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 > 第21部分(第1页)

第21部分(第1页)

甘露三年(258年)春,正月,文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诞不听,诞、钦本不和睦,先以诡计苟合,事急转相猜疑,诞遂杀钦。钦子鸯、虎踰城投司马昭。昭不杀而赦之,使将数百骑巡行城外,呼曰:“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城内军民闻之,皆大欢喜。司马昭亲自临围,挥军四面进攻,同时鼓譟登城。二月乙酉,城破。诞窘急,单马将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将军胡奋部兵击斩之,夷其三族。

司马氏之消灭反对派的各种反抗,尤其平定诸葛诞之役,显示其军事实力和谋略,远远胜过诸对手。因而司马氏之代魏与灭蜀、吴,已成为不可扭转之势。

一、蒋琬、费祎相继执政

(1)魏延与杨仪的讧斗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病故,立即发生了其部下两个文武大员杨仪与魏延争权讧斗的事件。魏延在跟随刘备攻取益州、汉中时,屡立战功,受到刘备赏识。刘备称汉中王后,将返成都,要物色一员重将以镇汉川,众人以为张飞素有骁勇之名,又和刘备关系密切,必然会被选中;张飞也以心自许。可是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都很惊讶!后来诸葛亮北伐时,曾令魏延别领一军,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次年,延又与高翔、吴班大破司马懿亲自率领的军队,获甲首三千级,迫使懿还保营,说明延确实是很能打仗的。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仍以魏延为先锋,在亮大营前十里驻扎。延既勇猛,又善抚养士卒,可是性情高傲,同僚对他都很容让,只有丞相长史杨仪不买他的帐,魏延对此十分恼火,有时持刀威胁杨仪,使仪“泣涕横集”。杨仪颇有才干,善于筹算粮饷,既敏捷、又准确,但秉性狭傲,不能容人。诸葛亮对两人的文武才干颇为器重,不忍有所偏废。杨、魏不和之事,连孙权都知道。孙权早就预料,若一朝无诸葛亮,杨、魏二人必为祸乱。诸葛亮临死前,也预料及此,特地同杨仪、费祎、姜维等商定身后退军节度事,“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死,杨仪等准备按亮成规,诸营相次退军。魏延听说大为恼怒,趁杨仪等尚未动身时,自己率军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上表指控对方叛逆。魏延行至南谷口,返身与杨仪等军交战。仪令王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说:“丞相刚死,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不肯为之卖命,皆四散奔走。延独自携子数人亡奔汉中,被马岱追及斩首。杨仪竟“夷延三族”。由上可知,延虽很能打仗,但骄傲过分;杨仪虽很有才干,但狷狭太甚,二人都没有当辅政大臣的条件。

(2)蒋琬继诸葛亮辅政 蒋琬,字公琰,荆州零陵郡湘乡县人。蒋琬以州书佐随刘备入蜀,初为广都长。刘备到广都视察,见琬政事不理,时又沈醉。怒而将戮之。诸葛亮替琬解释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备虽未加罪于琬,还是免了他的官。诸葛亮辅政之后,辟琬为东曹掾,典管选举。建兴五年(227年),亮出驻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留统丞相府事。建兴八年(230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常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亮曾秘密给后主上表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卷40《杨仪传》言:“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不久,琬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时新丧主帅,远近危竦,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二年(239年)琬进位为大司马。

大司马府东曹掾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谈论,常不应答。有人对琬说:“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又督农杨敏曾毁谤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蒋琬,主管官吏请推治杨敏,琬曰:“我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管官吏又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后杨敏因事被捕入狱,众人认为蒋琬不会饶恕他,可是蒋琬心无介蒂,杨敏得免重罪,蒋琬对僚属忠厚宽容,于此可见。

蒋琬以为昔诸葛亮屡出秦川,道险运艰,未得成功,不如沿汉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顺水袭魏之魏兴、上庸二郡。“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琬遂作罢。

琬与费祎等商议,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谋袭取凉州。又以涪(今四川绵阳市)水陆四通,若东北有急,从涪可以奔往接应。延熙六年(243年),蒋琬自汉中还驻涪,琬素有疾,至延熙九年(246年),病势转剧,遂卒。

(3)费祎的政绩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郡人,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乃益州牧刘璋之母。刘璋遣使迎伯仁,伯仁将祎入蜀,正赶上刘备定益州,祎遂在蜀为官。刘备称帝后,祎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后主即位,祎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外逢迎,年位多在祎上,而亮特命祎与己同车,因此众人对祎无不另眼相看。亮以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孙权一向喜欢戏谑使臣,吴臣诸葛恪、羊衜等又博学善辩,论难不已,祎辞顺理正,终不能屈。孙权对祎颇为器重,对祎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汉朝,恐不能数来也”。因祎奉使称旨,故多次至吴。建兴八年(230年),祎由参军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魏延与杨仪相憎,祎常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延、仪各尽其用,亦祎居中调解之力。蒋琬体素多病,令祎代为尚书令,延熙六年(243年),晋升大将军。

延熙七年(244年),魏大将军曹爽等发卒十余万,自骆谷进向汉中。时大司马蒋琬率重兵驻涪,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皆恐,欲守城不出,以待涪援兵。但镇北大将军、统守汉中的王平主张派护军刘敏等往兴势拒敌。于是刘敏统帅所领往据兴势,多张旗帜,绵亘百余里。次月,费祎督诸军救汉中。曹爽等在兴势受阻,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涪军及费祎军继至。五月,曹爽等引军还,费祎进据三岺以截爽。爽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

