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三国志官位有什么用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大汉王朝之所以覆灭,汉桓帝、汉灵帝、以及后来的董卓和曹操应该负主要责任。汉桓帝和汉灵帝,就像我们现在某些国营机构的领导人,在用贪污的方式占有国家财富。董卓和曹操,就像我们现在某些民营企业的领导人,在用掠夺的方式占有国家财富。他们是两种类型的渔夫,造成了东汉末年那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

我这样说,也许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的国营企业,的确是被汉桓帝这样的领导人毁坏的。我们的国有资产,也的确是在汉灵帝这样的领导人手里流失的。而一大批像董卓、曹操这样的民营企业,也在趁机使用各种财色公关和资产转移的方法,到处攻城掠地,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势力。《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而今天的我们也刚好处在一个商业意义上的群雄争霸时期。历史与现实,是如此惊人地相似。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当你在爱着的时候,你就像园丁一样慈祥,而世界也像果园一样姹紫嫣红。如果你不爱,你就像渔夫一样心怀叵测,而花园也立即变成了滔天的恶浪。我们需要正视的历史事实是,由于某种政治的原因,汉桓帝15岁就登上了皇位。由于同样的原因,汉灵帝12岁就登上了皇位。15岁是初中生的年纪,12岁是小学生的年纪,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和迷惘之中,哪里懂得什么是爱呢?

两个青春期的孩子先后成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象征,但他们并不热爱这个国家。他们之所以登上皇位,是因为当时的皇族把他们当成了政治的工具。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利用与控制。虽然贵为皇帝,但他们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他们感到迷惘而又浮躁。当他们在管理这个国家的时候,他们对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国家是否繁荣昌盛并不怎么关心,他们只是在利用皇帝的特权在寻欢作乐。他们显然更喜欢那些善于讨好他们的宦官,而不是那些忠诚于国家的大臣。

尤其是汉灵帝,竟然以贪财好色、任性放荡而闻名于历史。他在西园设置一个秘密金库,积攒了一笔颇为丰厚的钱财,俨然成了财大气粗的暴发户。为了积攒更多的钱财,他甚至以政府的名义公开卖官鬻爵。初步定下的价格是:年奉六百石的官职六百万钱,二千石的官职二千万钱,依此类推,按官定价。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曾经花费一亿钱购买过太尉这样顶级的高官。

从来财色双贪。汉灵帝不仅贪财,而且非常淫荡。他规定所有的嫔妃和宫女都必须穿着开裆裤,为的是临幸起来方便。他又在西园盖了个“裸游馆”,与一群裸体女子游戏其间,纵情狂欢。他感叹说:“假使一万年都能如此,就算得上是人间的神仙了。”魏晋时期的淫乱风气,其实自此而始。

有人问:汉灵帝既然贵为皇帝,天下都是属于他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贪婪呢?可汉灵帝不这样认为呀!他认为,皇帝虽然名义上富有四海,可是那些钱财都散落在民间。与其让那些钱财散落民间,不如把它们攥在手里实在。

汉灵帝贪图钱财成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此之后,人们爱慕钱财胜过爱慕道德,巧取豪夺的风气日益盛行。大量品行不端的人员通过财色公关的方式获取了政府机构中的各种职位,贪官污吏和豪强恶霸开始横行天下,而忠贞合格的官员则被逐渐排挤出了管理层。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一样,大汉王朝的组织结构已经变得异常地脆弱。

第六讲 东汉末年的两种渔夫(3)

公元189年5月13日,年仅三十四岁的汉灵帝撒手人寰。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为争夺权力,展开了血雨腥风的恶斗。这样恶斗的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外戚与宦官集团两败俱亡,董卓却得以趁机渔利,带领一支全副武装的部队进入京都洛阳,控制了国家的政权。

此时的局势全系于董卓的一念之差。他若能够以天下苍生为念,就会力挽狂澜,稳定当时的政治局面,使得天下复归于太平。然而,他若有一己之贪念,就会使得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中国历史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候。

可是,董卓却是一个更加令人愤恨的渔夫。为了一己之私利,他竟然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灵帝的另一个儿子刘协为皇帝,使得当时的政治局面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最终导致了军阀们的割据和混战。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1、《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这个乱世,并不是不可以挽救,而是缺少一个有爱心、有力量去挽救它的人。

52、“挟天子而令诸侯”之所以被看作是奸臣的行径,是因为其中包藏着险恶的用心。正是这种用心,才导致了汉朝管理秩序的全盘崩溃。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的这个乱世。但这个乱世,并不是不可以挽救,而是缺少一个有爱心、有力量去挽救它的人。

董卓进京之前,人们曾经对他抱有很大的幻想,但他让人们失望了。王允用连环计诛杀董卓之后,人们也曾经对他抱有很大的幻想,但他还是让人们失望了。曹操刚刚把汉献帝接到许昌的时候,人们也曾经对他抱有很大的幻想,但他再一次无情地把人们的美好愿望砸得粉碎。

“挟天子而令诸侯”这种奸臣的行径,其实并非始于曹操。第一个“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就是这个董卓。董卓死后,他的两个部将李傕、郭汜兵犯长安,也同样有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故事。但是,董卓和曹操的结局却很不一样,董卓因为“挟天子而令诸侯”落了一个暴尸街头的下场,曹操却因为“挟天子而令诸侯”成就了他的魏国政权。今天的人们之所以盛赞曹操雄才伟略,不过是以成败论英雄罢了。

董卓和曹操挟持的,是同一个天子,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汉灵帝驾崩之后,最初是由他的另一个儿子刘辩继承的皇位。董卓进京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那么,董卓为什么不选择汉少帝刘辩、却选择了汉献帝刘协呢?大约有这么几个原因:

1、董卓比较喜欢刘协,认为刘协比刘辩更聪明、更乖巧。

2、刘协比较年幼,只有九岁。刘辩却已经到了青春期,虽然懦弱,却不容易驯服。相比较而言,选择刘协就可以达到“贪孩童以久其政”的目的。

3、先皇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更喜欢刘协,董卓刚好与董太后同姓,可以冒认皇亲,以外戚的身份专政。《后汉书…董卓传》中说:“卓自与太后同族,有废立之意。”

4、废立皇帝能够立竿见影地树立自己的权威,达到震慑天下的目的。

董卓废掉了汉少帝刘辩,随后用毒酒杀害了他。汉献帝刘协以傀儡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让董卓意想不到的是:全国各地的地方势力根本不承认董卓专权的这个新政府,反而责骂董卓是罪大恶极的国贼。

董卓既然是国贼,他改立的汉献帝当然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大汉王朝的管理秩序顿时全盘崩溃,形成了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战争局面。曹操写了一首诗,题曰《蒿里行》,用一种素描的写作风格,记录了当时的混乱状况。诗云:“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指的是从各地起兵###董卓的军阀势力。他们在孟津会师,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结成盟军,公开挑战那个董卓专权的新政府。“初期会盟津……军合力不齐。”这些所谓的义士啊,因为各有各的想法,致使盟军的军事行动不能协调一致,形成了各自观望的局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讲 东汉末年的两种渔夫(4)

【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53、关东盟军的旗帜下面,是一颗颗争夺势利的野心。对于同样野心勃勃的袁绍和曹操而言,这是他们解决不了的管理难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