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物质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丰饶,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些都是人类依靠自身智慧和能力,一代一代改造环境的累累硕果。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环境”,已经是一个相对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人类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进程从未中断。将现代人与古代人、早期人类相比,无论是身高、容貌、智力以及肉眼看不见的内部构造,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说明人类一直都在进化当中。人类发展至今,仍然是一个适应环境的结果。
但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一部分人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环境的依附,而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填海造田、大量砍伐树木、大肆开采矿藏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人口的日益增多,向自然生态索取的资源量也随之加大,大大增加了自然环境的承受压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开始走向一种非正常的关系,不再是依附与被依附,而是征服与反征服,过度索取与报复性反噬。
生态信贷被透支
使用信用卡已经成为当今人们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在我国,信用卡从2003年的300万张增长为2011年的接近3亿张,10年间,增加近100倍。如此一日千里的发展,源于信用卡提倡的“消费未来”的用卡观念,也就是今天花费明天的钱。
“消费未来”作为一种潮流,不仅体现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上,更反映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行为上,后者我们将之称为“生态信贷”,即现今的人们透支未来生态资源,而生态信贷短缺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在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08》中,该基金会总干事写道:“生态信贷短缺是全球性的挑战。全球34的人生活在生态负债国(国家的消费超出了本国的生物承载力)。因此,大多数人都在通过利用或者透支异地的生态资本,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增长。”
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一样,若要保持稳定发展,必须维持一种收支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应在地球生产力能承受的范围内,这样,地球生态系统能继续正常运作,而人类也能获得相对舒适、宽松的生活。这对于提高人们幸福度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第7节:
在正常状态下,地球生产力是一个常量,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是一个常量,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安无事,这是理想状态。然而,目前地球的现状却不是这样。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两个必然的未来,一是人口继续增长;二是社会生产力日益发达。这二者的发展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在地球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沉重的资源索取将导致地球生态失衡,最终不堪重负。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1804年全世界人口只有10亿,1927年增长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1987年则是50亿,1999年上升为60亿,而到了2011年,上升为70亿。按照最近50年来人口增长的规律来看,每隔12年左右,世界人口就会增长10亿。可以预见,在2100年以前,世界人口将达到100亿。●米●花●书●库● ;http:__
当然世界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人口增长的顶峰将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出现,之后其增长速度减缓,甚至会出现逐渐下降。但是,我们目前无法预知这个时间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无法推算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人口增长减速。而在那个减速到来之前,地球生态是否能支撑住因为人口曝炸式增长而带来的资源消费巨大压力,这些都是未知数。
人类的出现使地球生机盎然,但是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它与自然环境、资源利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从积极的一面来说,人口增加能加大人类开发自然环境的力度,促进社会加快向前发展,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文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消极的一面则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地球生态资源的承受度。
就像一个中等家庭,养育两个孩子尚有余力,日子过得还算轻松。如果增加四五个孩子,日子一下子就会变得拮据起来,如果孩子数量再增加,那就不是拮据的问题了,肯定有喂不到、喂不饱的孩子,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如果采取平均主义,就会人人都吃不饱,都缺乏营养,对孩子身体和智力发展都很不利。那么,只顾及部分孩子,放弃其余?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这太残忍,手心手背都是肉,于心何忍。
地球就像以上这个孩子数量骤增的家庭,而由于有了不同国别,不同地区的划分,它的情况更为复杂。在发达国家,人口似乎并不存在过多的顾虑,因为相对发达的生产力能支持其人口的增长。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而且一个奇怪现象是,越是发达地区,人口增长越是缓慢,甚至是负增长;越是贫困地区,人口增长越是飞速。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前三个国家中,前两名是中国和印度,都不是发达国家,人口之和却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将近40%。
人口剧增,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需要社会生产力更加发达,也就意味着向自然生态索取更多的资源。
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失衡所造成的恶果。
滥砍滥伐森林,破坏了森林生态,导致了水土流失,地表植被沙漠化,沙尘暴频发,并引发山洪爆发、山体滑坡等直接灾难。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则是由于森林被过度砍伐,地球制造氧气的功能受到了破坏,生态循环规律发生了紊乱,因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大量排放等一系列原因而导致二氧化碳过量产生,空气被污染,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了近几年来全球气候极端不稳定。
2008年我国南方数省发生的那场雪灾令人记忆深刻,紧接着,华南、西南等地接连几年频逢干旱,工业生产用水和城市、农村生活用水都成为了大问题,更别说地里的庄稼、大小牲畜。整个生态系统都在告急。
再比如说,为了解决人口剧增而造成的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人们不得不填海造地、围海造田,向海洋要土地资源。这种行为一旦过度,就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后果。
在短期内,向海域要土地似乎解决了土地紧张的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却会带来自然湿地被破坏、旱情加重、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涝灾害等种种弊端。这种透支未来生态资源的行为,其消极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在我国某些围海造田的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有机质污染程度加大,导致了赤潮多次发生。在原先有珊瑚生长的海域,更出现了大规模的珊瑚礁白化现象。珊瑚是对温度很敏感的生物,只能在一定范围的水温中生存,如果水温变化较大,共生的藻类脱离珊瑚,珊瑚就会失去色彩而变成白色,如果长期处于白化状态,珊瑚就会灭绝。1980年以后,珊瑚礁白化现象在逐年增加。珊瑚礁白化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全球变暖带来的不良后果:生物多样性减少。
事实上,在最近40年间,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近13。这其中,除了受到人类农业生产的扩张以及过度捕杀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气候环境的变化,它导致野生动物们无法适应骤变的高温、栖息地缩减、食物减少,频频陷入生存危局。
人类与地球上的动植物属于共同依存的关系,如果人类依旧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资源,而工业产生的大量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任凭大量的污水、工业垃圾污染环境,后果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其他地球生物无法存续,最终,人类也很难独善其身。
我们是被温水煮的青蛙
我们都知道关于温水煮青蛙的典故,水的温度缓慢上升时,水里面的青蛙是不容易察觉的,但当它发现情况不妙时,为时已晚。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现在就像是温水中的那只青蛙,地球就是我们身处的那口“锅”,当“锅”里的水温度上升,而我们又毫无察觉、毫无作为的话,最后的命运将与故事中的青蛙毫无差别。
唯一的不同是,地球的这锅正在升温的水,是我们人类自己加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