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晚上去的时侯,二姐还有件衣服没缝好,我便在门外等。那天也凑巧,同村的窑瓦匠在小吃店“下馆子",八角钱刚吃完一大碗肉丝挂面,正在门口坐着木靠椅同其他四位店主聊天。
“老五,你这窑匠是好活计!”代销点的福爷首先称赞起了窑匠,“我先讲个故事,这故事发生在不知哪个朝代,那时老百姓想做官得通过科举,我们西边的宋畈有一个读书人叫宋弘,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去赶考,由于古时科考考场舞弊,第一次他没录上,沿汉潢古道回来的路上,行至东面的弘畈,已至正午,眼看还有十里地快到家了,盘缠(银两)已花个精光,肚子饿得路都走不动,刚好闻着肉香味儿便寻了过去,原来是窑匠正在吃午饭,便上前讲明来意,窑匠也是窜百家门户的手艺人,见多识广,便盛情相邀书生一起吃饭吃肉。宋弘吃完,便作辑叩谢,跪在地上,吟诗一首——
一股清香冲九霄,糯干米饭肉汤淘。诗书苦读有何用,当岁为何不学窑?
俯身下拜便要拜师学艺,窑匠赶忙扶起宋弘并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次没考中,下次一定高中。凡事不可能都顺风顺水的,就如我这做瓦,刚做好的瓦坯,突然下场阵雨就毁了是常有的事,别灰心,三年后再考。至此,宋弘与窑匠便成为至交。
三年后,宋弘高中,十年后官至礼部尚书衣锦回乡,路过弘畈,窑匠已不知去向,宋弘为了个念想,立菩萨罗汉寺庙于此处,易名弘畈,传至今日便是现在的观音寺罗汉崖旧址。”
“难怪这弘畈的瓦也烧制的这么有名气!这窑匠也名留青史了。也难怪将要高考的学生家长来此处观音寺许愿,并且许愿挺灵的。″
铁匠铺的老黄便接茬:“难怪窑匠老五越来越吃香,现在到处都是来挑瓦的。”
“老黄你生意也好得不得了,整天忙得吃不上饭。"缝纫铺的忠叔开口了,“受人之恩,一生永不相忘……”
“哈哈,十个裁缝九个富,哪个裁缝不省(偷)布!″老黄“反唇相讥″地笑了起来。
“老黄,铁匠铺帮我们烧的开水呢”福爷发话了,“你今天带来有新茶没?"
“我饭馆里今天买了二斤新茶,我拿出来大家品品香气咋样?″
饭馆的老板娘热情地搭讪微笑着招呼大家,并拿出了新买装茶叶精巧的铁皮盒子。
“你人就很香,茶肯定更香。″窑匠的话又引来了大家的哄笑。
“福老板,你把你新买的百花牌收音机拿出来对对时间,看我这新买的中山牌手表时间准不准,裁缝铺的长江牌旧收音机没你那百花牌报时准!″铁匠铺老黄含笑叫嚣着。
旧的收音机没有新收音机报时准!三十多年过去了,今日晚上想起来,当年还真那么有点儿“孤陋寡闻”。
观音寺罗汉崖下便是白露河,寺下是百米悬崖,久而久之,此地便叫了一个罗汉崖的名字。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民间传说,是不是同东汉时期、在山水关光武帝刘秀携宋弘养伤不谋而合呢?但现今的书籍显示,其为京兆人,即东汉长安人、还是西汉洛阳人?还是我们光州人?很是让人费猜。
然至今日,经多方考证,虎头关与此处关联——
10
虎头关,历史记载为大别山十三古关之一。
关于虎头关的位置《新县志》、《光山县志》、《麻城县志》确认在现今沙窝镇。
据《新县志》载——《魏书》列传第四十九载:“萧衍遣军主吴子阳率众寇三关。益宗遣光城太守梅兴之步骑四千,进至阴山关南八十余里,据长风城。”南宋李埴《乞复五关之险疏》略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南宋祝穆《方舆胜揽》也有类似记载。《元史》列传第三十四张柔载:“世祖由大胜关,柔由虎头关,与宋兵遇于沙窝,柔子弘彦击破之,进与守关兵战,败之。”明弘治《黄州府志》载,洪武四年,于虎头关设有巡检司。明嘉靖《光山县志》载:“虎头关,在沙窝堡,左罗汉崖,右羊毛山。高峰嵂。中一涧,石磴崎嵚,最为险厄”。清乾隆《光山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古代中国南北分裂时,守长江必守淮河,而守淮河必守大别山诸关。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北周、北齐与南朝宋、齐、梁、陈之分界,在江淮之间不断变化,其间,虎头关常有战事。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朔征淮蔡,鄂岳观察使李道古引兵出穆陵关,以及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张勋从征淮南,攻黄州,击吴于麻城,都必经虎头关。1246年元将史权攻南宋军队于虎头关,1259年元将张柔再攻南宋军队于虎头关。由上可知,历史上虎头关风云激荡,战鼓频响,同时虎头关也是南北商贸往来及官府征税的交通要道和关卡。
