格外忧心,可不能给身边文武僚属想要的东西,所以韩信这样的人去楚就汉。而刘邦是个没教养的流氓,年轻人偷鸡摸狗的事情没少干,见了慕名而来的文士,张开大腿大咧咧坐着迎接。可他知道这些文臣武将想要什么,便用“功名”、“爵位”的狗骨头哄着他们好好干活。

朱元璋善待厨师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侍食、侍寝之人,离自己太近,帝王的吃喝拉撒和常人无异,他能运筹帷幄,可日常生活离不开这些人,对自己肉体能直接威胁的往往是这样能接近自己的人,因此必须笼络,否则厨师想办法整你,你防不胜防。

儿时在乡下听老人讲,过去的地主在农忙时雇短工给自己收割,让他们吃得不错,而让自己的妻子儿女吃粗粮。看上去对别人比对自己的人好,地主似乎很仁义,仔细分析则不然。自己财产妻儿有份,可以享用继承,因此他们有勤俭节约的义务,节省下的钱他们也有份。而雇工纯是拿钱干活,财产增益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他们仅仅出卖劳动力。因而要让他们卖力气干活,就不能怠慢,否则人家可能趁东家不注意,给你偷工减料。

我以上说的是安于本分的侍食、侍寝之人,那些不安本分贴近权力拥有者的人,一旦动了政治上的念头,后果更可怕。如古之皇帝的太监弄起权力来,政权框架内预设的制约机制,如对文武大臣准备的监察制度,对这些人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他们名分上只是皇帝生活上的仆人,不在名列朝班的大臣之内,而实际权力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不断扩大。因而就不奇怪了,洪武生前最怕太监专权,搞了许多防范措施,甚至选用的生活上的仆人大多是文盲,可禁不住他死后的大明成为历史上阉祸最厉害的朝代。——无他,帝国专制使然!

收养义子是很划算的买卖(1)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保大隋江山的靠山王杨林,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武艺,而是他广收义子。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是可造之材,就将他收为义子。连后来大唐功臣秦琼也做过他的十三太保。

我们去关帝庙,会看到关帝塑像背后站立的两员大将,一个是贴身保镖周仓,一个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这儿子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地义军将领有收养义子的习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见诸史册的不下十余人,如沐英、李文忠、平安、何文辉、朱文刚、朱文逊、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朱元璋最有名的两个义子,一个是外甥李文忠,一个是世代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朱元璋从皇觉寺出来造反,是做提着脑袋吃饭的勾当。家中亲人的死活也没法顾及。在天灾加兵祸的时代,朱家的兄弟姐妹差不多死光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已经自领一军、羽翼丰满了,那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他的姐姐、哥哥都死了,两个孩子能找到手握兵柄的亲人,便有了活下来的希望了。当时外甥十四岁了,连个大名都没有,大家叫“保儿”,他牵着朱元璋的衣服玩耍——大概怕这个舅舅走掉了吧。一向严酷冷漠的朱元璋也感叹道:“外甥见舅如见母也!”战争年代正需用人,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回来,自然会加以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古代的将帅大多喜欢收养义子。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是靠血亲或姻亲维系的。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就更为重要,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自己的儿子是最放心的。可是一个人生育能力有限,就是广纳妻妾,也不可能太多,而且不可能一一养活。朱元璋生了几十个儿子,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尤其是军旅中,死人的事情是常有的,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老爸有点于心不忍。乱世用“物竞天择”的规律给筛选一遍,而那些乱世中能幸存的孤儿呢,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成担当一方大任的将军。他们父母早亡,四处流浪,只求能有口饭吃,苟全性命而已。又因为受尽了颠沛与欺凌,对别人给的恩惠格外感念。一旦被某个头领收为义子,大多会誓死效忠。后人评价元末头领广收义子,是“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