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有些考生另辟蹊径,带着特制的鼻塞,专门求的考官将自己分到臭号。
好得很,很有精神!
贾兰打量了考房四周,暗赞一声神京的贡院还是整修不错的,没有漏风漏雨的情况。
以防万一,贾兰还是将提前准备好的油布挂好,在底下挂上号顶,就是大家熟悉的蚊帐,最后在门上装上门帘防风,这才坐下,将屋里的木炉点着烤了一下身上已经有些湿漉漉的衣服。
此时外面雨势已然停歇,天色不在是漆黑一片,透过门缝已经可以看到天边一抹红霞。
一阵金鸣之声敲响,这是云板的声音,云板是以铜铁或合金铸成,体薄而扁平,周身有云纹,边穿有孔系绳。悬而击之。用以报时、报事或集众。
原着里秦可卿死后宁国府里敲响惊醒凤姐的,便是这云板。
与前明不同,大夏朝从乡试开始一律实行封闭式的考试方式,一旦进入考场,除非自愿放弃,否者只有到第三天才能走出考场。
如此一来考验的就不仅仅是考生的文学功力,还有精神与身体的素质。
这倒成了叠翠书院学生的强项了,毕竟李玄着也教授兵学,叠翠的学生平日里也要练习射箭等小六艺,倒是比那些四体不勤的书生强了不少。
书吏拿着套封装好的试题卷子,从门前的小窗子里丢了进来。
三天的乡试由此展开。
第一天考的制义,分别是四道四书题,以及三道五经题,按惯例四书题最重要,直接关系到录取与否,五经题则是影响录取的名次。
简单的说,就是在科考之中,四书的地位比五经要高。
为何如此?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经过长时间演变,四书和五经的地位已经反转了。
五经是孔子周游列国收集而成,而四书则是孔子之后的儒门中人整理而成的。
汉儒认为五经是孔子亲自整理,其中蕴含了孔子真意,是最纯正的儒家经典,而四书相对而言并不正经。
到了唐宋时期,韩愈掀起了对道统的思考,一直到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彻底奠定了四书的地位。
另一个原因,这就得追述到前文提过古代教育资源不平均的问题了。
因为每个地方治学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有些五经根本就没有人选,比如选《春秋》为本经的学生少之又少,导致《春秋》被称为“孤经”。
所以用五经作为录取与否的根据,在评判的标准上很容易产生争议,是以自前明以来,官方一直沿用重四书轻五经的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