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小说

青帝小说>省委书记的秘密情人 作者倾城殇 > 第41部分(第2页)

第41部分(第2页)

“听到些风声,一把手家属的事,我无权查问。估计张敬怀同志也不知道。”侯贵卿说。

“一部大汽车,又不是一个小钱包,他会不知道?你不能为’ 团结‘ 大局,而丧失原则呀!”

侯贵卿装做替张敬怀解释的样子:“她女儿的公司有一套房子,母女在那里住,他们早就分居了。”侯贵卿又替张敬怀说话。

“你向省纪委反映了吗?”

侯贵卿解释:“敬部长,你想一想,我这个二把手,只是配合一把手工作,他有什么问题,我怎么能让纪委查他?再说,就是告诉纪委,纪委书记也是在张敬怀同志领导下,纪委书记的兴衰际遇,全在张书记手中,他怎么敢……”

敬部长想了想,“可也是,这是个体制问题,如果纪委直接归中央纪委领导,可能他们的胆子就大了。”

侯贵卿又为自己解释:“我和张书记的团结,是大局,我向敬部长讲什么,或不讲什么,不能不顾这个大局呀!”

敬部长不想再责备这个年轻有为的干部了,说:“顾大局是对的,可是更重要的是要讲原则,为了大局,也不能丧失原则!”

侯贵卿忙检讨:“我接受敬部长的批评,一定改正。”

敬部长说:“你改正,好!你对这个张敬怀同志还有什么意见?”

侯贵卿看火候到了,这才打开了话匣子:“先说这党内民主问题。在我们省委这个班子,无论按资历,按水平,谁都难和张书记比。在我们这个班子中,无论什么问题,都是一把手定夺,他说了,就算省委决议。”

敬部长说:“那还有集体领导可言吗?省委会是个集体,有什么问题,应该实行民主集中制,是集体作决定。”

“对于张书记,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有时,我们开会讨论问题时他不在省城,我们决定了,是多数人的意见,可是如果不合张书记的意,他也可以推翻。”

“那就没有党内民主可言了。”

“按照我的理解,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一个领导极其普通的知识,可是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有几个领导,在实践中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呀,这就看领导本人的思想作风和党性原则了。”

……

次日,敬部长又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参加者有在家的省委常委,还扩大了几位在职的部长。敬部长在会上说:“我们来调查研究,请大家就目前省委领导班子的情况,谈谈意见。”

会议是侯贵卿主持的,他说:“敬部长这次来我省调查研究,找了很多同志谈话,开了多次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在多次会议上,对我们的工作,做了极其重要的指示。这些指示,在我省今后的工作中,必将发挥重大推动作用,今天敬部长又找大家开会,希望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敬部长说:“对对对,你们侯书记讲得好。有什么意见讲什么意见,不管他的地位多高,官儿多大,都可以批评。”----

敬部长在省里这些日子,表面上省委和省政府机关平静如水,实际上私下里无不议论纷纷,谁不知道敬部长这次的考核,是为下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人事安排做准备呢?大家又进一步了解,从敬部长的态度看,侯书记的“行市”看涨。人们常说“四化加一化不如上边有人替你说话。”这“四化”中的年轻化(年龄),知识化(文凭),专业化(在大学所学专业)都是硬指标,只有革命化是难于量化的软指标,所以“上边有人替你说话”更重要。侯副书记上边有老子,看来这些日子对敬部长的工作做的差不多了,本省未来的天下,肯定是姓侯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言,讲些什么?谁心中没有个“小九九”呀。大家可惜的是,张书记在这关键时刻救人去了,这种偶然,对张书记是绝对不利的……

会议上,大家也讲了不少这几年全省的工作成绩,也讲了不少张书记的长处,但讲工作中的缺点和失误也不少,在讲工作中缺点和失误的时候,都用的是“我们”,谁也没有点张敬怀书记的名字,但谁都可以听出,是针对张敬怀的。……

敬部长完成了考核任务,就要回北京了。临行前,侯贵卿要敬部长在家里吃顿便饭。在侯贵卿家里,他见了菁菁。

敬部长说:“我来好多天了,你这个’ 西施‘ 怎么不来见我?是装病,是害羞?”

菁菁说:“张伯,不是不想见,想得很呢。可是你们这些”大员’ ,来干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敢来见您?不得避避嫌呀!“

敬部长哈哈大笑,不客气地说:“我还没有吃饭呢。”

侯贵卿说:“正好,我让厨师刚从乡下买来些土产,新鲜的。”

敬部长高兴地说:“好好好。我到下边,就是反对大吃大喝。你们花公家的钱,一张纸条,报销项目是‘ 招待我敬某人’ ,将来搞廉政,一查账,我就说不清了。”

“今天是在我家,咱们吃星星,喝月亮,都没有关系,不花公家一分钱嘛。”

敬部长说:“我就反对那些礼仪性的东西。‘ 钦差’ 还没有出京城,六十里快马就报告了官员到达的日期。于是,准备行营,打扫大街,旗锣伞扇,清静回避……我们这次来,是到各地搞点调查研究。”

菁菁忙让上菜上饭。说着,水煮毛豆,新鲜苞米,南瓜,地瓜,芝麻烧饼,小米绿豆粥……端了上来。

最使敬部长高兴的是,侯贵卿拿出来一瓶“杜康酒”,他一面看瓶子上的商标,一面赞叹着说:“这是我们家乡的好酒,有谁不知道曹操的名句‘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呀!”

侯贵卿笑着说:“现在有两种品牌的‘ 杜康’ ,一个是河南品牌的,一个是陕西品牌的,两家为了争这个品牌,都说是自己‘ 挖掘’ 出了当年的‘ 秘方’ ,生产的是当年曹操饮过的真正的‘ 杜康’。其实,现在的‘ 杜康’ 都是蒸馏酒。而蒸馏酒的发明,是宋朝末年以后的事。以前的酒,都是米酒,像《水浒传》中描写的,武松一次喝十八碗,也是米酒类。他们挖掘出来的,哪里是曹操当年饮过的‘ 真正杜康’ 呀!”

敬部长说:“你懂得可真不少,管他什么真假,这杜康酒就是好喝。”

侯贵卿接着又说:“这个诸葛亮真不简单,湖北省襄阳有一个‘ 卧龙岗’ ,河南省的南阳,也有个‘ 卧龙岗’ ,在解放前两地就争论,说自己才是真正刘备‘ 三请诸葛’ 时的卧龙岗。”

“有意思,有意思!”敬部长说“我就不客气了。”说着自己打开,倒了一杯,一饮而尽。一面饮酒,一面夹了一箸菜说:“我要警告你这个小侯,侯书记!在我们考核时,大家对你的反映也不少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