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忠心,早日诛杀袁逆,以保大清基业永固!奴才端锦,跪。”
众人不禁愕然,这封电报果然是关系重大,难怪载沣不敢念。端锦是端方的弟弟,他的一个女儿过继过了端方,后来端方又将此女嫁给袁世凯的儿子,因此,不惟端方与袁世凯是姻亲,端锦也应该算是。亲家告亲家,虽然有些不像话,但端锦不告,那就是“知情不报”,罪加一等。
不过,这封电报的内容太过骇人听闻,袁世凯虽然是权臣,枭雄,但他真有那胆子毒杀皇上?大清国立国以来,还没出现过这种大臣毒杀皇帝的事呢。
“摄政王,这电报当真是端锦拍来的?”庆王奕劻首先发难,同时也是一身冷汗,这袁世凯似乎是不能再保了,再保,就连他自己也得搭进去,“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啊,谁叫他袁世凯权利那么大,人望那么高呢?若是旗人倒也罢了,可他偏偏是个汉人,这电报一出来,不知道多少人想落井下石呢。
载沣哼了一声,说道:“这是上海道代奏的,用得是专用密码,错不了,旁人想假冒,也是不可能的。上海道还说了,和端锦一同跑到上海的,除了张彪之外,还有好几个一同陷贼的旗人官员,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就是袁世凯毒死了皇上,他们亲耳听见叛军如此说的。”
“既是叛军所说,焉知不是离间之计?”奕劻问道,心中还未拿定主意,这袁世凯到底保是不保?保,只怕是白费力气,不保,似乎好象又中了革命党的离间计。
“虽有离间嫌疑,但仔细想来,袁世凯未必就是清白的。”小恭王急忙说道。“电报里说得清楚,袁世凯怕大行皇上亲政,于他不利,所以下手毒死了皇上。诸位不妨好好想想,大行皇帝晏驾之前与之后,他袁世凯看上去是不是两个样子?先则垂头丧气,继则眉飞色舞?庆王,你与袁世凯走得最近,自当看得更清楚。依我看呐,袁世凯和李莲英还没那么大的本事一手遮天,只怕还有旁人参与密谋!”
“小恭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奕劻勃然大怒,险些站起来大骂。
什么意思?当然是指桑骂槐了。在场的多数人都听出来了,溥伟的意思是,这种时候谁再回护袁世凯,谁就是谋杀光绪的同谋!
光绪死得蹊跷,前几日京城里就有些风言风语,不惟百姓疑神疑鬼,就连王公大臣也是议论纷纷,前脚皇帝死,后脚太后也死了,这么邪门的事换了哪朝哪代也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不过王公大臣毕竟不是百姓,百姓可以私下议论,可他们不行,只能憋在心里。
溥伟没有接过话茬,只是向隆裕叩首,说道:“奴才恳请太后懿旨,派兵捉拿袁世凯。不管这电报是真是假,先把袁世凯扣起来再说,他身居高位多年,耳目遍布朝堂,万一电报的事走漏风声,纵然朝廷不动手,只怕袁世凯也不会束手待毙。纵然这是叛军的离间计,也是歹毒之极的离间计,即使朝廷不说话,可是此事一旦传扬开来,只怕底下的旗人也不服气,要是哪个忠心为主的包衣旗人去找袁世凯算帐,为大行皇帝报仇,袁世凯难道会打不还手不成?万一袁世凯因此误会是朝廷派去的人,后果不堪设想啊。所谓‘狗急跳墙,人急上房’,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太后,请太后明断!”
“太后!奴才以性命担保,大行皇帝不是被袁世凯毒杀的。这电报乃是奸人污蔑之辞,奴才恳请太后懿旨,即刻命上海道将那班拍发电报之人拿下,就地正法,慰忠臣,杜讹言。”奕劻大声说道。
他是在害怕啊,虽然他在菩陀峪监督陵工,但消息灵通,京城里的传闻早就传到了他耳朵里,官员百姓都说光绪死得不明不白,前一日还在传膳,后一日就驾崩,死因殊为可疑,很可能是被人毒死的,而且据说内务府的人赶去为皇帝料理后事的时候,光绪的尸身已经被太监们放进棺椁了,这事可不寻常,也就是说,连内务府的宗室、觉罗都没瞧见光绪最后一面,但棺椁已合上,又不能将光绪尸身再扒出来看看,如此一来,自然叫人起疑。现在这封电报拍来,更是将那传闻钉得死死的,别以为朝廷能将这封电报内容瞒住,别人口风严,可溥伟那帮惟恐天下不乱的少壮派难道就不能把这电报内容透露出去?他奕劻是袁世凯的后台,袁世凯能爬到现在的高位,全仗着奕劻的庇护,袁世凯也投桃报李,为庆王一派摇旗呐喊,两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袁世凯真的因为毒死光绪而被杀,他奕劻“滥保匪类”的罪名也是逃不了的,就算隆裕不跟他奕劻计较,溥伟那帮人又岂会放过这个扳倒他的机会?
