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得反伤心起来。
恰好这时,黛玉也从栊翠庵出来了。
妙玉留她,是和她说了,那刘姥姥和板儿,就是文殊师利和善财童子,惊得黛玉张大的嘴巴,好长时间都合不拢了。
没想到自己一直想见的人物,也不过就是妙玉,观世音菩萨和文殊师利。没想到那观世音菩萨的真身还没见上,反而文殊师利就先见上了。只是这一路怎么也没有想到,文殊师利刘姥姥,一点都没有自矜自大的样子,全都是乡下大娘刘姥姥的样子!
黛玉也很好奇,就问师父黛玉,文殊师利是如何做到的?
只听那妙玉缓缓说道:
“这世人只在一个小我里转不出来,哪里会明白其中的大妙处!其实,那《金刚经》第一义就说了,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乞食为何?是清静正命,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予众生种福机会。行乞时不择贫富,不拣净秽,佛心平等,俱生菩提。可除分别心,消差别烦恼。欲知那嗔慢心,于上人中,最是要不得!”
那黛玉听了,顿时生了惭愧心,自己过往的那些分别心,是最盛的。那贪嗔痴慢疑上,贪则好说,痴也未必,就是这“嗔慢心”上,自己也知道,于己尤难根除。如今听妙玉师父说了,又见了那文殊师利刘姥姥的这一份真实不虚的无分别心,真是觉得自己无地自容,白活了这十多年了。
正想着,就又听妙玉师父继续说了:
“那世人的贪嗔痴慢疑五毒,原也是没有的,只是于世间着染深了,偏偏越是那出身优越、自觉聪慧的,着染越深,越难消除。你慧根不浅,自然明白我说得意思。”
黛玉哪里会不明白,只是临到事上,就难以彻底放下,于是,就问了师父妙玉道:
“那文殊师利,怎地就什么都能放下?难道不怕破了那佛门戒条么?”
妙玉听黛玉如此说,就笑了道:
我原来也曾作此想。后来经观世音师父开导了才明白,那些戒条都是用来约束那些不干净的身心的。若是身心干净了,要那戒条作何处用去?佛法本无法,若是以为守了几条戒律,就成了佛了,那不过还是着了相罢了。欲知连那佛法都是可以不要的。就更不用说什么戒条了。心里真有了佛,自以佛心去对那万事万物,自然不会伤害和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去行为,那自然就是真佛了。”
那黛玉到此才算真的如醍醐灌顶般,开始有些明悟了。那一颗嗔慢心,也慢慢转回到了自性上来。
妙玉见黛玉眼睛闪着光,就知道是入心了。于是,就颂了那《普门品偈颂词》的回向偈词,来开示黛玉:
念彼观音力,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师徒正说话间,只听那山门下一阵喧闹,原来是那文殊师利刘姥姥先前下了山,到了那大观园正门处。只见那高大巍峨的省亲别墅的牌坊下,文殊师利刘姥姥就和同行的众人又闹了起来!
你道是为何?
原来那文殊师利刘姥姥要检验下众人的是非心,故意在那牌坊下叫道:
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
说着,便趴下去磕头。
只见众人都笑弯了腰。
只听那文殊师利刘姥姥就说道:
“笑什么?这牌楼上字我都认得。”
众人问道:“你认得这是什么庙?”
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
“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
众人笑得拍手打脚,还要拿她取笑。却不知自己,这一世都深陷层层皇权其中,到死也未必能活明白、一群难开悟的呆子罢了。
那文殊师利也不多说,就奔了那牌坊下面要去拉撒方便,唬得众人赶紧拉了去。
妙玉送了黛玉,从那栊翠庵山门里出来,看到这一幕,就于那佛法的“空相”上,又明白了几分。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妙玉师父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