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只想卖钱。
听说小小一只看年代能卖成百上千呢。
这样情况下,简宁的回收站收破烂还收更多了,因为大家都在清理库存。
当然,也有人知道她的,经常拿着破铜烂罐来找她,请她掌一眼,看看值不值钱。
简宁不止一次苦笑,“我就是个普通人,真不认识这些,之前捐赠的那些不全部都是文物,就是捡垃圾的时候顺带的。”
这话有人信,有人不信。
但他们怎么想,都和简宁无关。
她还是过自己的生活。
直到一周后,李镇长突然带着几人来了。
说是榕城晚报的记者,直到她捐赠文物的事,要采访她。
简宁:“……”
重活一辈子,愣是没想到自己还能登报纸。
同样的,记者也没想到沸沸腾腾的传言中,依靠捡垃圾生活的女主人公,漂漂亮亮,打扮齐整,已经是五个孩子的妈。
他越发觉得有采访价值,但简宁很警惕,她再三提出不能乱写、不能扭曲事实、不能露出太多真实性。
最重要的是,成稿必须由她看过一遍才能发。
口头言语不管用,简宁坚定,“我要在李镇长的见证下签一份协议,才行。”
小心驶得万年船,现在还是流言蜚语全靠报纸传递的九零年代。
若是被乱写,以后他们家孩子的前途都受影响。
于是,李镇长见证,立下这份协议,才开始采访。
记者着重问简宁与文物相关的话题。
“你怎么知道它们是文物的呢?”
“能简单描述一下你知道自己捡的破罐子是文物时的心情吗?”
“当知道他们的真实价值,你会后悔无偿上交吗?”
“你的家里人对你无偿捐赠的事持什么意见呢?我私心想问一下,你和你的孩子会被其他人以异样眼光相待吗?你的孩子们是怎么想的?”
简宁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官方,或多或少的还会从何开宇的方向带一下镇上的管理,夸一下镇长,惹得镇长在旁边给她竖大拇指。
对最后一个问题,简宁顿了顿,再开口,说得很真诚。
“二十四年里,我的父母靠捡垃圾养活我,让我从小就居住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垃圾场房子,
这当然不是因为我们家地多,而是因为有异味让周边村民埋怨,所以被迫买下,
当我长大,结婚,生子,曾经迷失一段时间,是我父母和我丈夫把孩子们教导得很好,
他们会抱怨,会闷头努力,会剖析自己,会嗷嗷叫吃,但我做这些,他们支持我,并且和我站在一起,以目光回敬那些觉得捡垃圾不体面不干净的人:我们没错。”
最终,简宁嗓音有些哑,“我很庆幸有这样的家人,我永远爱他们。”
采访结束后。
记者和简宁握手,“您是一位很棒的女士,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