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正好是华夏历正月初三。谢子龙辞别家人们,带着国防部的秘书高海棠,坐上礼宾车,京海市警察局长亲自护送到湾区机场。随后谢子龙就到了京海市,受到了华夏国防副部长的迎接。
华夏国防副部长,握着谢子龙的手说:“我仿佛看到,三国的赵子龙重生了,你敢驾驶超七战机,击落两架爪哇军机,还轰炸指定目标,安全返回。简直是我华夏军人楷模啊。”
“哪里,全赖我歆贝军战友的掩护呢。我以前在华夏国防军,担任过一名排长。”谢子龙毫不犹豫地说。谢子龙心直口快,毫不顾忌。一时间,华夏国防副部长,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是又不好反驳。毕竟在华夏国,这些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自己也无能为力。有时候,有才能和有后台,军中只能选后者。
随后在京海饭店,两人进行了热烈的会谈。谢子龙拿出清单,一本正经地说:“我国希望贵国,能够出售这些武器装备和生产线。”
华夏国防副部长只得说:“我得请示,才能回答你的问题。”然后双方互相,赞扬了对方的国家,都说对方国家强大。华夏国的强大,在于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国防工业。歆贝国的强大,在于连续打败敌人,不断克敌制胜,以弱胜强,接连创造奇迹。
夏中强收到了一份小礼物——J12的图纸,并且华夏国承诺,可以帮助歆贝国生产这种小型战斗机,一切从小事做起。谢子龙知道这种过时的战斗机,以前称为“空中李队长”,作为巡逻使用,确实挺好的。可以挂载3枚空空导弹,还有可以安装小型机炮。如果加装现代微型设备也能发挥出不错的军事使用性价比。省油的战斗机,也许可以开始,歆贝国的航空工业。不管生产不生产,图纸带回去,也是好事。
第二天,谢子龙得到了,华夏国领导的接见。华夏国领导高兴地说:“听说你以前,是我华夏国防军的一名排长。不知道怎么会成为歆贝国的国防副部长。”
谢子龙侃侃而谈,会把事情都说出来。华夏国领导竖起大拇指说:“多么优秀的一个栋梁之材,又流到你们,华天总统阁下手里了,我很羡慕他。”
“哪里,华夏国人才济济,所以我这样一个排长,在歆贝国能居高位。是因为我歆贝国,人才稀少,现在很多部长还是空置,也没有副总理。我歆贝军,特别是空军,很多飞行员来自于华夏国,感谢华夏国的支持。”谢子龙突然灵机一动,正好可以释怀。
华夏国领导哈哈大笑说:“那个华天,确实有识人之明,太厉害了。我感觉,你将来,会有更大的成就,我的眼光也非常准的哦。”
谢子龙此时,不知道如何说话,只能点点头。如果说华夏国领导说的好,那是自夸。如果否决,那又是拂了面子,只能笑着笑着就哭了说:“感谢华夏国领导夸奖,我会好好努力的。”
华夏国领导点点头,又让人拿出一份名单,虽然否决了,中程导弹的生产线。但还是支持,歆贝国发展火箭技术,指导歆贝国近程导弹的生产。以及坦克、装甲车、轻型武装直升机、轻型护卫舰、普通地空导弹的生产线,允许所有武器装备的销售。还有4个重装合成旅,3个中装合成团,6个轻装合成营的装备,和充足的弹药。10套岸舰导弹(包括20个基数相关的导弹)和20套岸防炮(100个基数的炮弹)。2艘船坞登陆舰和有2艘两栖攻击舰,还有充足的弹药。50架J16重型战斗机,包括充足的导弹以及炮弹。
谢子龙此时非常高兴:如果这些目标实现,那么歆贝国的国防工业,有希望碾压爪哇国。其实两次和爪哇国的战争,还是得益于掌握制空权,第一次战争,其实完全得益于华夏国的航空教员,开着歆贝国的战斗机,熟练地击落爪哇国的战机。这些教员直接,修改国籍,并且入籍时间早于为教员的时间,成为歆贝国的居民,不然就说不清楚了,这就是属于善意的谎言。
谢子龙激动地接过名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高兴地说道:“感谢华夏国的慷慨相助,我们歆贝国一定会努力发展,不辜负这份信任。”得知只需要1700亿华夏币,华天总司令,已经得到华夏正义联盟资金,预先支付了这笔资金。
华夏国领导,微笑着拍了拍谢子龙的肩膀,高兴地说:“期待歆贝国的未来发展,以后携手共进。”谢子龙站立,和华夏国领导握手,一起举杯,庆祝协议达成。
谢子龙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京海市,去江海市,接走了妻子儿女,回到贝姆市。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歆贝国的国防建设任重道远。
但有了这些支持,他相信歆贝国定能逐渐强大起来,摆脱对他国的依赖,真正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歆贝国国防工业。这些武器装备采购,非常有利于华夏国防工业的发展。国防工业发展,迫切需要科技人员和资金,这样华夏国防科技研发,就得到了大笔资金。
华天亲自到机场,迎接谢子龙全家返回。钱思雨带着孩子,暂且留在飞机上,知道总统有要事,和自己老公说。拍了拍谢子龙的肩膀说:“你又为我歆贝国,立了一大功劳,看来得给你晋升了。”
“不用,等我在战场上立功,到时候给我晋升不迟。”谢子龙激动地说。
华天笑哈哈说道:“不错,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期待给你晋升的那天。不过,短时间内很难,我们要发展,积蓄力量。”
谢子龙点点头,站立说道:“是,感谢华总统指点迷津。我一定不负厚望,再创佳绩。”
谢子龙带着老婆孩子返回家休息,目前住在贝姆市的市区,和歆贝国防部非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