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将人的动能与目的紧密结合起来的机制,就是劳动过程。因为目的内涵上的趋同性和外延上的普遍联系,目的可以并合,也可以组合;可以扩展,也可以压缩,连结这些目的的内在吸引力是目的本身内核——利益。因此,从语言上扩展来看,目的就是利益的同义词。目标管理理论运用的就是这个机理。
目的的内核是利益,这个利益又是什么呢?“人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这一著名论断启示我们,劳动行为的目的就是“价值创造”,这个“价值创造”就是利益。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劳动,就是为了创造价值,朝着价值创造这一目的自觉地开展劳动。
“价值创造”有着较宽的语言涵盖。“价值创造”意味着价值的创新,即在原“价值”上出现一个增长。这样就有了一个要讨论的问题:原“价值”是指什么。因为“创造”是相对于这个原“价值”的。例如盗窃的财物,相对于盗窃者自身利益是增长了价值,但相对于被盗者而言,却是损失了价值;同样地,日本军国主义者武装侵略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者而言是增长了价值,但对于中日两国人民则是一场深重灾难。可见,“创造价值”的原“价值”应当是指向一个广大的社会基面,并不是相对于受益者的利益。
也就是说,“创造价值”应当是无损于社会整体存量的利益增长,虽然利益增长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社会利益存量,但增长的利益比消耗的利益价值更高。这种消耗不是利益的灭损,而是资源投入,即投入一定的资源而再生出更多的资源。依照“价值创造”论命题,就是投入一定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一个新的价值产生了,必然是社会存量价值的增长,简言之就是价值增长。这种价值增长是以社会存量来检验的,所以,严格的学术用语,价值增长应为社会价值增长。检验一个行为结果是不是社会价值增长,或是否促进了社会价值增长,并不需要精确的统计手段,只需看这个价值增长过程中是否损害了其他利益,没有损害就是社会价值增长。反之则不是。
价值创造与价值增长在语义上并无重大差别,我们采用“价值增长”,而不采用“价值创造”,是基于经济数据排列判读习惯,让语汇更有阅读上的熟识感,别无他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劳动过程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劳动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动作或行为。一个动作或行为,可以认识为劳动动作或劳动行为,但绝不能认识为就是劳动的全部。劳动是由许多劳动行为组合而成的行为系统过程,简单的劳动行为不能创造出完整的价值。在现代社会里,尤其是这样。
第二,劳动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行为,而不是别的什么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而劳动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增长”。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不能称之为劳动行为。人的消费行为不是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的,所以,人的消费行为不是劳动行为。
第三,劳动具有的“有目的”性,其主观意愿特性非常明晰。劳动的目的不仅非常明确,而且,这个目的是经过人一系列的分析、综合、判断而形成的,是人的一种清晰的思维结果。目的的存在与否不以行为结果认定,行为结果与目的意愿相一致,是行为的成功,否则为失败。因此,仅仅有社会价值增长这个结果,但行为的目的意愿并不是社会价值增长,不能认定为劳动行为,有如战士打靶射中了一只野狗仍然不是打猎一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劳动中,社会价值增长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首先是一个期望。这个期望以目标的形式存在着。
第四,劳动是人类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特有命题。虽然人类劳动过程中也有动物参与,但动物的参与不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只表现为人类对动物能动特性的发现与利用。所以,人类过程中的动物只是一种工具。
第五,由于劳动以社会价值增长为目的,便确定了劳动的经济范畴属性。人类非经济范畴行为是影响社会价值增长的重要因素,如娱乐行为可以适当提高人类劳动的兴趣,然而,那不是一个具体的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中的劳动行为,只是一个社会价值增长目标系统的外部因素。
归结上述可以说,劳动的本质特性就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增长过程。当然 ,我们也可将其表述为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三、劳动过程的日益社会化
2、劳动过程的一般形式
劳动是根据人类需求而进行的,人类生活需要什么,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劳动出现。人类生活需求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因此,劳动形式表现出极其的多样化,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而日益丰富多彩。
我们已经认识到,从劳动力形式来说,人类劳动可以区分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而从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看,劳动形式非常复杂,很难做到学术精确上的类别划分,中国国家统计局现执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多达24个门类、98个大类、508个中类、1001个小类。劳动在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上的复杂性,源于使用价值的可分割性,这深刻反映了劳动组合的内在机理,也深刻反映了劳动成果利益多元特性的客观基础。
劳动成果的使用价值是人类需求原点,是劳动价值依存的物质基础。采矿、种植、养殖、制造、加工、仓贮、建筑、运输、贸易、餐饮、旅馆、金融、文化、医务等,不同的劳动形式体现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功用,不同的劳动形式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组织方法。这种以劳动成果使用价值为特性的劳动形式分类,是劳动行业分类的客观基础,人们认识劳动一般也是从这个角度开始的。
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劳动产品有着不同的技术流程,不同的技术流程又体现为一个个的流程环节,这个流程环节一般通称为工序。工序一般是一个完整的基本技术单元,有着独立的技术结果,钉一颗钉子,修改一篇文章,都可是一道工序。一个劳动过程的工序的多少,由这个劳动产品的特点与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决定。越简单的产品工序越少,反之越多,劳动的简单与复杂之分就在于劳动工序的多与少。工序之间的关系有平行的,有递进的,也存在着交叉。不同的劳动环节有着不同的技术要求,不同的技术水平决定着一定劳动时间内劳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劳动动作是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没有动作,不成其为劳动,即使是智力劳动也必须将思维结果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收集资料,发出声音,写成文字,绘成画面,或做出表情。因此,一个工序总是由若干劳动动作构成。劳动动作不仅表现为劳动活动的最基本元素,同时也就是劳动技术的最基本元素,不同的技术特点在人力的要求上,就表现在其动作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每一劳动动作的成果含量、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劳动效率。劳动效率是一个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技术值,即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劳动成果与一定劳动量的比值:
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劳动成果
————————————
一定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