大清立国以来,权利的斗争从来都是刀光剑影,从多尔衮到索额图,从年羹尧到肃顺,哪一个权臣不是因为政敌的落井下石而身死族灭?如果他奕劻不在这件事上撇清自己的话,那么下一个倒下的权臣就是他庆王。
溥伟那帮人当真相信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只怕未必。借机扳倒庆王势力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其实这毒杀之说也不是不能验证,只要将光绪的尸身交给洋人军医解剖一下就行了,但是,谁有那个胆子提出这个建议?
说到底,这个离间计实在是太阴毒了,策划之人对于朝廷上几个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简直是一清二楚,不愁没人“上当”。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第051章 忠奸难辨(上)
见隆裕太后没有说话,奕匡又说道:“现在北洋军正在陆续南下增援,此时万不可动袁世凯一根毫毛,不然,军心一旦动摇,南方局势就不可收拾了。所以,现在不论端锦说得是真是假,朝廷都不能信以为真,如果这电报上的消息走漏风声,迫不得已也只好借端锦的人头安抚北洋军,就当他是在造谣中伤。”
“庆王,你这说得是什么话?”小恭王溥伟质问道。
“什么话?实在话!”奕匡哼了哼。
“构陷忠良!你这是亡国的话!”溥伟斥责道,面向隆裕叩首,一字一句的说道:“太后,奴才以为,拍发电报之人乃是真正的朝廷忠臣,该赏不该杀。所谓‘国难见忠臣’,如此危急局面之中,朝廷万不可冷了忠臣之心。”溥伟急忙奏道。
“忠臣那也得分时候。现在这种时候,有的人看上去是朝廷的忠臣,开口闭口的江山社稷,可实际上呢,就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奕匡话里有话。
“庆王,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当着太后的面,你仔细说说,到底谁是奸臣?”溥伟瞪着奕匡呵问。
“闭嘴!斗嘴也得看地方!摄政王,你说呢?”隆裕制止了两位王爷的争吵,目光一转,盯着载沣问道。
“此事关系重大,而且奴才现在心神震荡,实在不敢置喙。唯请太后圣断。”载沣谁也不敢得罪,那电报让他那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情绪又激荡起来,光绪是他嫡亲哥哥,虽说从小抱入皇宫抚养,兄弟俩见面的次数扳着指头都能算清楚,但这并不能隔绝他们的兄弟之情,前几天传闻光绪死得蹊跷,载沣不是没有怀疑过,此时那电报拍来,更是让他心痛如绞。
“你们呢?”隆裕望着其他人,但所有人都垂下头去,没敢说话。其实此刻众人心中多半都认为不排除光绪被人毒死的可能,至于是不是袁世凯干的,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宫闱秘闻,旁人确实不可随便插嘴,而且,偏偏有人要在这上头做文章,那么自己还是站得远远的为好,免得遭了池鱼之殃。
众人都不是傻子,皇帝和太后一前一后接连死去,这种怪事千古未闻,有心人也曾查过,结果发现光绪确实死得非常突然,再联系到慈禧太后死前不仅将袁世凯的后台奕匡派去监督陵寝工程,还将由段祺瑞指挥的北洋第六镇调往外地,这两项举措已很清楚的说明了袁世凯当时岌岌可危的境地,万一光绪不死,出来亲政的话,他袁世凯除了逃亡外国之外,还能有什么办法保住项上人头?
此外,上个月还有传言,说有人打算拥立庆王的儿子载振做皇帝,那时候皇帝和太后还没死呢,至于传言中的“有人”,除了袁世凯还能是谁?
打个颠倒想想,如果自己是袁世凯,会怎么样?逃走?显然不合袁世凯的性格,当年朝鲜开化党事变,面对气势汹汹的朝鲜叛军和日本卫队,他小小营务处会办袁世凯没跑,带着几百人硬是将局面扳了过来,今天他袁世凯拥兵数万,门生故旧遍天下,又怎会抛弃一切做丧家之犬?袁世凯治兵生杀果决,人说他是枭雄,这话没错,既是枭雄,那就会破釜沉舟。
何况,袁世凯代表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袁氏家族,而是一个势力错综复杂的北洋集团,如果从李鸿章时代算起的话,这个集团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政局近四十年,太多的人依附在这个团体中,靠这个团体攫取利益,他们的利益早已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鸿章死后,袁世凯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领袖,如果这个领袖倒下,北洋团体的利益也会遭到损害,谁能保证下一个倒下的不是他们中的某人?谁能保证倒袁只是朝廷的目的,而不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