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作者在决定一部科幻小说的题材时,实际上是在作不能兼得的两难选择。
在想象空间中运用想象素材,最后得到的是想象程度,也就是小说本文呈现给我们的对现实环境的突破程度。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公式:
想象程度=想象力X想象空间X想象素材。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再有想象力的作家,如果给他一个缺乏想象空间的题材,他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给我们以奇异的感受。而仅仅有一个想象空间广阔的题材,却由一个想象力贫弱的作者去写,我们也不要对结果有所期待。
这个公式也告诉我们,贴近现实并非科幻的禁区。相反,越贴近现实的科幻题材,越需要超凡的想象力去展开。日常性是与突发性、事件性相对而言的。日常性曾使一些写惯了情节小说的作者无所措手,因为借助于外国或某种模式的叙述,借助戏剧性、动作性、悬念性的写作,可使作者进入一种夸张的、假定的境界,与真实生活的间离,可能恰好帮助了它的作者的发挥。《思潮与文体》20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科幻作者有一个普遍的成长过程:初学时喜欢写遥远的故事,成为老手后纷纷地回归现实。贴近现实能够赢得更多读者是动力方面的原因,但条件方面的原因,则是他们的想象力增加了,成熟了。
当然,如果我们想把上面这些论述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可以用一句中国古谚来形容:画鬼容易画人难!
想象空间广大并非就有益于想象。写遥远未来或者遥远过去的作者,也会遇到没什么可写的尴尬。许多现实素材他必须回避。一百年后不再有今天的许多流行语,一千年后不再有今天的世界格局,一万年后人类本身甚至都不会有今天的面貌。但那时候又流行什么词汇?形成什么格局?拥有什么形貌?那都是作家必须解决的。
那么,科幻中的想象力与科学精神,这个科幻文化的基础又有什么关系呢?科幻艺术不同于奇幻艺术,以及其它艺术门类。它的想象力直接来源于科学本身。
文学是人学,而科学是反人性的,从而也是反人文的。这类观点由来已久。下面这篇文章集中表达了这类观点,所以笔者把它拿到这里,作为本节展开论点的靶子。
幻想的衰退
吴亮
在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吸引观众的,其实只是科技,而不是什么幻想。那些个穿越时光隧道、与外星人接触、生物变异和电脑狂人的故事,早就成了老一套。正像所有的警匪片,如果不在汽车飞机枪战爆炸上搞出点新花招,剧情的简陋和主题的陈旧就会暴露无遗。
因而,科学技术仅是一种掩盖手段,它能掩盖人们在幻想能力方面的衰退。电影工厂集中了许多科技人才,他们在实验室和摄影棚里为我们生产科幻电影,他们如同群相互合作的父亲,齐心协力地生下一个叫作“卖座电影”的怪物。
人们的幻想能力确实在衰退,这多半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造成的。一些人天真地说,科学会促进幻想,这真令我们哭笑不得,人类幻想最繁盛的时代早已过去,神话的兴衰史就是见证。
科学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正在粉碎许多原先的美好幻想。那些令人措手不及的新发明引发的负面后果,已经越出了人们一厢情愿的企盼。而且,由于人在道德伦理上有放任,幻想不加节制地差不多成为助长邪恶的力量,它常常幸灾乐祸地模拟种种末世场面,摧毁人们心里的传统信念和日常信念,把他们带向惊悸、无望和虚无。
说到科幻小说,我们总会想起凡尔纳和阿西莫夫。凡尔纳的小说是旅行日记、冒险传闻、地理学、殖民主义和科幻的综合体。而其中的科幻部分,尽管令人惊叹,但绝非是他小说的灵魂。至于阿西莫夫,他除了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给予了我们多少和心灵有关的幻想?他写了几百本书,不过只能算是科普读物。
科学由幻想来推动,可是科学反过来总要窒息幻想。在文学的幻想中,摆脱科学的宰制十分重要。我不认为未来的文学会是科幻文学,如果那样,文学就将终结了。雷诺阿有一段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可大家并不按照这个理论去生活。以前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块平板,但他们照样造出了狮身人面像和维纳斯。
上海《新民晚报》,1997、5、5
与许多关于科幻作品的直观批判相比,这篇文章算是有独特见解的。其实,科幻界一直有“科学会促进想象力”这个观点,但笔者见过许多支持这一观点的文字,除了韩松在《想象力宣言》一书中写下的一些,以及刘慈欣的个别文章外,其它的竟然都没有论据,仅仅是口号。没有论据支持的论点,说它“天真”当然完全正确!
但是,由一两个简单论据来说明“人们的幻想能力确实在衰退,这多半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造成的。”,显然操之过急了。单就上面那些论据而言,笔者也都能够为它们找到另外的原因:好莱坞科幻电影非常俗套:是的!但那与科学技术无关。好莱坞科幻电影往往是大成本的商业片,制片人都是小心翼翼地选择中庸的题材,以“改良主义”的态度一点点加工过时的东西,并且删除大量真正科学的成分。因为它们难以在银幕上表达。如果我们去读那些电影的文学原著,或者找到那些大片的小片祖先,会发现其中科学与文学结合得相当好。
凡尔纳和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确实艺术成份单薄了一些,比较粗糙。笔者不知道吴亮在科幻小说方面的视野有多大,因为以文笔而言,这两个人在科幻作家中是比较典型的粗糙。前者的文笔粗糙,出版商要付很大责任。后者则是自己明确声明过不在意文风问题。而科幻作家里也有许多文笔优美的大师,却没有被提到。
让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个论据吧。如果要把科学技术以“损害想象力罪”告上法庭,它们似乎更能打动“陪审团”: 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可大家并不按照这个理论去生活。以前人们都认为大地是块平板,但他们照样造出了狮身人面像和维纳斯。但是,无论是雷诺阿先生还是本文的作者,都在享受着地质学、现代通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成果,完全不接触这些技术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并不多。而如果没有“地球是球体”这个基本概念,这些现代科学和技术都是无法立足的。雷诺阿和吴亮之所以能够自豪地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并不懂得当今地质学、通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ABC,这也是许多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