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陈振华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尽可能在半年之内,把这八万多支废旧、毁坏的枪支枪械全部维修完毕,从而用来武装整个独立团、三八六旅的官兵,乃至整个晋中地区的八路军战士。
大家深知任务艰巨,但在陈振华的带领下,在每天的伙食和奖励激励下,每个人都充满了信心和决心,誓要完成这一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任务。
在维修火炮的过程中,陈振华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专业与专注,他先是围着那门81毫米的迫击炮缓缓踱步,目光如鹰隼般犀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
他的眼神在炮管、炮架、炮座之间来回移动,仿佛在审视一件绝世珍宝。当他的目光停留在炮管上时,他会伸出一只手,轻轻地触摸着炮管的表面,感受着哪怕是最微小的不平整。
他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凝重,仿佛在思考着如何解决这微小的瑕疵,他的手指如同最灵敏的探测器,能够感知到常人难以察觉的问题。
一旦发现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凹陷或者划痕,他的嘴唇紧抿,神情变得更加严肃。接着,他会拿来专门的测量工具,仔细地测量炮管的内径和外径,记录下每一个数据,然后与标准参数进行比对。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测量工具上的刻度,眼神专注而坚定,额头上也不自觉地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如果发现偏差超出了允许的范围,他会毫不犹豫地开始修复工作。
他先将炮管固定在特制的夹具上,然后拿起锉刀,一下一下地锉削着不平整的地方,每一次锉削,他的动作都沉稳而有力,同时又充满了控制。
锉刀与炮管接触时发出的“呲呲”声,在安静的车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此时的陈振华,紧咬着牙关,腮帮子微微鼓起,眼神中满是执着和认真。
在处理炮架的问题时,陈振华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他会仔细检查每一个焊接点,查看是否有裂缝或者松动的迹象。
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缝,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隐患,如果发现问题,他会先使用砂轮机将焊接点周围打磨干净,然后拿起电焊枪,戴上护目镜,开始进行重新焊接。
电焊枪发出的耀眼光芒和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但陈振华丝毫不受影响,他的目光始终紧紧地盯着焊接点,确保每一个焊点都牢固可靠。
他的脸上被电焊的光芒映照得忽明忽暗,可他的神情却始终专注如一,对于炮座的维修,陈振华同样一丝不苟。
他会将炮座拆卸下来,仔细检查轮轴和炮座的磨损情况,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丝磨损的痕迹。
如果发现磨损严重,他会更换新的零件,并对轮轴进行润滑处理,在安装炮座时,他会使用扭矩扳手,按照规定的扭矩值拧紧每一颗螺丝,确保炮轮安装的精度和稳定性。
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但他只是随手用袖子一擦,便继续投入到工作中,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懈怠。
在整个维修过程中,陈振华还会不时地停下来,用干净的抹布擦拭掉手上的油污和汗水,然后再次投入到工作中,他的眼神始终专注而坚定,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这门待修复的火炮。
半个月的时光匆匆而过,陈振华在周卫国派人再三请求之下,终于踏上了返回平顺县大刘庄的路途,要知道,这里乃是独立团的团部所在地。
此时的陈振华,刚刚完成最后一批手头的枪械和火炮维修工作,他马不停蹄地赶回独立团的营地,只因这段时间里,独立团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变化。
通过副团长周卫国的汇报,以及孔捷、李云龙等人的辛勤努力,在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里,独立团共从周围招收了800多名八路军新兵战士,这一成果让众人都倍感惊喜。
毕竟,加上原本的200名独立团官兵,如今整个独立团的团队规模已接近1000人,虽说距离一个加强团的规模尚有差距,但也已初具一个团的规模。而这,正是陈振华此前定下的招募八路军新兵的第一阶段目标。
周卫国派人请求陈振华返回独立团驻地,是为了共同商议后续的诸多事宜,此时正值一月底,随着大量兵工厂第二批和第三批人员的陆续抵达,整个兵工厂的1000多名技术人员,已基本抵达到了独立团的驻地。
这一消息让陈振华兴奋不已,他几乎将全部的力量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与打造中,以及对兵工厂人员的安置工作上,如此一来,对于独立团官兵的招募以及训练工作,就有些漠不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