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龙的传人作词作曲是谁写的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迅敬佩大禹忘我的治水精神,还考证过禹庙里的文物。他的《理水》篇也体现了对大禹的敬意。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gāo yáo)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漩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四、“天洗兵”

──武王伐纣

臧嵘

牧野,在今天河南省新乡市和淇县之间,是一片宽敞的田野。这片上地,横卧在黄河之滨的豫北大平原上,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现代化公路横穿东西。夏收季节,金黄色的麦浪滚滚;秋收时刻,雪白的棉田似海。谁会想到,这里曾是历史上一场大规模战争的遗址?

事情发生在距今三千年前。战争的一方,是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暴君殷纣王;另一方,就是为民除害的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

因为是周武王吊民伐罪,所以人们把这次战争称之为“武王伐纣”;又由于这次战争的最大战役是在牧野打的,因此历史上又称之为“牧野之战”。

纣王是殷朝最后一代君王。殷又称商,原是我国奴隶社会里的一个相当强盛的王朝。商王朝最初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之间),后来迁过七次都,最后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市)。迁都到殷以后,人们也把商称为殷朝了。

关于殷纣王的暴虐行为,我国古书上有很多记载。到明朝时候,小说家许仲琳根据这些记载和传说写成了《封神演义》一书,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个暴君的罪恶。纣为了个人享乐,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七年的工夫,在京城造了一座鹿台。这座鹿台长达三里,高有千尺,登上鹿台眺望,云雨好象在它下面。在鹿台四周,纣命人盖了许多园苑,把许多珍禽怪兽都搜罗在里面。纣王在鹿台上又建了一座高大的摘星楼。他和美女们在楼上饮酒宴乐,朝朝笙歌,暮暮曼舞。后来人们把这块地方称为“朝歌(今河南淇县)”,以表示此地朝夕歌舞不停。

纣王所做的坏事说也说不完。仅史籍记载的各种荒淫暴虐行为,就达到七十项。纣王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造了许多残酷的刑具。其中有一种叫炮烙的刑具,把带格的铜柱,横放在通红的炭火上,叫犯罪的人光着脚在上面行走,走不几步,人就摔落下来,掉在炭火里活活烧死。

朝歌西边有一座巍峨的尖山,尖山脚下淌过一道清澈的泉水。有一天纣和他的妃子坐在摘星楼上饮酒,远远望见一老一少在涉渡溪水。老人行动缓慢,而小孩很快就走过了溪水。妃子对纣王说:“小孩骨髓正在兴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虚,所以怕水冷”。纣王不信,竟命人立刻把这无辜的老小抓来,用斧子砸断他们的腿骨,验证妃子的话是否对。人们为了记住纣王的这一暴行,把这条溪水取名为“折胫河”。由于纣王暴虐无道,不仅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在他的同族和朝廷大臣中也引起了不满。纣王有个叔叔叫比干,在殷王朝很有威望,他对纣王的淫乐和残暴很看不惯,便几次向纣王提意见,有一次连着三天猛烈抨击纣王的罪过。纣王恼羞成怒,对比干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果是真的吗”?比干不为强暴所屈,依然据理力争。纣玉竟杀死了比干,剖开肚子,取出心来。纣王的另一个叔父叫箕子,一个异母哥哥叫微子,也向他提出忠告。纣王把箕子囚禁起来,微子也只好出逃。接着殷王朝的许多大臣都逃跑了,一本叫《太公金匮》的古书上说:“太师少师抱其家器乐器奔周,内史向挚载其图法亦奔周”。这说明殷王朝内部分崩离析,纣王再也统治不下去了。

那么“奔周”的“周”,又是指的哪里呢?这指的就是周武王的国家。周开始是一个附属于殷的西方小国,位置在今天陕西省的渭水流域,乘着殷朝的政治混乱,周逐渐强大起来,在周文王和武王两代的治理下,实力越来越雄厚。周武王善于用人,在周围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象姜尚(就是《封神演义》里被神化了的姜太公)、周公旦(即周公)、召公姡В╯hi式)、散宜生等等,都各有专长。周武王靠着这些人,把自己的国家搞得比较富裕,人民生活安定。

周武王看到灭商的时机已到,就联合八百诸侯在盟津(今河南孟县)会师,同时还联络了今湖北、陕西、山西一带山区的八个少数民族,一起伐纣。历史上记载,周武王的大军在一天夜里到达盟津南的黄河渡口时,夜明如昼,八百诸侯都兴奋得高歌猛进。这时有一群长着鲜红羽毛的大鸟,齐向周武王的渡船飞来。大家为此很高兴,认为是吉祥之兆,此战必胜。过河以后,姜尚命令把渡船全部砸毁沉在河中,对部下说:“我们是替民伐罪,只有向前,宁死无回”。

