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茶与健康心得体会 > 茶之为饮最宜精(第1页)

茶之为饮最宜精(第1页)

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的精神饮品,喝起来就不能草率应付和马马虎虎,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细、审美、仪轨和诗意。

大约在公元780年,陆羽结合自己的调查与实践,在皎然等人不惜余力的帮助下,以顾渚紫笋茶作为优秀茶种的代表,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之前的茶事,撰写了名垂千古的《茶经》,并在书中对煎茶技法做了重点推广,把茶从传统的药、食煮饮中剥离出来,视茶为超越解渴、医疗等物质层面的重要精神饮品,极大地推动了茶的清饮,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羽在《茶经》里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其意是,若只为解渴,单纯喝水就可满足。若是“荡昏寐”,消睡提神,神情愉悦,就要饮之以茶了。既然茶是形而上的可近于道的精神饮品,喝起来就不能草率应付和马马虎虎,就需要具有超越日常的精细、审美、仪轨和诗意。

陆羽《茶经》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如果“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就必然“饮之成疾”,不可不慎重对待。陆羽在《茶经》开篇,就强调“为饮最宜精”,可谓微言大义。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茶,都益于身心健康,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开怀畅饮。结合上文我们知道,茶因含有生物碱而“味至寒”,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茶,才最益于健康呢?答案自然是“阳崖阴林”,“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上者生烂石”。陆羽在《茶经》中举例写道:“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也就是说,生于阴山坡谷的茶叶,由于光照少而极寒,这就不是最“精”的茶,因此不宜饮用。“为饮最宜精”,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农残、化肥、灭草剂、植物激素泛滥的当下,对于正确树立健康饮茶的认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与我多年倡导的“喝好茶、少喝茶、喝淡茶”的健康理念,基本是一脉相承的。陆羽又以大家熟悉的人参作为案例,讲述了如果采制不精、辨别不清,人参不但没有什么药效,而且会严重损害人的健康。“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为避免饮之成疾,就要从源、采、造、煮、饮等方面严格把控,一个“精”字,贯穿了《茶经》的要旨和内涵。

用心去读《茶经·之饮》一章,就会发现,陆羽用了大篇幅的文字,详细解读了“为饮最宜精”的茶之“九难”。他说: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世人已经把住房、衣服、食物、酒类等,做得至精至美、美轮美奂了。但是,陆羽自视为形而上的茶,世人的认知还远远不够。要想造得精、煎得精、品得精,就要持恭敬心,戒骄戒躁,至少要克服九种困难,即“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如此,才算得上是对茶认知的精极,始可体悟到饮茶的妙处,否则,就是陆羽所说的“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茶,“为饮最宜精”,始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们现在,常把“精行俭德”作为一个词组,去发挥去宣传,个人以为,这是句读的错误。忽视了《茶经》中最重要的“精”字的妙用,必然会忽略掉陆羽对健康饮茶的重视,辜负了鸿渐于茶宜“精”的一片苦心。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行”(旧读xìng),是指足以表明品质的举止行动。《茶经》原文的句读,应是“行俭德之人”,而非错误的“精行俭德之人”。如是之,则与下文的内容根本无法照应。

三国时诸葛亮《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大概是“行俭德”的原始出处。之后,杜甫《有感五首》诗云:“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行”是名词。俭德,出自“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最早是原始人类,在物质匮乏条件之下形成的生存智慧。之后的“俭”,逐渐被赋予德性的含义。

《茶经》中的“俭德”,个人以为是儒家的恭俭惟德,不单纯是指精神、道德上的自我约束。陆羽眼中的“俭”,应该是“俭,省节也”,有不浪费、珍惜之意。茶在唐代,并非像我们今天这么易得,精茶的价格自然不菲,用之有节则常足。只有真正从内心去热爱茶、珍惜茶、恭敬茶的人,才会用心去品茶的真味妙韵,才是具备了茶之俭德的人。如同老子《道德经》讲的“道之尊,德之贵”。唯有具足了茶之俭德的爱茶人,在“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时,才可“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人有惜物之心,茶才会有悦人之美。试想,假设不是一个从内心真正喜欢茶的人,他在身体极不舒服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去主动品茶的。即使勉强去喝一壶茶,在感觉器官的敏感度欠佳的状况下,不仅品不出茶的滋味和香气,甚至是浓苦似饮药,而且饮茶的郁郁寡欢,味同嚼蜡,其感受,又怎能去与醍醐、甘露媲美呢?

陆羽在《茶经·之煮》一章,批评过这类不具备茶之俭德的人,“夏兴冬废,非饮也。”《茶经·之饮》写道:“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此处的“俭”,即是贫乏、茶的内质不够丰富之意。正因为贫乏,才要敬天惜物。鉴于此,要有爱茶之德,要珍惜茶,煎茶时要掌控好茶水的比例,不要添加太多的水,否则,茶汤会寡淡无味而浪费了茶。

综合上文,《茶经》的“行俭德之人”与“茶性俭”,是承上启下、相互照应的,不应割裂去读。至此,爱茶人的德性俭与茶性俭,在人品与茶品的交融中,实现了高度统一、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体悟出皎然大师“三饮便得道”的深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