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解析
(一)灵枢第73章官能七十三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馀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俞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上下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蹻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二)白话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从先生那里听说了九针,内容很多,不可胜数,我推究并论述它们,认为可以归结为一个系统。我负责诵读,你听听其中的道理,有不对的地方就告诉我,请纠正其中的错误,使它能够长期流传,后世没有忧患。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不合适的人就不要对他说。”岐伯稽首再拜说:“请让我听听圣王的道理。”
黄帝说:“用针的道理,一定要知道形气的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运行的逆顺,出入的会合,要考虑如何去讨伐有过错的。知道如何解开郁结,知道如何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白通达于四海。审察疾病所在,寒热淋露,以输送到不同的地方,审察如何调气,明白经隧,左右肢络,都要知道它们的会合处。寒与热相争,能使它们调和,虚与实相邻,知道如何决断而使它们通畅,左右不调和,把握并加以引导,明白逆顺,才知道可以治疗,阴阳没有偏奇,所以知道疾病发生的时间。审察本末,观察寒热,找到邪气所在,进行万次针刺也不会有危险。知道了九针的作用,针刺的道理就完备了。”
“要明白五俞的快慢所在,屈伸出入,都有一定的条理。谈论阴与阳,要符合五行,五脏六腑,也各有所藏,四时八风,都有阴阳之分。各自得到其适当的位置,符合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观察其所痛的部位,左右上下,知道其寒温,何经所在。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知道其痛苦所在,膈有上下,知道其气所在。先得到针刺的道理,然后用针,稀稀疏疏地刺,稍微深刺并留针,所以能慢慢地刺入。大热在上,用推法使热气下行;从上下的,用引导法使热气外泄;观察前面疼痛的部位,先取此处穴位。大寒在外,用留针法使热气充实;进入体内的,用合穴泻法。有些病不适合用针,就用灸法。上气不足,用推法使气上行;下气不足,用积聚法使气充实;阴阳都虚,用灸法。厥逆而寒甚者,在骨廉下陷处,寒气超过了膝部,应针刺三里穴。阴络所过之处,得到寒邪就留止,寒邪进入了体内,用推法使它运行;经脉陷下的,用灸法。结络坚紧的,用灸法治。不知道痛苦的,在两蹻之下,男取阴蹻,女取阳蹻,这是良工所禁的,针刺的理论就说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用针的技术,一定有法则,上要观察天气的变化,下要观察八方的正气,以避免奇异的邪气,同时要观察百姓的情况,审察虚实,不要触犯邪气。这样就得到了天的灵气,遇到岁气的虚衰,能救治而不被邪气所胜,如果反被邪气所伤,就会产生灾祸,所以说一定要知道天忌,然后才可以谈论针意。”
“要效法古代的经验,验证于现在,观察于窈冥,通达于无穷。粗俗的人看不到的,正是良工所珍视的。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形状,好像神灵一般。”
“邪气侵犯人体,使人洒淅恶寒;正邪侵犯人体,在面色上稍微有一些表现,但在身体上却没有什么感觉,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有形又无形,没有人能知道它的情况。所以上工取气,是在邪气刚刚侵入的时候,就把它救出来;下工守其已成,是在邪气已经形成之后,再去治疗,这样就会损伤病人的形体。”
“因此,工之用针,要知道气的所在,而守住其门户,明白调气的方法,补泻的所在,快慢的意义,取穴的部位。泻法一定要用圆活,切而转之,其气才能运行,快速地进针,缓慢地出针,邪气才能排出,伸而迎之,扩大其穴位,气出才快。补法一定要用方活,向外牵引其皮,使它对着穴位的门户,向左牵引其枢,向右推其肤,微微旋转并慢慢地推进,一定要端正,要安静,要坚定信心,不要解开,要稍微留针,使气下行而快速出针,推上其皮,覆盖其外门,真气才能保存。用针的关键,在于不要忘记它的神气。”
雷公问黄帝说:“针论说: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给他,不合适的人就不要对他说,怎样知道哪些人是合适的呢?”黄帝说:“每个人都有其适合的能力,让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明白各自的职责。”雷公说:“希望听听官能是怎样的?”黄帝说:“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让他观察颜色;耳朵灵敏的人,可以让他听声音;言辞敏捷的人,可以让他传达议论;说话缓慢而安静,手巧而心思缜密的人,可以让他行针艾,调理血气,调和各种逆顺的情况,观察阴阳,兼及各种方法。关节柔软而心气平和的人,可以让他导引行气;说话恶毒而轻视别人的人,可以让他唾痈咒病;指甲坚硬而手有毒,做事善于伤害人的人,可以让他按摩积聚,抑制痹痛。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各种方法才能施行,他们的名声才能显扬。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他们的功效就不能成功,他们的老师也没有名声。所以说:遇到合适的人就传授,不合适的人就不要传,就是这个意思。手有毒的人,可以让他试着按龟,把龟放在器具下面,然后按在龟的上面,五十天后龟就死了,手甜的人,龟又能复活如故。”
(三)《灵枢·官能第七十三》的主要内容如下:
1。梗概:
开篇是黄帝与岐伯的对话,黄帝表示自己对九针之学已有所领悟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与岐伯探讨,以便长久流传、造福后世。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了用针的道理,包括要明确人体的形气所在、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运行逆顺等情况,掌握补虚泻实、调气等方法,以及根据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针刺疗法,如大热在上、大寒在外、阴阳皆虚等各种情况的应对之策。
结尾是黄帝与雷公的对话,探讨了如何根据人的不同才能来传授相应的医术,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工作,比如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等,并强调了“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观点。
2。主题:
主要围绕针刺的理论、方法、应用以及人才的任用和培养展开。强调了针刺治疗要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操作,同时也注重根据人的不同才能来合理地传授和运用医术。
3。情节:
情节发展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的对话推进。黄帝先向岐伯请教用针之理,然后在与雷公的交流中,进一步探讨了人才的任用和医术的传承问题。
在论述针刺之理时,详细描述了各种病症的表现以及相应的针刺方法,使读者对针刺治疗的具体操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对于寒热不同的病症,针刺的部位和手法是不同的;对于阴阳皆虚的患者,适宜采用灸法等。
4。指导思想: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刺治疗要综合考虑人体的阴阳、表里、气血等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在判断病情时,要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膈的上下等,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症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泻法、补法或灸法等。
人才培养与任用的针对性:提出要根据人的不同才能来传授和任用医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对古文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