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谷雨相关文章 > 第5部分(第2页)

第5部分(第2页)

读书中《黄州赤壁》方对苏东坡有了真正了解。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恰为横溢才华所累,懵懂中身陷“乌台诗狱”,受尽屈辱摧残,蒙冤无处申诉,诬陷者恣意妄为。文化名人的无奈和凄楚令人心悸。恰如秋雨先生所说: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大学者朱熹其学术成就彪炳史册。他的社会地位和官职令人仰视,但他却执意要做教师,因为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认为离开了这一途径,几乎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在他看来,天底下再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教育更重要。于是,朱熹到了岳麓书院执起教鞭,听课者蜂拥。后朱熹做了湖南安抚使,更重视书院建设并使书院一派繁荣,学者云集。然而,谗言和*也随之而来:朱熹被免职,学生被拘捕,著作被禁。

构建华夏文学世纪高峰的柳宗元先贬湖南永州,再贬广西柳州,蛰居瘴疫猖獗之地,亲族友人疏远,地保时时监视。正当盛年无可奈何叹悲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中国文人的悲剧在一代文豪身上延续。

秋雨先生的笔触沉甸甸,如泣如诉,但也不无亮色。历来有无行文人、无聊文人、无耻文人,但历来从不缺少有志、有才、有德、有傲气也有傲骨之文人。“染缸文化”没有使苏东坡的天真泯灭,难言的孤独悄然蓄积着精神的力量,灵魂虽然寂寞,但虚妄之于绝望正是希望之所在。于是,《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轰然问世,冥冥中射出一道天光。大江东去,卷起千堆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再说朱熹。学生受他株连一个个踏上生命最后的跑道,既然如此,老师也应该死得像个老师。他避居山洞,依然没有停止讲学,尽管当权者虎视眈眈,更有好事者嚼舌进谗。直到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依然念念不忘那几个死于贬所的学生。1199年3月9日,朱熹病死。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之死,因为他晚年所遭受的灾难完全来自于他的学术和教育事业。

还有柳宗元。在不毛之地,伴随着一札诗文,他利用小小的贬谪官职,挖井,办学,种树,修庙,释放奴婢,按着一个正值文人的心意,逐一实现余生所愿。他凭着个人的文化人格,在无数敬仰者的心底构筑起一座高风亮节的丰碑。

这是一部写佳境美地的游记,可是,秋雨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了又想:中国文人每每遭难于做了官僚的文人,古来有之,今日依然,更何况世俗的社会机制犹如一张遮天蔽日的网。不甘于做无行、无聊、无耻文人,不屈服于邪恶和奸佞,就要做好遭难的准备,而磨难是一笔财富,一笔个人享受也能与他人分享的财富。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与少林寺方丈叙“书緣”

8月9日上午,欲雨还晴,为送永信大师订购的一批书,我与河南省委宣传部原秘书长王世民先生驱车来到少林寺。由于当日下午来华参加纪念奥运活动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要来少林寺参观,嵩山部分地域已经开始*,故此时的少林寺景区少有的宁静。经过严格的审核,我们的车总算放行,并进寺径直到了方丈的“书房”。

这是半山上一个僻静的去处,一个灰色砖瓦的院落。进门时,永信大师已经从座椅上站起身来,一句“好久不见了”的问候顿时使得氛围温馨可人。上次见大师还是在2005年的10月,一晃儿快两年了。那是我从美国回国后第一次拜见方丈。大师说,10年前你神秘消失,现在又突然出现。我说,你们出家我出国,到美国“挂单”,云游了一番。

落座,我把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河南分社常务副总编辑刘雅鸣的新著《雁鸣青天字一行》送到大师手上。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新近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师十分欣喜,仔细翻阅起来,不时发表“书评”,其中最中肯的评价是:刘雅鸣完全是靠自己写出来的!有过十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我深知,这是对一个做记者的人的最高评价!

随后,我把已经出版的“当代河南记者丛书”中的前18本摆到案上,大师逐一翻阅,并一一问候作者的近况,因为绝大多数作者都与大师熟识,有的还是他的挚友。作者责任编辑,我了解这些书中几乎都收录有对大师或少林寺进行报道的新闻作品,更有许多常人难得一见的图片入编其中。大师说,感谢记者朋友对少林寺的厚爱。同行的王世民先生说,少林寺为河南、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还是在去年的5月,我与少林书局的阿德、任延波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周亚非一起编著的《走进少林》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那是一本急就仓促之作。那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轰动世界。3月28日,我和少林实业公司总经理钱大梁一起到北京见永信大师。他当时为参加“功夫之星”新闻发布会住在北京国际饭店。就在两天不到的时间里,基本定下了编著出版《走进少林》的计划。接下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撰稿、编辑、设计、制作、印刷,5月5日,第一批书送进了少林寺山门,送到了黄金周到少林寺参观的各国各地游客手中。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谈话间,方丈不时安排着下午的接待工作。看到在茶座等候的其他客人,我们不好再多叨扰。辞别前,我把自己刚刚出版的一本新闻作品集《晴耕雨读》送给大师。大师也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他本人的新作《少林功夫》送给我,并欣然在扉页签名:释永信。我由衷感谢大师垂爱赐教。

中国企业家一年仅读半本书

悠悠乎五千年文化历史可谓璀璨厚重,令许多国人引以为自豪,面对西域各国稍不留神就居高临下充满优越感。然而。这种仰赖古人的优越感只能是“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是一种夜郎自大。何出此言?答案很简单:文化必须不断更新发展才有生命力,而文化要更新发展首先需要传承。如何传承?答案也很简单:读书。可是,自以为最有文化的中华民族迄今还有多少人热衷读书?这个答案就不那么简单了!

笔者从一本读书类杂志看到这样几个应该是触目惊心的数据:年平均阅读量:日本人为4本,韩国人为7本,法国人为11本,中国人为本;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从几年前的7%降到2004年的5%,而英国有“阅读习惯”的,从1977年的54%,上升到2002年的65%;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本,相差100倍。这些数据或许陈旧了些,但还是颇能说明问题的。

作为一个出版人,看到上述数据我无法遏制内心的悲哀,是中国人的文化修养真的到了不再需要读书的程度了吗?是中国人日理万机真的忙得连读书的时间也没有了吗?显然不是。或许有人说,现在中国人已经习惯于网上阅读了。更是瞎掰。就互联网发达程度,英国、法国、韩国、日本哪一个国家都不比中国差,却仍然有那么多的人痴迷于平面阅读而手不释卷。

那么是中国人不够富裕么?应该说,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还是刚刚解决温饱奔小康,但对很多人来说,还不至于买不起一二本书吧!看看人们所熟悉的媒体报道,有那么些个人一席餐费可以买上几十本乃至数百本书,更不用说那些好赌豪赌之辈了。要知道,现如今还有几人会去重复那句老话:读书是读书人的事。现在有几个人不是读书人?

浮躁是国人共同认同的“国病”,从国人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上再一次佐证了病情不轻,甚至病菌还在传染蔓延,应该引起人们警惕。想一想吧!一个文化衰退的民族其希望何在?劝人们多读书,为了中华文化复兴!为了中华民族振兴!为了伟大祖国富强!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有阅读习惯的要保持下去,没有阅读习惯的逐步培养,从现在做起,做自己做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男人是否用私房钱买书

适逢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看了新华网的报道后,登录个人博客翻找出2007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写的一篇博文《“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读了一遍觉得空话多多。那么今天作文就来点儿实在的,坦白一下自己今年迄今买了几本书:屈指一算,4月将过去,本人总共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