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权威、美国圣迭戈大学管理学教授斯蒂芬&;#8226;P&;#8226;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根据研究,发现七种权术。
(1)论理:根据事实和资料,表达合乎理性的意见;
(2)逢迎:在提出要求前,先利用奉承的方式表示友善,并透露谦卑的一面;
(3)联盟:获得组织中他人的支持,以拥护其要求;
(4)谈判:藉由利益交换的手段来协商;
(5)独断:采用直接而强硬的方式;
(6)高层权威:获得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7)威胁利诱:运用奖赏或惩罚来迫使对方就范。 。。
【政治行为】
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中的政治行为是“那些非员工本身职责所需从事的,却足以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内有利与不利事物的分配的活动”。
也有学者进一步解释说,政治行为是指在情况不确定、有利害关系的资源大量缺乏、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或介入团体势均力敌时,组织成员运用某种策略或手段,以争取、提升或维持权力、地位及其它资源,或企图影响组织中利害相关事务的分配情形,从而得到其所期望的结果,此种行为有时会损及组织其它成员的利益。
在中国,习惯将政治行为称为“玩弄权术”、“搞办公室政治”。
助长政治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大类。
1、个人因素
(1)个性特征。具有高度自我监督、内控型性格、冒险倾向、及高度权力需求的人,较可能从事政治行为;
(2)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主义。信仰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思想的人,会将他人视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因此,会设法操纵他人。马基雅维利的信仰者大多具有这样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上使用欺诈和策术,对他人的性情持讥讽的观点,忽略传统的道德。他们相信,操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讲他们喜欢听的话,任何完全信任他人的人是在自找麻烦,除非对己有利否则不要向任何人说明做某事的理由,谄媚、奉承重要的人是聪明的做法。
(3)成功期望。如果认为采用政治行为取得成功的概率要大,就有可能冒险实行政治行为。
2、组织因素
(1)模糊的目标。当组织的目标模糊时,组织成员易于组织目标的掩护下追求个人的私利,因此,模糊的目标正是为政治行为提供一个活动场所;
(2)资源的稀少。当组织的资源短少时,就必须对分配做出决定,组织成员为获取自己认为应得的或需求的资源,政治行为自然就会出现;
(3)组织或环境的变迁。当组织内部或外部环境发生改变,使情势变得较为复杂时,因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个体或群体为求某种必定的结果必会从事某种政治行为;
(4)非预先规划或非程序化的决策。由于该类作决定的情境会产生模糊的状况,因此,也提供组织成员从事政治行为的机会;
(5)组织成员角色模糊。当组织成员的角色模糊时,即代表他的工作行为或内容未受到明确的规范,因此,成员从事政治行为时,其范围与性质受到的限制较少;
(6)组织成员压力较大。当组织要求成员的绩效太高时,成员为求达成绩效,可能就必需采取政治行为,否则无法达成组织的要求;
(7)绩效考评制度不明确。当组织的绩效制度不易做到客观时,成员愈有可能进行政治行为,因为主观的考评会产生模糊感。另外,如果采用单一的考评标准,则易出现鼓励成员往考评导向的方面去表现,而忽略其它重要的职责。又如考评的时间间隔拉得太长,则成员就愈不必为其政治行为负责;
(8)强调零和的竞争。所由零和的竞争是指,总数不变,有人拿得多,必有人拿得少,就是“我赢则你必输”或“你赢则我必输”的情形,在这种组织文化中,鼓励成员彼此竞争,以打败别人来突显自己,因此,极易产生政治行为。
由于政治行为是组织中无法避免、也不一定要避免的事实,因此与其企图消灭它,不如积极地建立合乎道德及伦理的规则,使政治行为能对组织有正面的贡献。那些能够尊重所有被政治行为影响的团体或个人、能坚守正义原则、符合组织目标的政治行为,被认为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当然,减少政治行为是必要的,技巧为:
(1)公开的沟通:让稀少资源的情况为大家所知,如此可避免某一个人控制信息;
(2)降低不确定性:使组织的目标及环境的模糊性降低;
(3)知己知彼:领导者若能了解政治行为发生的原因与技巧,则较易掌握政治行为的运作。
【交互作用分析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