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广东九章医药有限公司药店营业员工资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这也令我想起了自己亲身接触的广东人物,一听发言就敢约大型书稿《中国鲁迅学通史》的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审卢家明,敢负责任、立即拍板支持的卢锡明社长、曾宪志总编辑,和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编辑、校对们……第一卷校核完毕,18天之后,家明利用到北戴河开会、在北京倒车的机会,把装帧精美的大书像变戏法一样送到我眼前的情景,都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得不叹服广东人的魄力和效率!

广东人,真是不简单!

三、想写一部《岭南文学史》

2004年1月赴广州参加《中国鲁迅学通史》获奖座谈会,与黄树森、卢家明先生面晤聚餐,开怀畅饮,亲切放谈。家明奉卢社之命,要我策划选题。看到黄先生潇洒之风姿,我忽然想到一个题目:《岭南文学史》以随笔式的诗性文字描述岭南自古至今的文学发展史。读了《广东九章》之后,这种想法更其强烈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张梦阳:《广东九章》三题(2)

是的。广东的文学真是灿若星河,且不说古代,就从近现代说起,打出“诗界革命”大旗的黄遵宪,新派武侠小说界的大侠金庸、梁羽生,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秦牧的哲理散文,欧阳山的《三家巷》,高行健的现代小说和理论,自古延续至今的粤东诗风……怪不得京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黄修己、王富仁、刘纳、朱寿桐等等纷纷南下!而目前活跃于京城的中国现代文学学人杨义、陈平原、温儒敏等等,又多是粤籍!如以岭南画派式的柔细、舒展、从容之笔,娓娓写来,该是多么诱人?

如写,也像《广东九章》那样,效法屈赋的九章体,架构九编,编下分九章,章下分九节,九九九下来,共八十一章,七百二十九节。

鸣呼,吾能写出乎?年过花甲,诸事缠身,恐难如愿。

而广东岭南,人才济济,定会有才人写出也!

吾心安矣。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郭冰茹:广东文化的生动书写

——读黄树森主编之《广东九章》

郭冰茹

(中山大学中文系)

对于一个移民广州,又以阅读为职业的人来说,广州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爱她是因为她宽容,开放,即使你不会说广州话,甚至听不利落广州话,你仍然可以在这座城市里若无其事地生存。恨她是因为她太现实,太紧张,大街小巷里的滚滚车轮让你没工夫停下匆匆的脚步,潜心去品味积淀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深厚底蕴。这也许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异口同声地说广东是经济大省,却同时也是文化沙漠的原因。然而,新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黄树森先生主编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却为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学习和工作着的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广东,了解广东文化的契机。

诚如编者所言,“博洽群籍、纵考今古”方选辑成了这本《广东九章》,选本从选自《汉书》的赵佗《报文帝书》这一目前所能看到的岭南最早的文献,到节选于2004年香港《港人》杂志上何博传《珠三角与长三角优劣论》,文献纵横二千多年;从书、序、传记、现代散文随笔到民歌、俗语、演讲辞、学术论文,涉及诸多个文体,文献涉猎之博令人称道。而面对这卷帙浩繁的文献材料,面对经典大家或褒或贬得不同言辞,编者的态度又是公允而客观的,选本即收录了梁启超、孙中山、陈寅恪等人对广东的赞誉,也不讳言苏曼殊、胡适、钟敬文等对广东的微词,文献编选之兼容也令人感佩。更具匠心的是编者往往根据文章的内容随感而发,看似信手拈来,只言片语,却体现出他们对广东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反思。例如在辑录鲁迅《中山大学开学致语》时,编者写道:“鲁迅指出,革命的后方便成为懒人享福的地方,真是一针见血。广东在20世纪初期的革命年代曾经生气勃勃,但后来就逐渐落伍了。广东在20世纪末期的改革年代曾经奋发有力,但后来会不会变承懒人享福的地方呢?鲁迅的警告值得广东深思。”

《广东九章》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这不仅因为这片土地本身就是立体的,###的,众说纷纭的,而且也因为经典大家为广东留下的文字也是个人性的,是他们对广东、广东人、广东精神、广东文化的自我感悟。因而面对这些文字,编者首先依据自己对广东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将他们分门别类至于九个话题之下:如充满争议的广东映像、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独步中原的千古文章、引领时代的潮流先锋、风范垂成的文化名人、慷慨多气的革命精神、传奇惊艳的旧日时尚、清丽俊秀山水风光、以及生猛鲜活的经济走势等诸多方面。然后附以作者简介、相关注释、经典章句摘录、编辑随手点评,这样的编辑方式不仅补充了背景知识,增强读者对文章的了解,而且拓展了全书的信息量。除此之外,《广东九章》还附上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照片,有作家像、风物照、影印的绘画、砖雕、出入文物、作家手记、出版物、地图、邮票、广告画、印章等等,图文并茂,成为对广东文化最好的读解。

时下,很多学者都指出广东需要认真考虑自身的文化建设,广东人也在为把广东建设成文化大省而努力,《广东九章》作为广东文化的生动书写正是这条建设之路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步。

李凤亮:广东的自信与自省(1)

李凤亮

(暨南大学中文系)

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叫《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引来描述今日南粤,问“广东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大体也是可以的。为何要这样说呢?这十年来,我参加了广东大大小小几十场研讨会,很多研讨最后都会归结到一个问题:有无岭南文化;如果有,价值何在?这个“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反思背后的心理背景。换句话说,这种文化焦虑感反映出广东人的文化自信心有所不足。而在我看来,广东人这种文化自信的弱化,主要尚不是因为自身有什么薄弱,而是来自一种中原文化的歧视与挤压。除了古来即有的蛮荒、瘴疠印象,近三十年来,广东(连带香港)更常被指责为“文化沙漠”。文化有趣味之别,而无高低之分,因此我向来对“文化沙漠”这样的字眼十分反感。细细分析这种“中原文化中心论”,不难发现它的核心,正是儒家“重义轻利”的念头——一个人富了,他必定“不仁”;一个地方富裕了,肯定与文化“绝缘”。这种想法看来可笑,但时至今日,却还很有市场。广东的“文化人”(包括不少外地来广东的“新客家”)这些年来一直在纠正人们的这种误解。当我在新年之际拿到黄树森先生主编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时,我觉得这种纠正误解的努力跃升到了一个很坚实的平台。

广东人其实不乏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当下生活务实的认知与倾情的投入之中的,这种认知与投入,我称之为“现实伦理”。广东人日子过得好(当然也还有穷乡僻壤),这本身没什么错。假如一个人因为日子过得清贫便说自己有文化,像孔乙己那样说自己“君子固穷”,那我认为不是变态,便是虚伪。广东人的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双手打拼来的。在广东文化的“三元结构”中,广府人的“马死落地行”、潮汕人的“爱拼才会赢”,都是地道的南粤精神的写照,映照出岭南人的“雄强”;而客家人的“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虽不是广东本土的,却也打上了深深的岭南印记。广东人的自信,还建立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上。走过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人,会一致感到最不排外的可能就是广州。虽然广东话叫人头疼,但广东人其实不难相处;虽然工作在广东时有压力,但生活中处处又流淌着轻松;广东老板有时宁愿聘用“有料”的外乡人,也不用自己的亲戚,这也反映出一种基于“现实伦理”之上的开放心态。务实、雄强、博大,这确是广东人的性格,也造就了广东人有史以来的许多慷慨悲歌。从《广东九章》一书的章节名称,你就能猜想广东人的丰富故事——“奇崛的生态圈”、“文化的基因谱”、“潮流的风向标”、“耀眼的星光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