由上役看来,当初蒋琬率兵屯涪,是距离前线太远了。所以后主延熙八年(245年)十二月,费祎又到汉中行围守。

费祎当国功名,大致与蒋琬相仿佛,从琬到祎,虽经常不在成都,但军国大事,庆赏刑罚,都需经过他们同意,然后始能颁布施行,权限是极大的。

祎性“宽济而博爱”,这种性格,能得众心,是其优点,但疏于防范,也是欠缺。延熙十六年(253年),岁首,祎与僚属举行大会,饮宴之间,魏降人郭循趁祎欢饮沈醉,以刀刺杀祎。祎素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二、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

(1)姜维北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原为州、郡吏。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军向祁山,天水太守马遵惶惧逃走,保守上邽。姜维等闻讯,追赶太守,太守关闭城门不纳。维等还冀,亦遭拒绝。于是维等乃降于诸葛亮。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字)、季常(马良字)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赡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说明诸葛亮对姜维极为器重,并准备把他培养成栋梁大材。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延熙元年(238年),维随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琬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延熙十年(247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维自以熟悉西方风俗,又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屡求发动大军出击,费祎则比较持重,对维常加以节制,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死前,姜维终未能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曹魏的战争。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死后,姜维行动有较大的自由,常出动数万之众北击。次年,维再出陇西,破魏将徐质,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延熙十八年(255年),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经退守狄道城,维围之,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维退住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年),维升任大将军,更整勒人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于上邽。济失期不至,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今甘肃天水市东南),士兵星散,死者甚众。众庶因此怨望,而陇以西亦骚动不安。

延熙二十年(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关中兵部分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岺(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五十里)。时长城(在沈岺北)积谷甚多而守兵少,闻维将至,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皆屯守长城。维数挑战,望、艾不出。景耀元年(258年),维闻诸葛诞败,乃还成都。

自从刘备留魏延镇汉中以来,皆实兵外围以御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扜拒曹爽,皆承此制。姜维以为“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重关头镇守以扜之,令游军旁出,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运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于是令督汉中胡济退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资治通鉴》卷7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注云:“姜维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书此为亡蜀张本。”按姜维这种御敌办法,遇小敌尚可,若遇强大数倍之敌前来,使其得入平地,何啻放虎出山!姜维以区区之蜀,竟敢如此冒险,诚非稳妥之计。

(2)蜀汉的灭亡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陈寿评二人的政绩说:“蒋琬方整有成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在当时鼎立的三个国家中,蜀汉最为弱小,蒋琬、费祎二人虽无赫赫之功,但能够安稳地保住基业,说明诸葛亮挑选的接替人还是不错的。蜀汉的柱石大臣除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以外,还有董允。常璩《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把以上诸葛亮等四人号为“四相”,也称“四英”。诸葛亮时,把宫中府中视同一体,诸葛亮死后,宫、府之事由蒋、费、董三人共同管理,他们合作得很好,三人都是诸葛亮精心挑选与培植的辅政大臣。董允,父和,曾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后主时,迁黄门侍郎。亮北伐,允主持宫省之事,统宿卫亲兵,掌管献可替否,很能匡救补缺。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时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已具备,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益严惮之。后主所爱宦人黄皓,善于迎合主意,允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年),允以侍中守尚书令。延熙九年(246年),允与蒋琬病故,尚书吕乂代允为尚书令,侍中缺由陈祗填补。吕乂“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陈祗为人,“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与黄皓相表里,深受后主信爱,权重于维。景耀元年(258年)祗死,后主以尚书仆射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景耀四年(261年),后主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卫将军,共平尚书事。自陈祗死后,黄皓操纵国事,董厥、诸葛瞻皆不能矫正。于是蜀政益坏。这时孙权使薛珝聘于蜀,珝归后,孙权问蜀政得失,珝对曰:“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蜀政之坏,由于后主愚暗,黄皓窃权,投机嗜利士人依附黄皓。皓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令宇掌握军权。姜维知之,给后主说:“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后主今皓诣维陈谢,维疑惧,因求种麦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不敢还成都。

这时蜀吴二国政治都很腐朽,内部矛盾重重。魏国在司马氏统治下,虽然屡起内争,但国力强盛,人才不减于昔。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冬,司马昭欲大举伐蜀,先告谕众人说:“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次年,令钟会都督关中。

同年(蜀景耀六年),姜维上表于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左右车骑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又叫关城,即今陕西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南倚鸡公山,北靠嘉陵江,为当时从汉中入蜀正道)及阴平之桥头(桥头在白龙江与白水江汇合处,即今甘肃文县之玉垒关),以防未然。”但“黄皓信巫鬼,谓敌终不自致,启汉主寝其事,群臣莫知”。

次年(263年)夏,司马昭大举伐蜀,“遣征西将军邓艾督三万余人自狄道趣甘松(在沓中西,今甘南州选部县东南)、沓中,以连缀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三万余人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趣汉中。以廷尉卫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

蜀汉闻魏军将至,始遣廖化将兵诣沓中为姜维继援,张翼、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为诸围外助。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二城各有兵五千人。所以当钟会的军队进到汉中时,并未遇到抵抗。九月,钟会使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乐城;护军荀恺围汉城。会率大军直趣阳安口,使护军胡烈为前锋,攻关口。蜀关口守将傅佥、蒋舒两人不和,蒋舒诡称出城杀敌,傅佥信以为真,既未阻拦,也未设防。舒率其众出城后,直奔胡烈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格斗而死。关口既下,钟会大军长驱而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