周军在继续向北行进中,天空突然袭来了暴风雨,大风把旗杆一折为三,大雨三天不停。武王非常发愁,姜尚却说:“这没有什么。杆折为三者,启示我们应当把大军分为三队;大雨不停,这是天洗兵,帮助我们洗洗浊气,可以更加意气风发地向前”。周军继续前进,终于在天亮前赶到商都朝歌西南郊外的一片开阔地带,这就是牧野。

这时,周武王共有兵车三百乘,卫士三千人,士兵四万五千人,加上诸侯们带来的四千乘兵车,数万人马,形成一支威武雄壮的大军。他们在牧野严阵以待。周武王立在战车上,左手握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饰有白牛尾的指挥棒,神态严肃地对全体将士宣誓说:“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们要执行对殷纣王一伙的惩罚了,你们要象猛兽那样去攻击敌人。努力作战呵!”这篇誓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誓》。

当周武王大军直逼朝歌的时候,纣王仍然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毫无准备,军队都开到东方打仗去了,一时抽不回来,只得临时把七十万奴隶都放出来,编成军队,前去抵挡。但这些奴隶平时受够了殷纣王一帮奴隶主的压榨凌辱,早就恨透了他们。因此当这支奴隶大军刚一和周军接触,便马上掉转矛头,对准那些曾经压迫他们的军官。周军乘势象潮水一般卷过来,纣王的军队立刻土崩瓦解。殷纣王在少数卫士的保护下,狼狈逃回朝歌。纣王奔回朝歌以后,知道大势已去,昏昏沉沉地登上鹿台。他满怀恐惧,知道不会有好下场,便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到他的身旁,一共围了五层,然后点起一把火自焚了。

当周兵攻进殷都时,鹿台已经被熊熊大火烧成了灰烬,只有纣王的尸体由于有珍宝的包围,还没有成灰。周武王驱车赶到鹿台前,按照当时的习惯,对着殷纣的尸体连射三箭;又跳下车来,用宝剑刺穿纣王的尸体;然后用黄铜大斧砍下他的头,高悬在一面大白旗的顶上,向人民示众。这个万恶不赦的暴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武王伐纣胜利后,得到诸侯和周边少数民族的拥戴,建立了周朝,称为天子。周武王接受殷纣的教训,对人民施行了减轻剥削的政策,把纣王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钱和粮食,都发给贫苦人民。他还表彰了被纣王所害的忠臣比干、箕子等人,然后把战马放牧到山野,把武器藏之于府库,表示不再对外争战,以减轻人民负担。周武王的这些作为,一直受到古来史家的称赞。

五、春秋二王剑

──吴越争霸

张显传

在湖北省的襄阳、江陵曾先后出土过两把古代的宝剑。襄阳出土的一把,因长年埋藏在阴暗潮湿的古墓里,已严重锈蚀;但美丽的图案花纹还依稀可辨。剑身的十个阴文篆字也清晰可认,这就是吴王夫差剑。另一把江陵出土的是越主勾践剑,这把剑至今仍锋利异常,光泽夺目。剑是古代帝王的珍品,湖北是古代楚国的旧地,由此,人们自然会问:吴王、越王的宝剑怎么会流落到楚国呢?这里包含着许多历史故事。

春秋末年,正当各大国争霸之际,吴、越两国兴起于现在的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它们与楚国相邻。开始,吴国较强,越国较弱,两国素来不和。后来,晋国曾联吴制楚,而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两国更成了世仇。

公元前494年初春的一天,越国处在吴国军队的团团包围之中。越王勾践腰佩宝剑守卫在会稽山的顶峰(今浙江绍兴东南)。在这艰险的时刻,面对严阵以待的越国将士,他想起了许多往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刚逝世,吴王阖(he河)闾乘机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军队对阵在檇(zuí)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的地方。战争开始时,吴国军队守备坚固,阵容严整,越国的两批敢死队都被击败,当了俘虏。当时勾践比较清醒,当机立断,决定以智取胜,就派出了由死因组成的第三批敢死队。这批敢死队员排成三行,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架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一声令下,他们一阵叫喊来到阵前,然后集体自刎倒在阵地上。正当吴军不知所措时,越军发动突然袭击,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中箭受了重伤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