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氏集团那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专注。陆氏集团和宏宇科技的法务团队成员们正围坐在巨大的会议桌旁,他们面前摆放着厚厚的一沓文件,正是此次收购所涉及的合同草案。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文件上,却无法缓解此刻紧张的氛围。
陆氏集团的法务主管张华,一位年约四十、目光锐利的资深律师,率先打破了沉默:“各位,今天我们聚在这里,是为了对这份至关重要的合同进行严谨的法律条款审核。这关系到我们双方公司的重大利益,容不得半点马虎。”
张华的话音刚落,宏宇科技的法务代表李娜,一位三十出头、思维敏捷的女律师紧接着说道:“没错,张主管。我们宏宇科技也深知此次审核的重要性,定会全力以赴。”
张华微微点头,然后翻开合同,开始了细致的解读:“首先,我们来看资产转移这一部分。根据合同,宏宇科技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正在进行中的研发项目,都将完整地转移至陆氏集团。这里面,无形资产的界定和评估就显得尤为关键。”
李娜认真倾听着,不时低头做着笔记,然后回应道:“张主管,宏宇科技在无形资产方面,特别是一些自主研发的技术专利和软件着作权,其价值评估需要有明确且合理的标准。”
张华认可地点了点头:“这一点我同意。我们需要请专业的评估机构来进行公正的评估,确保双方对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有清晰的认知。”
此时,陆氏集团的年轻法务助理小王提出了疑问:“那如果评估结果与双方预期有较大差距,该如何处理呢?”
宏宇科技的资深法务顾问老张说道:“这就需要在合同中提前约定好调整机制,比如重新评估或者协商解决。”
张华赞同道:“老张说得对。我们不能让这种不确定性影响到收购的进程。”
接下来,他们又深入探讨了固定资产的盘点和转移方式。
张华指着合同中的条款说道:“对于固定资产,我们要明确每一项资产的状况、位置和价值,确保在转移过程中没有遗漏和损坏。”
李娜补充道:“而且,对于一些特殊的固定资产,比如大型设备,还需要考虑运输和安装的费用及责任归属。”
双方就固定资产的转移细节讨论了许久,从设备的运输保险到安装调试的责任划分,都一一进行了明确。
随后,话题转向了正在进行中的研发项目。
张华神色严肃地说:“这些未完成的研发项目,其进度、技术难点和潜在风险都需要详细披露。陆氏集团接手后,需要对项目的后续投入和预期收益有准确的判断。”
李娜回应道:“我们宏宇科技会提供最详尽的项目资料,但陆氏集团在接手后,也需要尊重原有的研发思路和计划,避免因过度干预而影响项目的成功推进。”
双方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陆氏集团认为,接手后有权根据市场变化和公司战略对研发项目进行调整;而宏宇科技则坚持,原有的研发方向是经过充分论证的,轻易改变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经过数小时的争论,双方最终达成了妥协:陆氏集团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研发项目进行优化,但必须与宏宇科技的技术团队充分沟通和协商。
紧接着,他们开始审核员工安置的条款。
张华说道:“关于员工安置,合同中规定陆氏集团将接收宏宇科技的大部分员工。但对于员工的岗位安排、薪酬调整和福利保障,需要更加具体和明确的约定。”
李娜说道:“我们宏宇科技的员工在公司多年,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希望陆氏集团能够在岗位安排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薪酬和福利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稳定。”
陆氏集团的人力资源经理刘女士说道:“我们会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公司的需求进行岗位安排,但在薪酬调整方面,可能会根据新的岗位和绩效进行相应的变动。”
宏宇科技的员工代表小李忍不住说道:“那如果薪酬降低了,员工的权益怎么保障?”
刘女士解释道:“我们会有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只要员工表现出色,薪酬是有上升空间的。但对于确实因岗位调整导致薪酬降低的情况,我们会考虑给予一定的过渡性补偿。”
双方就薪酬调整和补偿的标准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宏宇科技提出,以员工过去半年的平均薪酬为基准,降低幅度超过一定比例时给予补偿;陆氏集团则认为应以过去一年的平均薪酬为参考,且补偿比例需要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行情来确定。
经过反复的协商和计算,最终双方确定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薪酬调整和补偿方案:以员工过去一年的平均薪酬为基准,降低幅度超过10%时,给予相当于降低部分50%的一次性补偿,补偿在员工到岗后的第一个月发放。
在讨论保密条款时,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张华说道:“保密条款至关重要。宏宇科技的商业机密、客户信息、技术资料等,在收购后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
李娜点头表示同意:“没错,这些信息是宏宇科技多年积累的宝贵资产。我们希望保密期限至少为五年,且对于违反保密条款的处罚要足够严厉。”
陆氏集团的商务经理陈先生提出:“五年的保密期限是否过长?考虑到行业的发展和信息的更新换代,三年可能更为合适。”
宏宇科技的市场部经理赵先生反驳道:“有些商业机密的价值是长期的,三年时间太短,无法充分保障公司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