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中国历史古代史 > 魏灭燕之战(第2页)

魏灭燕之战(第2页)

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日楚和郑是并列的国家,郑伯尚且肉袒牵羊而迎楚军。孤家为王者大臣,位在上公,而王建等要我解围退兵,如楚郑一样同列相待。二人年老胡涂,必是传话不符原意,已经将他们斩首。若还有话要说,可再派年少明智果决的人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他说:“作战的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公孙渊若不肯自缚请罪,就是决心寻死了,不须送什么人质。”

战役结果

公孙渊带着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司马懿大军在后面穷追不舍,在流星坠地的地方,杀死了公孙渊父子。入城后,司马懿屠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编百姓四万户。司马懿释放了当年被公孙渊篡夺官位的公孙恭,又为被公孙渊迫害的纶直等人修了坟墓,表彰他们的后代。下令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仅杀其中顽固凶恶的人而已。各位被公孙渊所连累的人,全部宽恕。中原人愿意返回故乡的,各随己愿。”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请求发给短袄,司马懿不给,表示“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班士兵解除兵役,送返回乡。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魏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於彻底解决,公孙渊的首级被送到了洛阳,带方、乐浪、玄菟等地也相继平定。

战后影响

曹魏平定辽东后,对东北亚有即时性的重大影响,因为各国无论是想争霸或者争盟友,考虑的对象是由公孙渊变成魏。

倭人

其中以有内外部压力的邪马台国最为积极,故魏也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连同大使难升米也获得率善中郎将,假银印青绶。日本从海路至带方,再走陆路至中原的中日外交再次开通。卑弥呼死后发生内乱,结果决定不在派兵支援,虽经魏廷裁决壹与继位才平息纷争,但可见魏的影响力。

高句丽

高句丽则蠢蠢欲动,《三国志·东夷传》记录公元242年(正始三年)寇辽东郡西安平;《毌丘俭传》则称“高句丽数侵叛”,终于在公元244年(正始五年)发生毌丘俭军大破高句丽,屠其都;高句丽王所奔至的东沃沮也同为魏军所破;因司马懿破坏燕秦汉以来建立的东北亚秩序致使高句丽“全盛之时,强兵百万,南侵吴越,北挠幽燕、齐鲁,为中国巨蠹。”

扶余濊貊

夫余则提供军粮予魏;秽族不耐侯等举邑降,从此乐浪和带方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肃慎开始脱离扶余统治。

百济

《三国史记·古尔王本纪》记录与公孙氏曾有姻亲关系的百济,乘虚袭取乐浪边民,乐浪太守刘茂怒,古尔王恐见讨,遂还其民。

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入据昌黎郡,曹魏初年,首领莫护跋率部迁居辽西,从司马懿讨公孙渊有功,被朝廷拜为率义王,“始建国于棘城之北”。莫护跋因戴步摇冠,改名慕容焉。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被朝廷封为鲜卑单于,迁居辽东,开始汉化。慕容涉归有二子,长子慕容吐谷浑,西迁河湟;次子慕容廆。西晋太康十年,迁居徒河之青山。元康四年移居大棘城。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中国。永嘉初年,慕容廆自称鲜卑大单于。八王之乱后,慕容部割据辽东,又击败了段部鲜卑、宇文鲜卑,成为东北最大的势力。依然向晋朝朝贡,慕容廆之子慕容皝自称燕王,建立前燕。慕容皝之子慕容俊灭冉魏占领中原,十六国中前燕、后燕、西燕、南燕都是慕容部建立的。

乌恒

乌恒进一步南迁。

辽人

曹氏幕府以公孙康重建燕秦汉以来的东北亚秩序,汉晋间东北之大事,即著辽吴日三地海上交通频繁,所谓乘桴沧海于扶桑,葛越布于朔士,貂马延于吴会,其经营东土,成绩昭彰,足见公孙氏三世守边保境绥虏安民之效。但经过司马懿至星坠所在斩公孙渊后,又屠城坑其众,以《晋书·地理志》所列武帝太康元年辽东诸郡国户数观之,则辽东国仅五千四百户,玄菟郡仅三千三百户,乐浪郡仅三千七百户,带方郡仅四千九百户每户平均纵达十口,诸郡国合计当亦不过十馀万口。太康元年正西晋统一中国局势全盛之时,辽左海东竟尔荒残至此,良足惊异。余谓此盖由司马懿讨平公孙渊时果行杀戮及任令中原人民流寓辽东者归还故土之故。《晋书·宣帝纪》云:“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年十五以上七千馀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是懿诛杀公孙氏僚属将吏殆尽,复戮兵民近万人,此实辽土之精英公孙氏所恃以捍御胡貊二虏者,抚而用之,未始不可化反侧为干城,一朝屠戮,宁非自残猛士乎,又当汉末大乱,中原士庶多避地辽东,对公孙氏之安边防者甚有助力,其久留辽左者子孙蕃育,已无异土著。乃司马懿於讨平公孙后竟下令谓“中国人(中原人)欲还旧乡恣听之”(《晋书·宣帝纪》)此所谓除少数老耄者外皆生於辽土,为巩固国防计,方移民实边之不暇,安能听从业已久居之人归还故里,可知司马懿之目光在内而不在外,边陲非所留意也。豪俊一空,侨寓归去,辽土之重心遽失,辽东诸郡之民谅遂多流入夷貊,故至太康元年存户颇少,推原厥始,司马懿之浪杀实辽土致命伤也。《魏志·三少帝纪齐王芳纪》景初三年记云:“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县为新沓县以居徙民。”又正始元年记云:“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规齐郡之西安、临淄、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特设数县以居之而以新沓、新汶、南丰为名知此等流民乃辽东土著,非中原人流寓辽东复归故里者。时距公孙氏之灭甫一二年,司马懿方与曹爽同辅魏政,不遣送此等流民归辽东,反为立县,意不过在增加内地人口,是与割四肢以养口腹何异乎,公孙氏灭后不数年有毋丘俭讨高句骊之役,功烈足称,其攻破高句骊国都,可与公孙康后先辉映。然俭奉命专征,凭借甚厚,究不若公孙氏仅恃一隅兵力即能威震殊俗之为难得。吾人不能因俭之胜利遂谓其时辽左实力尚可与公孙氏未亡时比也。

历史评价

魏灭燕之战中,司马懿用兵灵活,迟缓有度,成为经典战例,被后世兵法引用,《百战奇法·必战》引用此战:“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另一方面,平定辽东令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曹芳就下诏称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

司马懿平辽东也成为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晋书·乐志下》就收录了《征辽东》:“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魏晋时期文学家孙楚称及此战说:“昔公孙氏承藉父兄,世居东裔,拥带燕胡,凭陵险远,讲武游盘,不供职贡,内傲帝命,外通南国,乘桴沧海,交酬货贿,葛越布于朔土,貂马延于吴会;自以控弦十万,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齐,左震扶桑,輮轹沙漠,南面称王。宣王薄伐,猛锐长驱,师次辽阳,而城池不守;枹鼓暂鸣,而元凶折首。于是远近疆埸,列郡大荒,收离聚散,大安其居,众庶悦服,殊俗款附。自兹以降,九野清泰,东夷献其乐器,肃慎贡其楛矢,旷世不羁,应化而至,巍巍荡荡,想所具闻也。”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称其“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