《麻城县志》载——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七十里河畔。宋代与穆陵、黄土、白沙、大城为五关。《方舆胜览》卷50黄州:五,“《乞复五关之险》:夫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元史·定宗纪》:元年(1246),“权万户史权等耀兵淮南,攻虎头关寨,拔之,进围黄州”。明、清置巡司于此。阴山关曾为黄州白沙、大活、穆陵、阴山四关之一(另还有两关,黄土关与大城关)。
《光山县志》载——“虎头关,在沙窝保,左罗汉崖,右羊毛山。高峰嵂。中一涧,东有跑马岭、虎头山,西有破山口。两岸山势陡峭,奇峰突兀,怪石险叠,林木葱茏。石磴崎嵚,最为险厄”。清乾隆《光山县志》也有类似记载。
据陈习刚着《唐代阴山关考》一文阐述——唐代黄州麻城县阴山关乃魏晋南北朝时的阴山戍,为军事战略要地,大约北魏景明四年(503)至孝昌三年(527)间改戍设关。阴山关为出入江淮两大地区之间的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咽喉,具有极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因夹白露河(淠水)而设,南源于云白山(古时称垂山)与小界岭,北注入淮。因白云山北偏东下延山脉(龙王尖)至淠水,古时称垂山之阴,而阴山戍、关由此形成而得名。关北为弋阳(光山),关南为黄州,关东为殷城(宋朝改名商城)
而现在的沙窝镇属地应为黄州辖地。而熊河为光山沙窝堡辖地。随着社会的繁荣,为加强江淮平原与楚地贸易与交通的控制,唐时设虎头关隘,设巡检司,增辖太平驿(民间传说曾设于土门关驿站)。属沙窝堡,而熊河正处汉潢古道的行人与商队通行的必经之地。据此踹测,在唐以前,由阴山关沿汪河龙王尖至熊河土门关至周河木陵关为豫楚客商通道。明史亦记载阴山关南为麻城县属地,《麻城县志》也曾记载虎头关于麻城东北七十里。
《雄关古寨》载——一说在沙窝内三华里处,东有跑马岭、虎头山,西有破山口。两岸山势陡峭,奇峰突兀,怪石险叠,林木葱茏,中间一条小河叫清水沟,106国道穿沟而过,国道左依高山,右依深涧。另说,虎头关在沙窝镇罗汉村南的两山坳口处,东为羊毛山的延伸山体老虎山,西为罗汉崖。清水沟的虎头山、罗汉的老虎山分别是两处虎头关地名的佐证之一。由于历史久远,史料不全,野外考古无田野物证,文字记录不详,民间传说和口述历史莫衷一是,为了尊重事实,不敢也不能妄下结论,所以关于两处虎头关之说,只好同时写出。也许,在不同的时期两处都曾经设置过关卡,并都称之为虎头关。综上所述,虎头关在今沙窝无疑。
首先说一说木陵关,旧关址在柳铺村确定无疑。向南左出关不足4公里即是106国道小界岭,向南则是古道,沿古道约4公里处便是老界岭(春风岭),右眺便是新县第一高峰黄毛尖。
而现今沙窝南3公里处,西北有阴山关,西南有白云山,东有马鞍山,向南为小界岭,而小界岭处木陵关驻军可以全力掌控。
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现在所定的沙窝镇南三公里两处的位置,均不符合虎头关的历史记载与不符合古代冷兵器时代军事所需。
根据记载,虎头关左有跑马岭,罗汉崖,右有羊毛山,高峰嵂。
沙窝一词源自沙陀国。而据明史、魏书、县志等史料载,清代以前阴山关北为光山辖区,关南为黄州辖区。而沙窝堡旧址在现今熊河。
熊河后山形状似虎头,山顶亦有烽火台旧址,而靠东北有跑马岭(练兵场),跑马岭下沿至淠水河畔古道,河沿有金刚寺,即罗汉崖,也叫观音崖,东南有羊毛寨,两山夹一河,地势险要。河中现今仍石礅奇嵚,石其名曰“雷打石”。
虎头关历史上如果设在熊河,唐设巡检司、太平驿检查、收税,便顺理成章。而宋金之战,宋元之战,李道古出兵木陵,占虎头关,李朔雪夜入蔡州等历史与出兵路线便迎刃而解,而是沿汉潢古道,何必绕道今址沙窝镇南3公里处、古代冷兵器时代实无军事意义。如果古代址沙窝亦当今熊河古村落处,向南3华里处,即当今所指山水关处,根据此推论,与各朝代县志的记载,沙窝所属梅林关、虎头关、山水关所处位置,应为处熊河流域同一区域,根据朝代的不同而关名进行了更替而已。当今其地理方位也有据可寻而展现在世上的目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