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涣其躬,无悔。
我们常说:尽人事以听天命。
在面临危险和挑战时,就好像身体消散了一样进入忘我的工作状态,尽最大的努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了。在付出努力、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以后,无论结果好坏,我们都能保持一种豁达态度,不留遗憾,不会后悔。
雍正帝四十五岁登基,亲历了康熙帝统治的中后期,因此对康熙帝时期的社会问题,如朋党斗争、吏治不清、因长年用兵以致国库空虚等问题早有所知。因此,他即位当月便谕令大学士和各部尚书、侍郎:“政事中有应行应革能裨益国计民生者,尔等果能深知利弊,亦着各行密奏。”
翌年元旦,他下发给地方各级官吏的诏书中,提到古代纯臣都能“兴利除弊,以实心,行实政。”表达出了为国计民生而兴利除弊的迫切愿望。
他反对因循守旧,认为“有治人无治法”,好的君主和官吏就可以治国兴邦。为此,他主张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办实事,整顿吏治,强国富民,“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
雍正帝尝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并没有夸大其词。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十三年,一年只有三天假,分别是冬至、除夕与生日。而他的好儿子乾隆皇帝,平均算起来一周就要休息三天。他在工作日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只睡四五个小时。
截止目前,雍正朝流传至今三万五千件朱批汉文奏折,以及六千件朱批满文奏折,基本都是雍正帝亲笔回复,累计朱批字数超过一千万字。有的朱批达一千多字,甚至超过了奏折字数。
这样的工作量,就连大明第一劳模朱元璋同志看见了,恐怕也只能倒吸一口凉气,表示望尘莫及。
这么多折子,雍正帝为什么一定要亲自看、亲自批呢?
秘密当在他谕令大学士和各部尚书、侍郎的“密奏”二字。
雍正帝创立了密折制度。
满清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一两亿人口,雍正帝不可能做到巡视万方,遍察万民。就连在京的几百个官员,和各地封疆大吏,雍正帝未必都能全有印象,更遑论了解他们的想法。
如此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怎么解决?
明朝皇帝有东厂、有西厂、有内务府,这些太监们代替皇帝获取信息,搜集密辛。但清朝不愿重蹈明朝覆辙以使太监干政,所以这个办法也行不通。
雍正左思右想,搞出了一个密折制度。
按照密折制,亲信大臣和各省督抚们可以直接给皇帝上奏,如果问题反应得好,就有机会获得与皇帝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
既然是密折,就应该尽可能保密,不让更多人看到。所以,雍正帝需要亲自批阅,封入秘匣,再由专人点对点送还大臣。大臣收到雍正帝亲笔指示后,还需在指定时间,交给指定信使,再送还大内。
几百个重臣轮流给他写密信,他既要亲自看,还要亲自回,工作量就不可能不大了。
雍正很累很勤政,但他累并快乐着,因为他把康熙帝晚年造成的亏空全给填上了。
如果有人问他,你当皇帝这么辛苦,没有享受,你后悔不后悔?
他一定回答三个字:不后悔。
他把批奏折的宫殿称为勤政殿,在殿中又建“至诚不息斋”。他还写了许多关于勤政的诗句,如“独揽万机凭浮署,难抛一寸是光阴”,又如“万机日日如丝绪,勉竭心力手自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